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蘭 (四川省會東縣氣象局,四川會東615200)
會東縣地處云貴高原西北部,地形復雜,山嶺與河流之間海拔高差懸殊,立體氣候明顯。會東縣降雨量充沛,但年際變化較大,多年平均降雨量1 095.0 mm,最多年降雨量1 607.1 mm,最少年降雨量761.0 mm。由于受季風氣候控制,干濕季分明,5~10月降雨量占全年的91.3%,11月~次年4月降雨量僅占全年的8.7%。由于降水年際變化和時段分布不均,冬干春旱是會東顯著的氣候特征,出現在5~6月的夏旱和7~8月的伏旱則對會東縣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有較大影響。2014年5月8日~6月5日,會東縣出現了長達29 d的夏旱天氣,夏旱期間降雨量僅有0.4 mm。5~6月正是會東烤煙大田生長、玉米播種、水稻栽插的關鍵季節,據縣應急辦統計,這次夏旱天氣共造成全縣756 hm2烤煙因缺水而死苗,4 567 hm2玉米不能及時下種,1 252 hm2水稻不能插秧,6 000家庭發生人畜飲水困難,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6億元。筆者在此分析這次達重旱標準的夏旱天氣特征及其影響,對今后有效應對夏旱天氣、盡力減輕夏旱天氣的危害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1 研究區概況 會東縣地處四川省南陲(26°12'14″~26°55'42″N、102°20'13″~103°3'35″E),按照行政區劃,會東縣轄會東鎮、姜州區、淌塘區、嘎吉區、參魚區、新街區、鉛鋅區、大崇區、松坪區、野租區,共9區1鎮,人口42萬。會東是個山區縣,山地面積占90.87%,其余為山原、平壩、丘陵,全境山巒連綿起伏,河谷相間,地形復雜,山脈為北南走向,與河谷多為平行相間。南北長81 km,東西寬約72 km,會東海拔高低懸殊(640~3 331 m),立體氣候明顯,常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1]。會東主要糧經作物有烤煙、蠶桑、玉米、水稻、馬鈴薯、油菜等,其中烤煙產量達3萬t,是四川省烤煙生產第一大縣、全國一流烤煙生產縣,同時會東還是四川省產糧和生豬調出大縣。
1.2 資料來源 所用資料包括會東縣氣象局提供的1959~2014年氣象觀測資料和會東縣災情辦提供的相應的災情資料。
1.3 夏旱天氣標準 根據《四川省涼山州長期重要天氣預報項目標準、強度分級、起報用語及評定辦法》的規定,5~6月連續≥15 d日降水總量≤10.0 mm為偏旱、連續≥25 d日降水總量≤10.0 mm為重旱。
2.1 夏旱持續時間長 從縣氣象局1959~2014年觀測氣象資料查證可知,會東5~6月出現夏旱的年份共計有34年,出現機率為61%,其中重旱5年,出現機率為9%。2014年夏旱持續時間為29 d,達重旱標準,僅比歷史最長夏旱持續時間少2 d,位居歷史第2位。
2.2 夏旱期間降雨量最少 2014年5月8日~6月5日夏旱天氣期間,縣城降雨量僅有0.4 mm,較歷史同期降雨量(96.7 mm)偏少99.6%,會東縣境內大部分地區降水量偏少約9成,夏旱期間降水之少位居歷史第1位。其中大崇區、松坪區無有效降水,尤其是金沙江沿線由于地處干熱河谷地帶,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旱情嚴重。全縣除位于高海拔區域的野租區(平均海拔2 500 m)外,均受到夏旱天氣的影響。
2.3 夏旱期間氣溫異常偏高,平均氣溫和最高氣溫均創歷史同期記錄 2014年5月8日~6月5日夏旱期間,5月上旬末~6月上旬前期,會東縣境內各地以晴熱高溫天氣為主,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3~6℃,夏旱期間縣境內各區日平均氣溫和最高氣溫均超過歷史極值。其中會東縣城日平均氣溫25.7℃,較歷史同期最高值(24.2℃)偏高1.5℃;持續8 d日最高氣溫≥35℃,最高氣溫37.8℃,刷新了會東縣城歷年最高氣溫記錄,較原記錄提高1.6℃。大崇區5月28日的日最高氣溫≥40℃,日最高氣溫相繼突破了當地日極端最高氣溫記錄,持續9 d日最高氣溫≥40℃,其中6月4日的日最高氣溫達44.7℃,為全縣日極端最高氣溫記錄。氣溫偏高、蒸發量大、降雨量少,土壤水分嚴重虧缺,境內水利蓄水量較常年減少40%。
2.4 夏旱時段跨度兩月,也創歷史記錄。 在2014年以前,從會東縣1959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會東縣沒有一次跨月的夏旱天氣出現,2014年夏旱始于5月8日,終于6月5日,橫跨5、6兩月,創會東夏旱不跨月的歷史,這次夏旱是會東縣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極端夏旱天氣。
3.1 對烤煙生產的影響 作為四川省烤煙生產第一大縣,會東烤煙常年栽種面積穩定在1.5萬hm2左右。2014年烤煙在5月上旬完成移栽后,恰逢夏旱天氣。夏旱天氣致使無水源保證的756 hm2烤煙移栽后因缺水而死亡,其余烤煙也因日照太強、溫度太高而不能正常生長。
3.2 對水稻生產的影響 5月中、下旬是會東水稻移栽的關鍵時段,夏旱天氣致使全縣1 252 hm2水稻無法適時移栽,等夏旱天氣結束時秧苗已成老苗不能移栽了。
3.3 對玉米生產的影響 玉米是會東縣二半山以上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最佳稻種在5月下旬,但受夏旱天氣的影響,全縣有4 567 hm2玉米不能及時播種或播種后因干旱不能出苗。
3.4 對部分農村人口生活的影響 會東二半山區群眾生產生活用水主要靠山坪塘、自建水窖,雨季蓄積雨水供長年飲用[2]。夏旱期間,因長時間無有效降水,致使全縣6 000家庭發生人畜飲水困難。
3.5 對縣城居民生活的影響 會東縣城海拔1 650 m,常住人有8萬人左右,素有“小春城”之稱,夏旱期間,因不斷出現極端氣候事件,也給縣城居民生活帶來了較大影響,因熱縣城用水量明顯增加,自來水和市電出現長時間供不應求的狀況,經常出現長時間停水、停電的現象。
200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公布的最新評估報告表明,過去50年中,極端天氣事件特別是強降雨、高溫熱浪等極端事件呈現不斷增多增強的趨勢,預計今后這種極端事件的出現將更加頻繁[3]。會東2014年出現的夏旱天氣再次證明了上述診論斷,并說明極端天氣事件實實在在地正在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夏旱是會東縣常見的氣象災害之一,夏旱帶來的危害嚴重,既影響基本生存,又制約著未來的長遠發展。如何應對夏旱等極端天氣事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將是會東縣人民政府和氣象工作者共同面臨的新課題。怎樣加強夏旱災害防御,降低夏旱災害損失是會東縣當前面臨的一大嚴峻形勢。
4.1 樹立科學的抗旱理念,變被動抗旱為主動抗旱
4.1.1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和土地項目整理經費投入,徹底解決夏旱期間農業生產缺水的問題。2014年夏旱期間,會東縣近10年來峻工并投入使用的新華水庫工程、煙水配套工程、旱山集雨節灌工程、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糧食產區渠系配套工程、縣城和城鎮供水工程、土地項目整理渠系配套工程等發揮了極大的抗旱作用。盡管近10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先后投入數十億資金解決會東農業生產的缺水問題,但會東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依然比較薄弱,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的基本格局并沒有徹底改變。加大水利等基礎設施的投入,仍然是解決夏旱對會東農業生產威脅最根本的辦法。
4.1.2 合理調整糧經作物布局和播期,是應對夏旱天氣對會東農業生產威脅的有效辦法。2008年以前,會東烤煙大田移栽主要集中在5月中、下旬,全縣產量在2萬t左右,2009年以后烤煙移栽逐步提前,2014年5月上旬前,會東1.5萬hm2烤煙已全部移栽完畢,較2008年以前提早20 d左右,5月上旬末出現的夏旱天氣僅對無水源保證的756 hm2烤煙造成了大的影響,待6月上旬雨季開始以后,經過還苗期(烤煙還苗期生理需水3.5~6.4 mm/d,是各個生育期需水最少的[4])后的烤煙生長迅速,將夏旱天氣對烤煙生產的威脅降到最低,這是會東縣2014年烤煙在嚴重夏旱之年,仍然獲得好的收成又一有效方法。根據會東氣候規律,因地制宜地調整和確定糧經作物種類和播種期,有利于減輕和避免夏旱天氣的威脅。
4.2 綜合抗旱、集成抗旱 目前,如何應對高溫干旱和氣候變化仍然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防御夏旱等干旱應采取長期、短期和應急等多種措施。第一完善監測預警機制和完善應急體系,切實提高夏旱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準確率和預警信息的覆蓋率,為防災減災贏得先機;第二加強抗旱科學技術普及,提高人們主動防災避災意識;第三城市建設應注意科學規劃,供電、供水系統應考慮極端氣候影響;第四推廣“地膜覆蓋栽培”、機械化旱作節水灌溉[5]等一批節水抗旱新技術;第五加強土壤墑情監測,及時發布土壤墑情監測信息,為抗夏旱等干旱天氣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盡管夏旱天氣給會東縣人民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但只要講究科學,順應自然發展規律,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合理調整糧經作物布局和播種期,就一定能大大降低夏旱天氣的危害,贏得預防自然災害的最后勝利。
[1]孫大勇,楊加華.會東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1 -2.
[2]劉芙蕖.會東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53.
[3]羅永康.四川省氣象信息員培訓教程[M].四川省氣象局,2008:165.
[4]郭月清.烤煙栽培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153.
[5]通聯.四川特大干旱災害成因與防災對策[J].四川農業科技,2007(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