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摘 要:基礎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全體學生主動健康發展,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激發學生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培養學生主動掌握和運用策略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核心,是全班學生的組織者、教育者和指導者,是學生健康成長中的導師和引路人,所以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通過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整理習慣”,意在讓學生學會自我教育,落實素質教育,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整理習慣;整理學業;整理生活;自我教育
在我國,小學階段普遍沒有培養學生“整理習慣”的意識。是因為小學生沒有自學、自理能力嗎?并不是,小學生同樣可以自學和自理,并且培養自己自學和自理能力,這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有非常大的幫助。“整理習慣”的養成,這一新穎的培養模式正是基于此點而開設的。所謂“整理習慣”,意在培養學生養成整理學業與整理生活的習慣,最終走向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總的來講,“整理習慣”它屬于兒童的自我教育,教師在“整理習慣”培養的角色中更多的是朋友,最多是輔導員。掌握“整理習慣”策略,是一種以示范指導為主,幫助學生自省、自制的一種班級管理策略。通過學生的自我整理,學生得到發展不一定要教,它是一種自控、自制、自省的能力。整理本身就是一種管理策略,也就是他屬于元認知。
一、小學生“整理習慣”養成的背景
關于“整理”的思想,我國古代的教育家及教育著作都有提及:徐干認為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兒童,對于知識可謂是沒有,并且性情也是“粗野”且未上軌道的,若聽其自然,不但容易養成惡習,良好的習慣更難形成。他認為要通過平時的整理,培養善習,去掉惡習,故曰:“人雖有美質而不習道,則不為君子,故學者求習道也。”(《中論·智行篇》)。顏之推說:“人生幼小,精神專利;長成以后,思慮敬逸,固須早教勿失也。”(《勉學篇》)他認為幼小的孩子腦筋簡單,沒有經過一種系統的整理方法的培訓的話,到長大成人之后,思考事物、處理事情的方法就容易混亂。
總結古代教育著作及教育家關于“整理”的思想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特點:(1)強調整理的環境。整理要在安靜的環境下進行,學習前要將自身調整到清心的狀態,這是進行整理的先決條件,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擾亂心智的話,就很難開始整理。(2)整理應及早施教。教育學生進行整理,從五六歲便可開始。少年已經具備了開始進行整理的能力,從小整理也有利于建立起自理、自學的能力。(3)整理有一定的次序。先從簡單的穿衣戴帽,灑掃應對,待人接物,讀書寫字開始,到齊家、治國、平天下,掌握了整理的方法之后,為人處世也會成功。
養成“整理習慣”的基本理念就是為了讓孩子從小培養一種自學、自理的習慣,建夠起自己的學習系統,促進學生主動健康的發展。從古代教育思想的淵源來看,“整理”意識的出現可以將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德育功能的開發聯系到一起。
二、小學生“整理習慣”養成的模式
整理在字典里的解釋是:使有條理秩序。那么,對學生而言,“整理習慣”就是使所學的知識和個人生活變得有條有序,更有利于納入學生已有的認知系統,從這個意義而言,它也是展示學生學習能力和生活習慣的過程。而且,整理首先指向的是學生主動認知,形成好的習慣和能力。毫無疑問,善于整理的孩子一定能更好地掌握知識,學會生活,得益終身。
(一)整理學業
整理學業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業整理為主要內容,在自主整理過程中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也就是我們說的自學和自理能力。
1.整理學習內容
班主任培養學生養成每天作業前先把當天所學內容進行梳理的習慣。歸納為“學業整理五字法”:(1)“憶”:先用20分鐘左右的時間回憶一下當天上過的主要內容。(2)“類”:回顧之后,把當天上過的內容分科目進行歸納整理。比如,語文課學習了很多關于顏色的詞,就將這類詞歸納在一起。(3)“記”:一邊整理課堂筆記,就要一邊有意識地記,有意識地背,強化記憶。(4)“集”:整理過程中,復習和預習時都要高度集中時間。內容也要集中,同一門學科復習預習要集中在一起完成。(5)“協”:合理使用學習資源,提高自我薄弱學科。
2.整理學習方法
班主任要指導學生不僅僅是回顧自己學了哪些內容,更重要的是記錄自己梳理出的重點的學習方法、經驗、技巧等。同時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記錄下自己的困惑。例如:我知道“本課的重點”是什么;我能意識到用“以前的知識”來解決“今天的知識”;我能知道“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我知道今天“所學知識”的解題方法;我還想利用“其他的方法”解決“今天所學識”;對今天的學習,我能提出“新的建議或問題”。
3.整理學習習慣
班主任應關注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習慣的反思。每月月初先根據學生需要養成的學習習慣確定一個重點,并思考養成這個習慣的具體方法,分解后設計成表格發放給學生。這樣學生每天只需3分鐘左右的時間對照表格整理反思自己的學習習慣,便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整理學習習慣的具體方法與技巧。學生在較少的時間內不斷發現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收獲較大。如指導學生怎樣整理反思自己的課堂表現。教師可以設計“課堂表現的自我評價與反思”表,引導學生從學習習慣(課前準備、課堂紀律、傾聽)、學習態度(參與程度、任務完成情況)、學習表現(是否積極、表達是否清楚)三方面進行評價;設計“作業評價和反思”的表格,引導學生從作業的整潔、正確率、創新解法、改錯等方面作多元的反思,促使學生自我評價和反思能力的提高。每天做到了哪一項就畫笑臉,每個星期進行一次總結。
(二)整理生活
“如何培養小學生整理生活的習慣”,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是進一步學習與發展的需要,是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更是未來建設者的一項基本素質。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往往可以產生遷移的作用。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在實踐研究中的一些思路。
1.整理心情
小學生的情緒狀態是其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只要我們及時關注,我們就有可能識別他們情緒。班主任要教會小學生控制和調節自己消極的情緒。比如:宣泄調控、遺忘調控、轉移調控等。
2.整理用品
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開始形成的時期,我們要善于“導行”誘導學生自覺地加強訓練,養成良好的習慣。歸納為“行為整理五字法”:(1)“快”:課前準備快,文具整理快,靜心速度快。(2)“齊”:課桌和書包擺放整齊,上課坐姿整齊,桌內用品擺放整齊。(3)“潔”:衣著穿戴整潔,書包整潔,課本、作業本整潔,地面整潔。(4)“美”:語言美、書寫美、行為美、儀表美。(5)“靜”:整理時安靜,討論時輕聲,請教時小聲。
三、小學生“整理習慣”養成的策略
小學生自主能力薄弱,他們的行為容易被外部因素(家長、教師)左右;他們作決定時也往往帶有情緒性和主動性,行動起來對效果認識不足;遇到困難比較容易放棄自己的活動。一般而言,其意志力到了四、五年級才有明顯進步。因此,小學生“整理習慣”的養成應采取一定的策略,并體現由“扶”到“放”的過程。
(一)榜樣示范法
所謂榜樣示范法,指的是以學生的模范行為和事跡影響學生,讓學生學習仿效,以此帶動整體“整理習慣”的形成。學生中的佼佼者是學生最熟悉的榜樣,這些榜樣與學生生活在一起,年齡相仿,經歷相似,環境影響相近,易被學生接受,易使學生信服,易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學生學習身邊的榜樣,內化的進程更快。
班級開設“整理大講壇”,定期評選出優秀的“整理”標兵進行整理方法的介紹,使部分學生通過了解榜樣“整理習慣”養成的策略,對照自己,找出差距,明確努力方向,并付之行動。同時,班級還開展了一系列的“整理學習”方法的專利申請活動,使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整理習慣”養成中來。
(二)常規訓練法
常規訓練是小學生養成“整理習慣”的必由之路。習慣必須通過長期的反復訓練、反復實踐,才能逐步形成。因此在“整理習慣”的養成期,教師一定要提醒學生做好整理工作。
1.服從訓練
每個人的習慣不同,教養不同、個性不一,要把他們都培養成具有“整理”習慣的學生,第一階段就必須進行“服從訓練”。我所說的“服從訓練”一是指必須服從班級的班規制度。如班級制訂的“學業整理五字法”“行為整理五字法”等。二是必須服從班級的獎懲制度。例如:學生學具整理或桌椅整理不到位時,學生就要被予以一定的處罰等。通過服從訓練讓學生知道,什么時候做什么,應該怎么做。但要注意“服從”不等于“盲從”,要使學生明白道理,反復訓練,形成習慣。
2.強化訓練
好習慣的養成,需要長期反復地訓練,要在學生明理、知行的基礎上,采用各種方法加以強化,使“整理習慣”不斷鞏固穩定,這就是強化訓練,它具有反復性和強制性。(1)反復訓練。這是強化訓練最常用的手段。反復訓練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在訓練過程中,教師應盡量采用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形式。如:召開“整理習慣”隊會,實行常規班幣獎懲制度、舉行“整理習慣”的小組競賽等。(2)強制訓練。對難以形成或難以規范的學生,必須進行強制訓練,這也是使學生養成“整理”習慣的手段。例如組長督促,家校合作等。
(三)情境陶冶法
小學生易受情境的暗示,養成訓練中要重視情境的陶冶作用。情境陶冶是指通過教育者有意識創設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行為習慣方面受到暗示、感染和熏陶,它能起到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作用。比如我經常會對學生講:“大隊部來抽查又表揚我們班了,還要把你們作為‘整理習慣模范班,讓其他班級來參觀學習呢!你們可要時刻注意自己的‘整理習慣,做到更加出色啊!”同學們在這種積極向上的氛圍中會更加注意自己的習慣養成。同時教室還可借助或創設特定氛圍的場景,使學生自然而深切地受到感染和啟示。例如本學期學校創辦文明校時,有好多客人來教室參觀。見許多客人在我們班窗前門口拍照,我借機對學生講:你們作為習慣最棒的一個班級,讓這么多客人前來學習,真是了不起!漸漸的,班級自覺整理的氛圍更濃了,每一位同學都不愿意因為自己的懶惰給班級抹黑。
(四)制度靈活法
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整理習慣”,不僅學生要自覺堅持,教師也要做到堅持,教師要做到步步到位,環環相扣,不能因其他瑣事而把學生習慣的培養置之腦后,要隨時了解情況,隨時檢查,隨時與學生相互交流,隨時督促和提醒學生,只有在老師的嚴格要求和關心體貼下,學生才能有形成良好課后整理習慣的信心和決心,長而久之,才能使這些良好學習行為習慣得到內化,使學生真正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我們班采用成長銀行的模式,獎懲孩子的課后整理行為,并與時俱進地制訂一系列班規。例如,地面衛生的整理不夠自覺時,我臨時將中午值日生取消,改為衛生班長每節課間抽查到地面有紙屑的學生中午值日等等。這些措施的實施,大大改善了一些班級學生整理不夠自覺的情況。不過,我有心理準備,那就是“整理”習慣的養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耐心地對待學生。
四、小學生“整理習慣”養成的價值
小學生“整理習慣”的養成,可以提高他們自我教育的能力。從根本上說,兒童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內外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小學生“整理習慣”養成正是其內部因素發揮積極作用的重要途徑,可以使學生在更好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小學生“整理習慣”的養成可以培養兒童獨立的個性。獨立不僅指不依賴父母,有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開拓創新的思維能力。小學生“整理習慣”養成有利于兒童認識自我、了解他人,明確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系,為培養社會化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生“整理習慣”養成的最終目的是把整理的理念扎根在孩子的心里,變成常規的習慣,也就是當孩子學會了整理和習慣了整理以后,他會有意識地在獲得知識后去整理,還包括能整理自己的生活。同時,我們又擴大了“整理習慣”的內涵,整理除整理學業、生活之外,甚至整理自己的思想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華國棟.差異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鐘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鄧志偉.個性化教學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3-07.
[5]希爾伯曼.積極學習:101種有效教學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07.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