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子婧,張文亮
(1.天津市聯合環保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天津 300191;2.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天津 300072;3.渤海海洋監測監視管理基地籌備處,天津 300467)
?
基于綠色模式的天津海洋經濟發展研究
虞子婧1,張文亮2,3*
(1.天津市聯合環保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天津 300191;2.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天津 300072;3.渤海海洋監測監視管理基地籌備處,天津 300467)
作為拓展發展空間的重要載體,海洋正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希望,在海洋經濟發展中引入綠色模式勢在必行。探索具有天津特色的海洋經濟綠色發展之路,對建設海洋強市,建設“美麗天津”,全面實現“京津冀一體化”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從海洋經濟發展綠色模式的背景入手,分析了將天津海洋經濟引入綠色發展軌道的可行性,討論了天津海洋經濟發展綠色模式的基礎和條件,在此基礎上歸納出天津海洋經濟發展綠色模式的戰略對策。
綠色;天津;海洋經濟
海洋是資源的寶庫,是人類生存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陸域資源、能源和空間的壓力日益加大,開發和利用海洋已成為當今人類獲取新資源、擴大生存空間、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海洋已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希望。目前世界沿海各國紛紛把目光投向海洋,向海洋要資源要財富,把海洋經濟定位為大時空發展戰略,海洋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中最具活力、最有前途的領域之一[1-3]。
作為沿海超大型城市的天津,抓住有利條件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已成為城市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4]。近年來,天津海洋經濟增速明顯,2013年天津海洋生產總值達4 554億元,比2012年增長15.6%,海洋經濟占全市國民經濟比重達到了31.69%[5]。可見,海洋經濟在天津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日俱增,已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因此,在天津海洋領域中引入綠色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綠色海洋經濟,對于促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提升城市綜合實力,確保天津在國際國內競爭中占據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
綠色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為適應人類環保與健康需要而產生并表現出來的一種發展狀態,包括“效率、和諧、持續”三位一體的目標體系,是新的發展理念、發展目標和經濟結構。1989年,英國環境經濟學家皮爾斯在出版的《綠色經濟藍圖》中首次提出“綠色經濟”一詞,他認為經濟發展必須是自然環境和人類自身可以承受的,不能因自然資源衰竭而導致生態危機和社會分裂,不能因盲目追求生產增長而造成經濟無法持續發展,應從社會及其生態條件出發,建立一種“可承受的經濟”[6]。
近年來,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挪威等主要沿海國家,通過多年發展的經驗和教訓,認識到在開發利用海洋的同時,應把海洋作為生命保障系統加以保護,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基礎上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7]。同時,我國海洋經濟也被提到綠色發展的戰略高度[8]。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綠色發展的理念,并對建設海洋強國、發展海洋經濟作出了重要部署,而如何將綠色發展模式與海洋經濟發展有機結合,成為當前和未來我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在2012年11月舉行的“2012廈門國際海洋論壇”上,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表示“國家海洋局在促進中國海洋經濟綠色發展上,將著力做好完善政策體系、提升創新能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四方面工作”[9]。
由此可見,國際國內均正在積極探索海洋經濟的綠色發展模式,為天津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隨著“京津冀一體化”戰略的深入實施和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天津在環渤海區域的發展地位與日俱增,作為全國循環、低碳試點城市之一,目前正在積極開展關于綠色生態方面的相關工作[10]。海洋作為天津重要的發展資源和載體,在實施城市總體發展戰略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天津海洋開發和利用過程中,如何利用有利的發展環境和良好的區位優勢,將海洋經濟引入綠色發展軌道,實現海洋生態資源的合理化利用,是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最重要課題[11]。
綠色經濟主要是遵循“開發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動力、協調一致、宏觀有控”五項準則,能夠可持續發展的平衡式經濟。而綠色海洋經濟則是以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為指導,以合理開發海洋資源、維護海洋生態環境、促進人海和諧為特征,以促進海洋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步上升的經濟[12]。因此,天津海洋經濟發展綠色模式是天津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海洋強市、建設“美麗天津”的重要手段。
2.1 海洋經濟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綠色經濟模式是以可持續發展觀為基礎所形成的新型經濟發展方式,而綠色海洋經濟發展則是綠色經濟理念在海洋經濟領域的具體體現。綠色海洋經濟以海洋為活動場所,以海洋資源為開發對象,以經濟與環境和諧為目的,包含著環境友好型經濟、資源節約型經濟、循環經濟的取向和特征[13],是一個多層次、多側面體現海洋經濟綠色發展的立體框架,要將綠色理念融入到海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部分,以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我國海洋經濟來說,綠色海洋經濟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環境友好型、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海洋開發必須實行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14]。因此,發展綠色海洋經濟就是要加快轉變海洋經濟發展方式,將發展海洋科學技術、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作為國家戰略中的重要組成,要從資源環境依賴型轉向以技術、服務等為支撐的綠色開發軌道上來,以發展海洋科技促進海洋經濟的新增長,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基礎上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5]。
2.2 天津海洋經濟發展綠色模式的基礎天津海洋經濟具有良好的發展條件,海洋產業發展歷史悠久,產業門類眾多,具有充足的可用于制鹽、海水利用的海水資源以及豐富的油氣資源,并擁有我國北方最大的港口和集裝箱碼頭[16]。同時,天津具有涉海多個領域的技術優勢,涉海科研單位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科技人才資源充足[17]。通過多年的發展,海洋制鹽、海洋化工、船舶制造等傳統產業加快轉型,海水淡化、海洋生物醫藥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初具規模,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局面。特別是以北疆電廠為代表的海洋循環經濟模式正在嶄露頭角,作為現代發電廠,將發電、海水淡化、制鹽等關聯產業進行配套,采用海水作為發電冷卻用水,并充分發揮天津海水淡化技術能力的優勢,將用于發電的冷卻海水進行淡化,生產的淡水作為城市用水的重要補充來源,同時將淡化后的濃海水進一步綜合利用,用來制鹽和提取化學物質等,提高了海水的綜合利用效率,形成了循環經濟產業鏈,成為了發展綠色海洋經濟的有益嘗試。可見,天津海洋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具備了加快發展綠色海洋經濟的基礎。
2.3 天津實施海洋經濟綠色發展戰略是必然選擇眾所周知,可持續發展首先是發展,并且是持續不斷的良性循環,而海洋的自然屬性較陸地更加復雜,生態系統更加脆弱,很多海洋開發活動具有不可逆性,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產業布局等問題直接影響著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18]。隨著海洋在天津城市發展戰略中的地位日趨突出,海洋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但不應忽視的是,海洋生態環境面臨較大壓力。特別是天津海洋自然資源稟賦不足,海岸線較短,海域面積較小,且天津地處渤海灣底,自凈能力有限,污染物稀釋擴散周期較長,海洋生態環境較脆弱,環境污染問題依然未得到有效遏制[19],同時海洋產業結構不盡合理,2014年天津海洋三次產業比例為0.2∶67.3∶32.5[5],第三產業比重較低,傳統產業比重較大,不利于海洋經濟的綠色發展。因此,應在著眼世界海洋經濟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對海洋經濟綠色發展戰略進行科學謀劃,堅持“綠色”先行,從生態、環保的角度考慮海洋產業發展和布局,合理調整海洋產業發展模式,提升海洋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確保海洋資源實現可持續利用。因此,以可持續發展觀為基礎的綠色發展模式,將成為天津海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為了更好地書寫海洋這篇大文章,作為環渤海區域中心城市和“三北”地區重要出海口的天津,應依托優越的區位與顯著的地位,以建設“和諧海洋”為目標,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妥善處理好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切實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著重對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規律進行分析和把握,使海洋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與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真正做到“藍色經濟、綠色發展”[20]。
3.1 提高思想認識,深化海洋經濟綠色發展理念綠色海洋發展理念是發達國家現行的海洋開發戰略,實現綠色發展,就要以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理念指導產業的發展,走出一條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產業發展模式,實現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的雙贏。只有全面推行綠色發展理念,引導社會公眾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增強科學用海護海觀念,才能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政府要從戰略高度認識海洋,深刻意識到海洋經濟綠色發展的重要性,研究制定海洋經濟綠色發展的戰略,出臺相關發展政策,以綠色經濟理念指導海洋產業的發展,嚴格摒棄高投入、高消費、高排放、低效率“三高一低”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引導開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收益“三低一高”的新型產業發展模式,由單一重視經濟發展轉向更加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同時,加大綠色海洋經濟輿論宣傳力度,積極開展綠色海洋知識教育和普及,宣傳綠色海洋文化,樹立新的海洋價值觀,從海洋與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科技創新、生產生活的關系角度,增強全民族的綠色海洋觀念,營造在海洋領域發展綠色經濟的良好氛圍,將海洋綠色經濟理念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之中。
3.2 轉變發展方式,提高海洋經濟綠色發展質量作為天津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經濟應加快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綠色發展的步伐,確保海洋經濟成為濱海新區乃至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首先,轉變海洋經濟增長方式,堅持整體推進、突出重點,促進海洋開發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推動海洋經濟由量的增加轉為質的增長[21],加快推動海洋制鹽、海洋漁業等傳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海水綜合利用、海洋裝備制造、海洋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海洋服務業,淘汰技術落后、能耗高、布局不合理的產業和企業。其次,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在三次產業發展序列上積極向“三二一”結構形式轉變,進一步提高海洋第三產業的比重,實現由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向資金密集型產業、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轉變,使產業微笑曲線所處位置不斷向兩端提升。此外,探索建立海洋經濟發展新模式,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3R”原則,推廣循環經濟發展方式,優化沿海區域經濟布局,將關聯產業進行合理搭配,為重大項目引入補鏈企業和輔助性企業,形成產業集聚,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促進資源循環式利用,實現上下游對接,著力打造海水綜合利用、海洋裝備制造、海洋生物醫藥、海洋石油化工產業鏈,構建具有天津特色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3.3 加強環境保護,豐富海洋經濟綠色發展手段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是海洋經濟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海洋經濟與海洋生態環境之間本質上是統一的,良好的海洋環境可為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發展提供基礎和保障[22]。為了提高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必須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23],而加強海洋環境管理又是實施環境保護戰略的重要手段。首先,政府部門要做好海洋環境保護規劃、海洋開發利用規劃的制定工作,發揮頂層設計的核心作用,從戰略上研究解決沿海生態環境問題。其次,加大對海洋環境和災害的監測、預防與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海洋監測監視和預報預警系統,加強海洋生態監控和生態災害管理,提高海洋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再次,開展典型海洋生態區的綜合整治和修復,組織實施海岸帶資源環境與濱海濕地保護修復項目,加快海洋保護區網絡建設和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此外,推行集約節約用海,改變傳統“順岸平推”的粗放用海方式,提高單位岸線和用海面積的投資強度,從而占用最少的岸線和海域,實現最大的經濟收益。最后,探索建立海洋生態補償機制,加快落實海洋生態紅線制度,加強污染控制,改善生態環境。
3.4 堅持海陸統籌,完善海洋經濟綠色發展體系堅持海陸統籌,關鍵是要協調海洋開發活動與保護資源環境的關系。一是,確立治海先治陸、海陸聯動的治理觀念,目前天津海洋環境問題絕大多數是由陸域污染帶來的,所以必須要先控制陸源污染,以實施陸源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制度為契機,積極開展海洋環境容量研究,建立陸源污染物排海溯源制度,同時也不能忽視海上污染,要實行海陸聯動的治理模式,建立陸海聯動的環境執法體系,才能切實有效地實現海洋環境的凈化。二是,嚴格貫徹落實海洋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并完善基于海陸統籌的海洋生態保護機制,海洋與陸地不可分割,海洋環境保護涉及海洋、海事、環保、水務等多個部門,因此必須建立多部門聯動的海陸統籌機制,并在重點流域、河口及海岸帶,實施污染防控與治理的海陸聯動綜合管制,加大海洋環境監督執法力度。三是,陸地是海洋產業和企業發展的平臺和載體,因此應嚴格執行涉海工程海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24],大力發展環保產業,鼓勵相關企業降低能耗、排污量,嚴加整治技術落后、污染嚴重的企業,對其進行清理改造。
3.5 加快科技創新,增強海洋經濟綠色發展能力海洋經濟綠色發展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海洋科技的支撐和引領,海洋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也需要先進的科學技術來解決,因此加快海洋科技自主創新,促進海洋科技與海洋產業的聯動,是確保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對此,要深入實施科技興海戰略,充分發揮天津涉海科研單位多、海洋技術力量雄厚的優勢,促進涉海企業、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跨單位跨學科開展合作,著力對海水利用、海洋裝備、海洋生物、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海洋監測和生態保護等海洋高新技術進行研究開發,對傳統技術進行改造和提升,突破一些先導性、關鍵性海洋開發利用技術的瓶頸,推動海洋產業發展核心技術、綠色技術的自主創新,盡快形成強有力的海洋技術儲備。同時,加快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和示范應用體系建設,增強科技創新與支撐能力,更重要的是,積極推進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海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海陸統籌、區域合作的科技興海模式[25],特別是要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程,加大對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的培育與發展,通過建設成果轉化平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水平,促進海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切實增強海洋產業核心競爭力[26-28],從根本上提高海洋科技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
3.6 實施人才戰略,提供海洋經濟綠色發展保障海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海洋科技,而海洋科技的創新開發更離不開大量的海洋人才,實施海洋人才戰略是推動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根本保障。因此,要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必須高度重視和實施海洋人才開發戰略,制定相關政策,堅持培養和引進相結合,逐步打造一支素質高、能力強、規模大的海洋人才隊伍。首先,實施海洋人才開發戰略,加大海洋人才的培養力度,通過發展海洋高等教育,以及多形式、多層次的海洋職業教育和海洋成人教育,積極培養海洋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重點培養高層次海洋科技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依托高校和科研機構加強海洋經濟綠色發展的相關研究,推動人才的培養和科技的發展[29]。此外,加強與國內外海洋科研部門的交流和合作,吸引更多的優秀專業人才投身于海洋科技之中,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創造必要的基礎條件,制定各種吸引人才的優惠政策,適時引進國外海洋高級人才,并聘請國內外知名的海洋領域專家和學者,作為海洋經濟創新、可持續發展的咨詢顧問,為海洋經濟綠色發展建言獻策。
3.7 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海洋經濟綠色發展管理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涉及到多個政府部門,為保證海洋經濟綠色發展戰略的實施,全市要有統一的思路和部署,因此必須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海洋綜合管理,明確各涉海部門在海洋管理中的工作職責,加強協調配合,各司其職,通力合作[23],形成積極有效的工作協調機制,以保證海洋環境的健康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一是成立協調委員會,負責制定海洋經濟綠色發展的重大戰略方針,進行全局性連續指導,協調各部門、各地區之間的關系。二是弱化行業管理,減少涉海管理部門,將海洋經濟、資源、環境行政管理權限以海洋委員會為主導,納入到海洋綜合管理體系之中。三是建立海洋綜合管理制度,通過全面、統一的管理來協調和解決海洋可持續發展中的問題,理順綜合管理體制,健全行政協調機制。四是加強政府與民間企業的協作,通過采取一些優惠政策實施招商引資,鼓勵支持民營企業投資海洋經濟,營造良好的海洋經濟投資環境[30]。因此,只有在海洋綜合管理方面積極探索、有所創新,才能對新出現的問題及時響應和有效把握,真正實現海洋經濟的綠色發展。
總之,天津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轉變海洋經濟發展方式,統籌海洋開發強度與利用時序,強化海洋資源集約節約利用,促進海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推進海洋產業的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探索具有天津特色的海洋經濟綠色發展之路,確保海洋資源永續利用、海洋經濟持續增長、海陸經濟一體化發展,為建設海洋強市,進而實現天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創新發展的目標保駕護航。
[1] 狄乾斌,王小娟.大連市海洋經濟協調持續發展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26(10):887-891.
[2] 趙秀秀,楊德利.淺析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的必要性[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2):73-76.
[3] 《我國海洋經濟總量及海洋產業結構研究》課題組.我國海洋經濟總量及產業結構[J].國情觀察,2007(8):27-29.
[4] 張文亮.天津市海洋低碳經濟發展道路初探[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2,29(11):85-90.
[5] 天津市海洋局.2013年天津市海洋經濟統計公報[R].2014.
[6] 呂慎杰.廣東海洋經濟綠色發展戰略研究[J].現代鄉鎮,2008(12):38-41.
[7] 儲永萍,蒙少東.發達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及對中國的啟示[J].湖南農業科學,2009(8):154-157.
[8] 伍湘陵.廈門“藍色經濟”的綠色發展路徑選擇[J].臺灣農業探索,2013(1):39-42.
[9] 新華社.加快海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海洋經濟綠色發展[EB/OL].(2012-11-04)http://www.022net.com.
[10] 牛桂敏.天津市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分析與思考[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3,26(3):30-33.
[11] 王淼,劉曉潔,李洪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與海洋生態資源核算[J].鄉鎮經濟,2004(11):38-39.
[12] 易愛軍.江蘇省海洋經濟綠色發展戰略問題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1(9):63-65.
[13] 張莉,何春林,喬俊果.廣東省綠色海洋經濟發展的效益評價[J].太平洋學報,2008(8):78-87.
[14] 賈亞君.包容性增長視角下實現浙江海洋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2(7):107-108.
[15] 世界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主要沿海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比較研究[J].統計研究,2007,24(9):43-47.
[16] 陳寶樹,張秀梅.實施科技興海,發展天津海洋經濟[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6(3):71-73.
[17] 張文亮.加速海洋經濟發展,建設海洋經濟強市[J].求知,2013(7):46-49.
[18] 劉明.中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展望[J].環境經濟,2010(3):45-50.
[19] 李夫星,鄭穎娟,張玉,等.環渤海四省市海洋可持續發展能力比較評價[J].海洋通報,2013,32(3):338-344.
[20] 于謹凱,李寶星.我國海洋產業市場績效評價及改進研究[J].產業經濟研究,2007(2):14-21.
[21] 劉曙光,姜旭朝.中國海洋經濟研究年回顧與展望[J].中國工業經濟,2008,248(11):153-160.
[22] 羅亮,王嬌.生態環境壓力下的海洋經濟強省戰略[J].新東方,2011(3):17-19.
[23] 李文榮,孫世芳.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的SWOT分析與對策[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0,27(1):80-84.
[24] 倉定穩,倉定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環境保護[J].經濟研究,2009(12):42-43.
[25] 畢曉琳.海洋科技發展在現代海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J].海洋經濟,2010(3):19-22.
[26] 趙艷霞.加速江蘇海洋經濟發展的問題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4):2071-2072.
[27] 王曉惠,李宜良,周洪軍,等.金融危機對我國海洋經濟的影響分析[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9,26(3):90-94.
[28] 尹夢寒,董昕,林煦昊.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3(10):170.
[29] 李新中.連云港市海洋經濟跨越式發展的若干思考[J].經濟研究,2010(11):50-51.
[30] 陳水勝.海洋經濟發展的問題探討及對策分析[J].廣東經濟,2010(4):52-55.
虞子婧(1984-),女,天津人,工程師,碩士,從事環境科學研究。*通訊作者,工程師,博士,從事環境科學研究。
2014-11-13
S 181.3
A
0517-6611(2015)01-2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