王曉玲
學校或教師給獲獎學生或優(yōu)秀學生發(fā)獎狀或獎品,實屬正常。一個筆記本、一支鋼筆,甚至僅僅是一張獎狀,都是對學生的肯定,都會給學生帶來驚喜或別樣的感受。但是把激勵性的語句融入獎狀,則很少見,而當這樣的激勵性表彰如果是專門針對具體的學生而發(fā)出的聲響——溫情的理解、誠意的鼓勵、恰當的提醒,那么這樣的激勵必將浸潤到一個人的“筋骨血肉”中,成為他心靈成長或性格鑄造的部分“原料”。
“越早放棄舊的奶酪,你就會發(fā)現新的奶酪。”“阻礙你前進的不是遠方的高山惡水,而是你鞋子里的一粒沙子。”“水上了一次高山之后就叫‘瀑布。”“如果你停止,就是谷底;如果你還在繼續(xù),就是上坡。”……這是甘肅省永昌縣第二小學三年級(8)班學生收到的獎狀,每一段評語都是為學生個人“量身定做”的,都是“非你莫屬”的。比如第二個句子就是針對一個學習非常好但有點小驕傲、有點小聰明的學生“定制”的。對于成長中的學生來說,能夠從眾口相傳中找對自己的位置,并在那兒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是學生的幸運,也是老師、家長和教育的幸運。
加拿大學者大衛(wèi)·杰弗里說:“我們在尋找好的講話方式時,其實也是在尋找好的生活。”但環(huán)顧時下的不少學校,對學生的評價要么是一本正經的程式化評價,要么是純粹表揚鼓勵的標準式語言,那些恰如其分而且清新脫俗的評語,實在難得一見。紀伯倫曾經說:“生命的確是黑暗的,除非是有了激勵。”但是,假如激勵都是盲目的、不切實際的,那么,投在學生心靈湖面的石子所激起的漣漪就會快速消失,更不會在學生的記憶庫中留下什么深深的劃痕。“格式化評語”“概念評語”“簡單美化的評語”等等,是這些年學生評語改革的怪物,“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不僅充斥于口頭表揚的課堂教學中,而且也散見于作業(yè)、成長記錄袋等書面形式中。這樣的贊美用于一時的“應急”固然大可一試,但長期反復地運用則使學生感到審美疲勞。連學生都感到我并不是真的很棒,教師的“唬頭”還能起多大作用?連學生都感到教師在“套話”的贊美語中打轉轉,其言語的生命力和感動期又能維持多久?
不過,對于當下這個時代,盡管教師的反應顯得滯慢一些,但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評語還是不斷在“變臉”。諸如“該生思想品德良好,遵守學校紀律,上課認真聽講……”等格式化評語正漸行漸遠。這些都應該是留在“60后”“70后”記憶里的“過時版本”,已經不能適應新課程新理念改革的要求。時下,已經有不少學校的教師對學生的評語開始變得更具創(chuàng)意,意蘊十足。不少教師甚至嘗試用有故事的評語、有情節(jié)的獎狀、有針對性的兒歌等全新的形式為學生喝彩,使學生感到耳目一新,也使家長多了一分感動和驚喜。
在印刷品泛濫的時代,一張用鋼筆寫就的獎狀一定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體溫”和關切,更能從中收獲感動和激勵。而且,獎狀上的內容也會因人而異,絕不是那種“某某某表現出色,特發(fā)此狀,以資鼓勵”的格式化字樣。清華附小的竇桂梅校長曾經給學生寫過這樣的手寫獎狀:“那天,我們聽到幾位同學歡呼:‘哇,我們小組終于得了滿分!原來是你帶領全組同學互相幫助呢!你還告訴老師:‘自己努力,大家也要一起努力!是你讓我們懂得,‘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團隊可以走得更遠!為這樣的清華少年自豪!”
美國有位普通教師叫海倫·姆拉斯拉,曾經給學生當班主任時,他最顯著的做法就是讓學生互相找優(yōu)點,然后加上自己細心的觀察,給每個學生寫一份非常中肯并且熱情洋溢的評語。若干年后,他的一名學生因公務殉職,人們在他的貼身口袋里找到了一張紙條,正是當年海倫·姆拉斯拉寫給他的評語……得益于網絡,這個故事被廣為流傳和轉載,故事中的海倫·姆拉斯拉的評語都被學生珍藏一生,與人生大事相提并論,想必那些評語改變的不僅僅是這個殉職的公務員,或許在時光的深處,有更多的人給予或熱烈或寂靜的回響。
好的評語或多或少都會參與學生的靈魂生活,恰如其分的贊美一經入耳便轉化為內心的山山水水。比如:“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換,每人可擁有兩種思想。”(蕭伯納)“如果你想走得快,那么你就一個人走;如果你想走得遠,那么就一起走。”(非洲格言)“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華盛頓兒童博物館墻上的句子)……教師從茫茫詞海里面拎出一些句子,恰當地定位了一個學生,重新定義了他成長的意義,這是一件多么迷人的事情,也是一件多么神圣而重大的事情。因為,如果心中缺少“源頭活水”,哪里看得見“天光云影共徘徊”?如果在自己的心靈里找不到回聲,就無法獲得溫暖自己的柴火,無法獲得前進的動力。
“你內心肯定有某種火焰,能把你和其他人區(qū)別開來。”(庫切)如何點燃這種火焰,恰如其分的激勵性評價就是方法之一。有時,一句恰當的評語就真的和學生心靈中的某個“觸點”悄悄融合了。或許,這樣的“觸點”會重新打開學生,重新定義學生,從眾生中“拎”出自己,做一個最好的自己。
參考文獻:
胡麗霏.評價,也可如此精彩:藝術性評語在作文批閱中的作用[J].小學時代:教師,2011(0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