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海
(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南陽 473009)
近年來,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蓬勃崛起,高職教育課程設置的矛盾也逐漸凸顯出來。普通高等職業教育應具有職業教育的實用性、定向性、技能性和專業性等特點,培養具有適應特定的職業崗位群或某一技術領域的專門職業人才,注重學生適應職業崗位的能力和在崗位上的終身教育培養。通過對普通高等職業教育中體育課程教學的調查研究,目的是建立一門適合普通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體育課程——《職業性體育學》,以行業引領為先導、職業崗位需求為核心,進行模塊化組織課程教學,構建職業崗位實用性體育課程,豐富體育學科的理論知識,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體育課程是大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公共必修課程。”[1]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教學目的和普通高等院校開設體育課程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夯實大學生體育文化基礎和提高基本體育運動能力服務的,通過體育課堂教學把學生培養成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才。[2]但是,由于普通高等院校與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目的不同,導致了各自進行體育教育課程開設的差異性。
職業性體育是指適應和發展用于各種職業生產勞動與之相關體能、心理與道德所需要的一種針對性較強的體育活動。[3]職業性體育學是一門根據職業崗位分工為依據,針對高職不同專業的學生制定不同的體育課程內容,使學生身體素質條件更好地滿足職業崗位的需求,而因專業制異,進行教學活動安排和課程設置而形成的一門職業實用性體育學科,從屬于學校體育的范疇,而又有別于普通高等體育課程的一種教材體系,是高等職業體育課程教學的量身教材。職業性體育學知識內容構成按其功能作用大致上分為四大板塊:(1)能夠適應和發展職業技能和體能的針對性較強的職業適應性體育;(2)以預防職業疾病的生理誘導性機能補償的職業保健性體育;(3)針對某些特殊職業中可能發生的極端情況而進行的職業應急性體育;[4](4)以提高生活質量、調節生活壓力而從事的游戲性、社交性、娛樂性運動的生活休閑性體育。[5]
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以行業中職業崗位分工不同作為專業設置的基礎。各院校根據自身辦學的師資力量和社會上行業發展的需要進行專業的設置與調整建設。每大類中根據職業崗位的分工不同開設相關的若干個小專業,學生根據所學專業不同,畢業后走上同行業中的不同工作崗位上,因為不同的工作崗位所需求的身體素質條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這就推動了職業性體育學學科的建設發展。
依據《運動訓練學》的項群訓練理論對高職院校不同專業學生所需要身體素質條件相同或相近原則進行項群歸類,劃分出不同專業學生的相同體育訓練內容群。根據系別劃分、專業開設、職業崗位不同和項群訓練理論等知識,把高等職業教育劃分為:技術工人類、管理人員類、服務人員類、野外工作類、文案工作類和自由職業類等六大類。根據各類人群所需要身體素質條件差異進行不同的體育訓練內容安排,形成職業性體育教學活動。(見表2)
在高職第一學期進行職業適應性體育教學內容;第二學期進行職業保健性體育活動;第三學期進行職業應急性體育活動;第四學期進行休閑性體育教學活動。(見表1)

表1 職業性體育開設時間與運動項目練習形式一覽

表2 職業性體育教育課程內容建設一覽
3.4.1 技術工人類
高職院校的建筑工程、機械工程、機電工程、電子工程、光電工程、化工工程、經濟管理、汽車工程等專業的學生,畢業后絕大部分走上生產第一線,在車間生產第一線度過多數時間,生活在大集體,在單位工會指導下進行體育娛樂活動,對職工的自身身體素質和集體體育運動項目技能要求較高,尤其是對基本身體素質——力量、速度、耐力等都有較高的要求。所以在高職教育階段,進行體育課程教育的時要加強對上下肢力量的訓練和腰部、頸部的訓練,增強大肌肉群的力量。在全面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培養體育運動的興趣,發揮特長,培養集體運動項目的運動技能。如:秧歌、健美操、集體舞、足球、籃球等。
3.4.2 管理人員類
管理專業類的學生走上崗位后工作壓力一般較大,生活沒規律,經常要熬夜加班、社交應酬多,所以要加強基本身體素質鍛煉和某項特長運動技能學習。在體育課程教學中,要注重對身體素質提高方面的鍛煉,尤其是上、下肢的鍛煉及頸椎、腹肌、肩部鍛煉,補充相關健身方面的常識教育,掌握科學正確的鍛煉身體方法。如:簡單器械鍛煉、健身房有氧操、瑜伽、辦公室簡易操、乒乓球、羽毛球等。
3.4.3 文案工作類
從事文案工作人員,在崗位上需要長期的埋頭伏案工作,對眼睛、頸椎、大腦、及腰椎的工作量大,容易引起視力下降、頸椎病、腦神經衰弱、坐骨神經痛等相關職業病的發生。在開展職業性體育教學時,增加頭部保健、視力操、頸部運動、腰部運動等的體育活動,同時培養健身操、太極拳、羽毛球、瑜伽等的興趣,為走上工作崗位的職業性體育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3.4.4 服務人員類
高職畢業生走上第三產業工作崗位的人員,需要有一個健康的體格外,還需要有美麗的容顏、窈窕的身材、高雅的氣質,給服務對象平易近人以親和力。如:旅游業、酒店管理、幼教、鐵路乘務、航空乘務等專業。在開展職業性體育教育時,在鍛煉小肌肉群的力量和協調、靈敏性外,增加形體課程訓練、禮儀禮節氣質修養等方面的拓展訓練。如:禮儀接待、瑜伽、交誼舞、藝術體操等。
3.4.5 野外工作類
高職院校的水利、道路、橋梁、測繪、地質等專業學生,畢業后大部分在野外施工,工作條件艱苦、環境惡劣,同時存在著不可預測的危險性、突發性。在開展職業性體育教育時,對學生全面提高自身身體素質的同時,進行野外適應性素質拓展訓練以便將來能夠更好地適應野外工作環境的需求和自身處理野外險情的能力。
3.4.6 自由職業類
從事自由職業的學生來說,工作時間和地點都具有不確定性,但是工作環境相對較安逸,自由支配的時間也較充足。在開展職業性體育教學時,加強對某一運動項目深入學習,逐漸培養成自己終身體育鍛煉項目。如:羽毛球、太極拳、乒乓球、瑜伽等。
發展高職教育,培養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是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是加快現代化進程的需要,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方向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所以,高職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第一線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他們除了具備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外,還應該具有從事本專業領域進行實際工作的能力并掌握相關的基本技能,以及符合職業崗位需求的身體條件等。根據高職教育的專業劃分及職業崗位所需身體素質條件等為依據,制定適合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需求的新課程體系標準和體育課程內容建設,推動了職業性體育學學科的建設發展。對職業性體育學的基本理論進行了分析,闡述了職業性體育學學科建設的基礎、項群訓練的專業劃分、課程知識內容安排等,旨在建設職業性體育學學科體系,豐富體育學科的理論知識內容,促進高職院校學校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推動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1]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S].2002.
[2]朱宗海.高職院校開展職業性體育的理論分析[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7(4):100-102.
[3]王濤.高職院校發展職業性體育的理論探索[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9(2):5-7.
[4]馬巖,楊乃彤,裴廣.高職高專院校開展職業性體育教育的探索[J].職業時空,2008(7):161-162.
[5]朱宗海.職業性體育引入高職體育課堂的探討[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