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娟, 葉 漪
(1.懷化學院生命科學系,湖南懷化 418000;2.民族藥用植物資源研究與利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懷化 418000)
?
侗族傳統文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關系探討
梁 娟1,2, 葉 漪2
(1.懷化學院生命科學系,湖南懷化 418000;2.民族藥用植物資源研究與利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懷化 418000)
侗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侗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保證了侗族地區生態系統的穩定,起到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積極作用。主要探討了侗族生計資源配置、鄉規民約、傳統習慣與禁忌等侗族傳統文化對于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以及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對于傳統文化的沖擊,以期為民族文化多樣性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侗族;傳統文化;生物多樣性;保護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在長期與自然適應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在各民族傳統文化上都有充分的體現。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往往是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各民族所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少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和報道,如高黎貢山傳統文化在生態保護中的作用[1-2],西雙版納傣族文化與植物多樣性的關系[3-4],彝族傳統文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5-6]等。
然而近年來,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經濟增長方式的逐步改變以及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少數民族地區普遍存在追求經濟利益,放棄傳統文化、生態觀念的問題。如何保護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中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理念,保護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已成為少數民族地區實現經濟、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侗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侗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過程中與自然環境相適應,對自然環境產生了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看似純樸、原始,缺乏科學性,但客觀上卻具有極大的合理性,保證了侗族地區生態系統的穩定,起到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積極作用[7]。開展侗族傳統文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關系的研究有利于挖掘、開發及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的傳統文化,對于實現侗族地區經濟、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筆者主要探討了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的侗族傳統文化以及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對于傳統文化的沖擊,以期為民族文化多樣性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侗族是我國人口較多,聚居地較集中的少數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他們主要居住在我國西南部黔、湘、桂毗連的山區,主要分布在貴州省黎平、從江、榕江、天柱、錦屏、三穗、劍河、玉屏,湖南省新晃、靖縣、通道,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龍勝、融水以湖北省恩施、宣恩、咸豐等縣。侗族總人口約300萬,人口數列我國55個少數民族人口數的第11位。侗族居住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170~2 000余米,東北有雪峰山,西有苗嶺支脈,南有九萬大山,中有雷公山自西北向東南延伸,為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優越的自然條件賜予了侗族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例如通道陽爛村,村寨所在位置恰好處在五嶺西段南北向的山口南帶,南方的暖濕氣流和北方的干冷氣流都要從這里穿行,眾多的生物物種的遷徙也把這里作為必經的走廊。這樣就使得侗族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水平要高于鄰近地區。不僅是通道陽爛村,幾乎所有侗寨的動植物物種多樣性水平都要高于周邊地區。侗族地區能長期維持這種高的生物多樣性水平,不僅得益于自然環境,更得益于侗族的傳統文化。
2.1 侗族生計資源配置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侗族人民在自然資源利用方面嚴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侗族傳統的支柱產業不僅僅是單一的農耕,而是多產業復合經營的生計方式。任何一個侗族村寨,不僅經營農田、魚塘,而且還經營森林,有些還飼養大量家禽、牲畜。這種復合程度極高的傳統生計方式在執行過程中很大程度上維護了當地的生物多樣性。現以稻田為例說明,侗族的傳統稻田其實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8]。老百姓種植的是以高桿糯稻為主的水稻,稻田中還養著魚,放著鴨。稻田中自然長出的廣菜、茭白、蓮藕等水生植物以及若干種昆蟲、軟體動物和兩棲動物,都是他們加以取食的對象。這里僅以他們控制螟蟲危害的做法為例來體現他們均衡利用生物資源的生態智慧。侗族地區氣候溫熱,二化螟、三化螟是水稻的主要蟲害。但侗族居民并不采用農藥加以控制,而是將螟蟲的幼蟲從稻稈中剝出,作為美味佳肴食用。他們認為只需將螟蟲的危害控制在一定范圍即可,無需徹底根除,因為昆蟲也是他們所理解的稻田產品之一。由此可見, 侗族社區對生物產品的取用很有節制,其經濟活動并沒有改變生物多樣性的并存格局,在侗族社區中的各種生物資源都可以正常生長繁殖,很少出現被過分榨取而滅絕的情況。可見,侗族的這種經濟生活方式妥善地解決了生物多樣性并存的難題,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
2.2 侗族鄉規民約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鄉規民約在侗族地區歷史悠久,它是侗族地區傳統生產、生活中的一種法律,是由一個村寨或幾個村寨民眾共同協商議訂,盟誓執行。村規民約從保護本民族利益的原則出發,通過“立法”制定了侗家人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行為規范,用以維護本民族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它從族規、族法到社會治安、民事、刑事訴訟、生產管理以及保護森林、風景林,構成了一整套侗族古老的法律系統。
以往的侗族鄉規民約和現在的鄉規民約里,對森林資源保護方面的內容非常豐富、具體,而關于山林保護的條款不僅多,而且細密,可操作性強[9]。如獨洞鄉干沖村村規民約對亂砍濫伐規定:①亂砍濫伐集體杉、松幼林,每株罰款5元;②盜伐杉木者,除追回原物和賠償損失外,另給予30~300元的處罰;③盜伐松木者,胸徑在4~12 cm以內的,每株罰款5~20元,12 cm以上的,除退回原物或賠償損失外,另給予10~100元的罰款處理;④楠竹、春筍大小不論,除退回原物外,每株罰款5元;⑤亂砍風景林、水源林、護路林等,幼樹每株15元,成林50元,并退回原物或折價賠償;⑥經濟林、果木林不準亂砍,違者幼樹每株罰款15元,已結果的每株30元,并要賠償3年以上的經濟損失;⑦因放養豬、牛、羊而毀壞林地苗木(不分種類) 或田地莊稼、紅花草等,苗木每株罰款5角,吃紅花草等,每畝賠償損失20元,放進田地、林地的耕牛被抓獲,牛主應為每頭牛繳納5元罰款費,需管理的,牛主還要為每頭牛每天付3元管理費。
以上鄉規民約在其森林保護方面的條款,是在傳統規約基本上加以修訂而來,并增加了新的時代內容。為加強人們對當地資源,尤其是森林資源的保護,除用以上形式加以限制外,還往往用碑刻的形式,把一些規約刻錄下來,立于村頭寨尾,讓后人牢記。這些鄉規民約客觀上保證了侗族地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同時也起到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的。
2.3 侗族傳統習慣與禁忌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傳統習慣與禁忌是一個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交際中,自發形成的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10]。各民族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生活生產方式不同,也因此形成了各自獨具特色的傳統習慣與禁忌。許多民族的傳統習慣與禁忌文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甚至起到了法律規范、制度措施所不能比擬的積極作用。
為解決林木利用問題,侗族人民形成了許多優良的習慣。如在森林中有意識地開辟少量的林窗,作為“放牛坡”,將牛群限制在這個范圍內,避免進入森林,尤其是幼齡期的林地,從而減少因牛的啃食活動造成對森林的破壞。如侗族家中有嬰兒出生, 家人會在山上栽100棵杉木苗, 直到18年孩子長大成人以后才能砍伐, 作為男婚女嫁之用,俗稱“十八杉”。在許多重要儀式中都有植樹的項目,但唯有上年紀的人才有資格栽種樹木,尤其像榕樹這一樹種,非上了60 歲以上的人才能栽種。有關這一習俗,我們暫不去研究它深層的文化內涵,僅從表象已經獲知,侗族老人有種植風景、保寨樹木留給子孫后代的優良傳統。這些方式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侗族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在這種宗教信仰的支配下,侗族認為山川、河流、古樹、巨石、土地、墳山、動物、植物等都是崇拜的對象。因此有的山嶺,特別是侗族山寨后的龍山不能動土挖掘,巨石不能開鑿和爆炸。如果誰侵犯了它們,則認為損傷地龍神,敗壞風水和侵犯神靈,認為會給村寨帶來災難。墳場被視為是與祖先直接相關聯的寶地,周圍的小環境內禁止各種活動,包括伐木、采集和狩獵。很多對動植物禁忌現象在侗族村寨也普遍存在,認為這些動、植物都有神靈依附,不可隨意傷害。侗族先民對古樹充滿了敬畏,侗家人不管在哪發現水杉、紅豆杉、櫸木等珍稀物種,都會打上草標,禁忌破壞。在村寨附近的大古樹,如杉木、楓香、銀杏、樟樹等上百種被信奉為“神樹”而嚴禁砍伐。逢年過節都有人到古樹下燒香祭拜,請求樹神保護。他們常常把自己村寨附近的山信奉為“神山”,即“神居住的地方”。這個地方的動植物都是“神”的伴侶,任何人都不能侵犯,這里的動植物應當受到保護和崇拜,以求得“神”的保佑,消災滅難。
盡管這些傳統習慣與禁忌可能缺乏一定的科學性,但不可否認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對當地的生物多樣性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從民族學、生態學的角度考慮,這些做法也是值得繼承和發揚的。
通過通道陽爛村的田野調查發現,自從雜交稻得到普遍推廣后,稻田養魚遭受了嚴重的影響。原本拮據的土地資源變得更為緊張,人地矛盾異常尖銳。最終迫使村民向低山地進軍,或開荒為田,或開荒為塘,山林資源遭到破壞,而山林的破壞將直接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同時也帶來了水土流失、小氣候變化等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在發掘和利用侗族傳統的生態智慧時,必須處理好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生產方式之間的關系。現代科技還沒有完善到可以全部替代傳統生產的地步,現存的各民族傳統生計方式并沒有失效,但它需要現代科技的武裝,完成升級換代,實行自我創新。因此,若要對侗族地區真正有所幫助,就應該從他們所處的生態環境出發,充分利用他們已經形成的生態智慧,幫他們研制出適合于侗族地區種植的優良稻谷品種,以及稻田飼養的優良魚種。在確保當地原有生態環境不發生改變的前提下,做到既發揚傳統的稻田養魚的經營模式,又使稻谷、魚的單位面積的產量大幅度提高。
侗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在湖南省乃至全國來說雖然還算不錯,但與以往相比,生態環境顯然在急劇地發生改變。居住在區內的侗族人民體會最深,他們感到近年來山上的樹木雖然在數量上不減,可植物種類及林間、溪河內棲息的動物卻一年比一年少了,甚至有些植物、野獸、鳥類、魚類已經逐漸消失。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第一,地方財政對林業的依賴性太大。侗族地區各縣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于林業的生產,由于大量的砍伐,生態環境受到破壞,這是某些植物及野獸、鳥類逐年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單一種植人工林面積逐漸增加。近年來,隨著人工造林任務的逐年下達,人工造林盲目地由傳統的沿江兩岸區逐年向山區推進,使山區大量的天然林被毀,而被生長快、銷路好、收效高的單一樹種所取代,植物多樣性急劇減少,野獸、鳥類賴以生存的棲息地環境也遭到破壞,動物多樣性也隨之降低。第三,外部市場需求量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們開始注意保健與養生,已吃厭了飼養動物肉類的人們,更青睞山珍野味。不法商販趁此大量涌入侗族地區收購山珍野味、珍稀藥材,刺激當地群眾濫采濫捕,使得侗族地區藥用植物資源、珍禽鳥獸等動物資源逐年減少。第四,人口壓力過重。隨著侗族地區內部人口的猛增,對資源需求量增大,給生態資源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
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要想恢復起來比較困難。要保護好侗族地區現有的生態資源不再慘遭破壞,重建良好、平衡的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必須重視以下幾個問題:①地方政府應加大執法的力度,堅決打擊濫砍濫伐、濫采濫捕等現象,將文化多樣性保護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落實到位,各部門形成分工合作、統一協調的完善機制;②地方政府應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禁止大面積的毀林開荒,植樹造林時逐步調整單一樹種,注重樹種多樣性,同時大力推廣沼氣技術,鼓勵農民用沼氣取代柴火;③相關部門應加大宣傳的力度,進一步提高公眾對傳統文化及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重要作用的認識,引導和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充分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④加強科學研究,進一步提高文化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關系的相關理論、方法和途徑研究,加強對侗族傳統知識的調查、整理、記載、編目等,以防止傳統文化的流失。
[1] 艾懷森. 高黎貢山地區的僳僳族狩獵文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J]. 云南地理環境研究, 1999, 11(1): 75-80.
[2] 艾懷森, 周鴻. 云南高黎貢山神山森林及其在自然保護中的作用[J]. 生態學雜志, 2003, 22(2): 92-96.
[3] 劉宏茂, 許再富, 陶國達. 西雙版納傣族“龍山”的生態學意義[J]. 生態學雜志, 1992, 11(2): 41-43.
[4] 劉宏茂, 許再富, 段其武, 等. 運用傣族的傳統信仰保護西雙版納植物多樣性的探討[J]. 廣西植物, 2001, 21(2): 173-176.
[5] 龍春林, 張方玉, 裴盛基, 等. 云南紫溪山彝族傳統文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J]. 生物多樣性, 1999, 7(3): 245-249.
[6] 劉愛忠, 裴盛基, 陳三陽. 云南楚雄彝族的“神樹林”與生物多樣性保護[J]. 應用生態學報, 2000, 11(4): 489-492.
[7] 何麗芳, 黎玉才. 侗族傳統文化的環境價值觀[J]. 湖南林業科技, 2004, 31(4): 58-59.
[8] 羅康智. 論侗族稻田養魚傳統的生態價值——以湖南通道陽爛村為例[J]. 懷化學院學報, 2007, 26(4): 14-17.
[9] 金笙, 安俊英, 魏國. 鄉規民約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來自湖南省通道縣的啟示[J]. 環境教育, 1999(2): 33-34.
[10] 白興發. 論少數民族禁忌文化與自然生態保護的關系[J]. 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 29(4): 62-65.
Discuss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Dong Culture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LIANG Juan1, 2, YE Yi2
(1.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s, Huaihua University, Huaihua, Hunan 418000; 2. Key Laboratory of Hunan Province of Study and Utilization of Ethnic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Huaihua, Hunan 418000)
Dong has a long history and splendid culture, and Dong people have formed its own uniqu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ch maintains the ecosystem and protects the biodiversit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impact of Dong’s traditional culture such as livelihood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village rules,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taboo on biodiversity. The impact of modern way of life on traditional culture was also discussed, 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protection of ethnic cultural diversity and biodiversity.
Dong; Traditional culture;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湖南省重點學科建設項目(2011-42)。
梁娟(1982- ),女,湖南婁底人,講師,碩士,從事生態學研究工作。
2014-12-11
S 181.3
A
0517-6611(2015)04-2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