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建芳
摘 要:學習習慣是指一個人在長期的學習活動中形成的穩定且不易改變的行為或者行為傾向,一個好的習慣會造就一個成功的人。在數學課堂上,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習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還在于與學生的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在交流中把握講課的深度和進度,在交流中與學生打下感情基礎,為課程的成功講授提供前提條件。
關鍵詞:陶研教育思想;數學;交流習慣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曾經說過:“習慣比天性更頑固,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現代教育過程中十分重視學生習慣的養成,特別是課堂中學生交流習慣的養成。交流包括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以及教師之間的交流,師生之間交流學習疑惑,學生之間交流學習收獲,教師之間交流教學策略。可見,課堂交流習慣的養成有著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必須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課堂交流習慣的養成穿插在數學學習課堂中,需要教師設計恰當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來幫助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養成良好的交流習慣。
一、生活即教育,引用生活情境導入新課
陶行知主張“生活即教育”。他認為教育與生活已經融合為一個整體,生活中處處滲透著教育,我們教師要善于將這兩者的關系進行轉化結合,將生活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之中,促進學生數學課堂交流習慣的養成。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中也處處體現著數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生活情境引入新課,是在陶研教育思想下,突出新授課的課型特點,培養數學課堂交流習慣的重要體現。
例如,在學習“負數”時,教師首先為學生播放一段天氣預報的視頻,要求學生仔細觀看,然后對學生提問:天氣預報播報溫度時的零上和零下一般都是怎樣表示的?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零下是在前面加一個減號”。教師接著再提問:“那么生活中還有沒有類似的情況呢?”學生經過熱烈的討論總結:“還有低于海平面的海拔,銀行的取款……”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對這一問題產生了濃厚的交流熱情。接下來教師再進行負數的教學,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負數的意義以及與生活的關系,并全神貫注地投入教學中。這就說明教師要善于運用這些生活實例進行課堂的導入來與學生交流,在學生滔滔不絕的例證中培養學生與教師交流的習慣。
二、教學做合一,在師生交流中養成交流習慣
行是知之始,陶行知先生認為,重知必先重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使自己的提問能夠得到優質的反饋答案還需要做到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討論,留給學生動手操作的空間,重視學生之間的交流。對待學生給出的答案,教師要認真傾聽并給予明確恰當的反饋,重視師生之間的交流。
例如,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如果直接拿出一個五邊形、六邊形或者更多邊形讓學生猜想其面積的計算方法和計算公式,這樣的知識跨越學生根本無法承受,這時,引導性的問題指引就非常關鍵了,問:“這是一個不規則、較復雜的多邊形,通過觀察,你能夠用身邊的剪刀、膠帶、尺子等工具計算出這個多邊形的面積嗎?”經過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很快就能猜想到將多邊形裁剪成若干個三角形或者正方形、長方形等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計算,為接下來多邊形面積的得出引石鋪路,從而更輕松地進入多邊形面積的學習中。
三、獎勵與激勵并進,激勵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養成交流習慣
小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常常會因為一句激勵性的口頭嘉獎就信心大增,對學習充滿興趣。利用小學生在課堂上的這一表現,教師應該緊緊抓住這一主線對學生的交流習慣加以培養。要達到激勵效果首先要了解學生喜歡什么,教師才知道拿什么作為獎勵,學生才會深受鼓舞。這些獎勵并不一定是物質性很強的實物獎勵,有可能是一句鼓勵的話語,也有可能是一張印有卡通畫的卡紙,這要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而定。
在一次市里組織的課程比賽當中,有一位數學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體現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激烈的交流過程,僅僅通過五張印有中國奧運吉祥物的卡紙就成功地完成了一堂生動有趣的數學課。這位教師教授的課程是“周長是多少”,在開始提問環節并沒有展示“獎品”,學生面對這位新教師幾乎都是低頭不語。而當教師說要作為獎勵發給學生“獎品”時,教室氣氛頓時活躍起來,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用線圍成一個圖形(長方形或正方形),然后用手按照圖形外圍畫一圈,并想一想如何測出這個圖形的周長,有了獎勵的誘惑,學生紛紛動手操作起來,最后總結把線拉直測長度的方法。第二個活動要求學生用4個小棒(兩長兩短)擺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并測量4條邊的長度和周長,由此得出周長公式完成教學。教學過程開放又熱烈,一反傳統教學的沉悶和被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這便是教師抓住學生心理需求,利用適當激勵法在課堂上培養交流習慣的成功典范。
參考文獻:
[1]杜明煉.開放數學課堂培養自主習慣[J].小學教學參考,2013(24).
[2]章亞平.也談低年級數學課堂中傾聽習慣培養策略[J].文理導航,2014(1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