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飛凌
摘 要:通過對《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的分析及對新課標理論的一些探索和運用,闡述了《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從課程建設的角度可以促進美術教育觀念的轉變,增強美術教學的效果,務實開展課改實踐,充分發揮了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關鍵詞:美術課程標準;美術教育;人文;欣賞
我國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已經有好幾年了,從素質教育的角度看,美術課程是一門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的課程。新的課程標準,特別注重導向性和選擇性,能有效地傳承文化,盡量使每個學生積極參與美術學習,并且促使每個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陶冶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與全面發展。當然,教師也要努力開闊自己的視野,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積極地思考并探索如何切實發揮好基礎美術教育的審美教育功效,讓學生受到美術文化的熏陶,培養審美情操、審美意識和藝術能力等。
一、樹立正確的美術教育觀念
美術欣賞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課業形式,它和繪畫及工藝教學組成完整的教學體系。從美術教學總的目標和任務出發,欣賞教學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還應重視思想素質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把他們引向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發展的道路。新課程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構建各學科教學的知識目標體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在促進學生美術知識技能的同時,還要讓學生逐步養成科學合理的美術學習方法,以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道德價值取向。為此,我們應自覺樹立起人文主義教育觀、綜合的教育觀和課程建設者的教育觀。
1.在美術教學中凸顯人文性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美術也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
例如,我們美術欣賞課的教學,就是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藝術技巧來撥動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奮發,與之共鳴,從而產生強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賞董希文的油畫《開國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過構思、構圖和色彩所表現的中華民族永遠起來了的信心和氣魄。
2.在美術教學中體現自主性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以人為本的教育觀不只體現在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上,還體現在對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上,需要重新認識和反思我們的教學活動,也需要重新調整我們的知識結構,建構新的知識體系。教師時刻應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不斷探索與自省,全方位地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教師還要轉變觀念,由知識的占有人轉變為引導學生學習的人,教師的知識和經驗成為學生可利用的資源之一,教師的任務由過去單純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啟發誘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與信息的優化選擇為主。美術欣賞課更是主客體的統一,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有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養成。雖然美術是作為一種視覺的造型藝術形式,但一些非視覺的表現形式如游戲、文學、音樂等也能增強視覺藝術的表現,加強橫向的學科知識或表現形式,豐富美術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大膽創新,務實開展美術課改實踐
基于課改倡導的種種理念,教師運用綜合美術文化教育的觀念,創造性地開發課程教材資源,結合學校的自然環境、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驗、周圍社區環境等因素,我們整合并拓展教學內容,讓素描、水粉、剪紙、漫畫、書畫、電腦設計等門類構成的系列教學實踐和教學展示進入課堂。既注重知識的內在聯系,還要對教學形式、表現方式進行多樣化設計。
我們還多方位地嘗試了以美術文化為主題,注重學生合作、探究、實踐、開拓創新的意識和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開展美術綜合化實踐教學研究。在大主題活動下,分成多個子活動,學生自主選擇子活動,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形式參與,在中心主題下,相互協調、相互配合。學生在活動中都有了表現機會,展示藝術個性,獲得了成功體驗,收獲了自信心,審美能力、審美情操和藝術素養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各盡其能,共同參與,盡情享受著美術學習帶來的極大樂趣,活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當然,我們在關注世界范圍民族文化的同時,不能忽略對本土美術文化的發掘。揚州漆器、玉雕在全國范圍都是有名的,如何更好地利用和消化這些寶貴的考古資源,使學生了解自己悠久的歷史文化,是我們對地方課程教學實踐的思考。根據地域特點,學校資源開展的模塊式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彌補每周一節美術課容易給學生帶來的知識遺忘,避免較長時間學習的疲憊,還可以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學校美術文化教育。
因此,我要做一名聰明的教師,與時俱進,樹立新的美術教學策略意識,在教學研究實踐中與學生一起分享交流,及時反思,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這也是我教師職業的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4.
[2]尹少淳.美術新課程案例與評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9.
[3]杜衛.美育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03.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