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衛良 段 剛 張鐵軍
城市設計導則的“協同設計”
——以北京未來科技城“城市客廳”項目為例
施衛良 段 剛 張鐵軍

施衛良(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SHI Weiliang, Beijing Municipal Institute of City Planning & Design, Beijing, China

段 剛(北京市規劃委員會昌平分局)
DUAN Gang, Beijing Municipal Commission Urban Planning Bureau, Changpin Branch, Beijing, China

張鐵軍(北京市弘都城市規劃建筑設計院)
ZHANG Tiejun, Beijing Homedale Ins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Beijing, China
城市設計導則逐步成為我國許多城市推進精細化規劃管理的主要手段和抓手,其作為補充控制性詳細規劃的重要技術文件,往往與規劃設計條件及土地出讓合同相結合,對建設項目提出更加細致的要求,對項目建設的結果影響重大。城市設計導則中具體應包含哪些內容,在國家法規層面并無統一的要求和規定,各地在實踐過程中根據不同城市、不同地區的特點,開展了多種嘗試和探索。本文通過對具體項目的實踐,希望探索一種規劃師、建筑師以及項目策劃專家等“協同”編制城市設計導則的方法,進而對以往“自上而下”的編制模式有所突破。
城市設計;協同設計;城市設計導則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控制性詳細規劃(以下稱控規)一直是我國在城市建設領域進行規劃管理的主要技術手段。經過多年的實踐,控規雖然在保障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公共安全設施“三大設施”、控制適宜的城市建設規模及強度、保持合理的用地結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保障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需求。但是,因其本身所具有的標準化、指標化的技術特性,控規對城市文脈、城市環境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導,城市建設逐漸暴露出特色不鮮明、公共空間品質不高等一系列問題。在此背景下,城市設計進入規劃師和規劃管理者的視野,城市設計導則也逐步成為許多城市加強精細化規劃管理的主要手段和抓手。在實際應用中,城市設計導則作為補充控規的重要技術文件,經常與規劃設計條件或土地出讓合同等法定文件相結合,對建設項目提出更加細致的要求,以此來發揮對城市建設所起的引導作用。

圖1 / Figure 1“協同設計”工作機制作者自繪.
城市設計導則的編制往往在得到各方面認可的城市設計方案的基礎上進行。在由城市設計方案向城市設計導則的轉化過程中,需要對方案中涉及的一些內容和要素進行分析、總結和提煉,甚至是量化和再設計的過程,最終形成一套簡明、直觀的技術規定,使未來的規劃管理者和相關設計師對導則所追求的城市設計效果有清晰的認識。
至于城市設計導則中應包含哪些內容,目前在國家的法規層面并無統一的要求和規定,各地在實踐過程中根據不同城市、不同地區的特點,開展了多種嘗試和探索。
北京雖然很早就開展了城市設計的工作,而且幾乎所有的重點功能區在啟動之初,都進行了城市設計方案的征集,但后期成果的轉化、應用效果并不理想。多數城市設計方案僅作為控規編制的參考,并未繼續深入開展城市設計導則的編制,而部分編制了導則的地區,在實施過程中也并未納入規劃管理程序而得到落實。其中的原因,除了政府的重視程度不足、在法律層面城市設計缺乏相應的地位等以外,還有就是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千差萬別,對未來建設的訴求也有所不同,規劃關注的重點也各有側重。目前很多城市設計導則基本上采用“自上而下”的工作模式,由規劃師單方面負責完成,其中的很多內容超越了規劃師與建筑師、景觀設計師的傳統邊界,對未來的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等提出了更為詳盡的要求。一方面,這種要求是必要的,是規劃管理由控規向城市設計延伸的必要補充;另一方面,這種單方面的“自上而下”的編制結果,有可能束縛未來的設計創作,造成具體項目在深入設計過程的障礙和困難。同時,很多城市設計導則的內容雷同,難以適應地區多樣化的特征。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導致城市設計在北京城市的應用“雷聲大雨點小”,實施的效果與規劃預期出現了較大差距。
但是,規劃部門并沒有停止將城市設計應用于規劃管理的思考和研究。在北京未來科技城“城市客廳”項目中,管理部門嘗試突破以往“自上而下”的工作模式,探索一種更加開放的“協同設計”方式來進行城市設計導則的制訂。具體的方式是,通過組織建筑師、景觀設計師、交通規劃師、生態工程師、項目策劃師等各方面的專業團隊及專家參與前期制定導則,在充分的觀點碰撞以及各方面意見的協調、吸收之后,形成最終的城市設計導則成果。
本文以北京未來科技城“城市客廳”項目為案例,探索以“協同設計”方式制定城市設計導則(圖1)。
北京未來科技城位于京北昌平區溫榆河畔。作為以大型央企為依托,面向海外歸國高科技人才,代表中國今后應用科學最高水平的科技研發基地,北京未來科技城項目一開始就受到市、區政府乃至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在本次工作之前,已經開展的多輪規劃研究及城市設計基本確定了園區的功能布局、空間形態、建設強度、基礎設施等規劃內容。“城市客廳”位于其中部地段,占地面積約56.21 ha,上位規劃確定了其建設內容包括展覽中心、文化中心、體育中心、溫泉酒店及大面積的廣場、綠地等開放空間。本次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在已有控規的基礎上進行城市設計方面的深入研究,制定城市設計導則,為即將開展的各項目建筑單體及景觀設計方案的征集活動提出相應的指導、建議和要求,以實現建筑與環境和諧融合、建筑風格協調統一、交通及景觀一體的設計效果以及項目的可持續運營。
現有的城市設計導則編制的技術路線已很難適應當下規劃實施的要求。從規劃管理的角度看,這樣的“自上而下”的硬性要求,難以準確把握規劃意志與項目未來設計創意之間的平衡關系;從項目經營管理的角度看,無論是項目的功能構成還是新技術的應用,都必須充分考慮經濟因素對項目的影響,也就是要對項目的建設主體、運營模式、客群對象、前期投入、運營成本等內容進行充分的考慮。
因此,需要重新審視現有的城市設計導則編制方法,探索一種能夠適應當前規劃管理需求的工作機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未來科技城“城市客廳”項目進行了“協同設計”的嘗試。
本次工作是在政府的組織下,由規劃、建筑、生態、策劃、運營等各方面的專業力量共同參與,規劃師負責進行統籌,充分吸收各團隊的研究成果、專業建議以及政府方面的意見,通過搭建統一的工作平臺,嘗試進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多階段、立體的“協同設計”。
建筑方案征集、城市設計導則編制、專題研究等構成了此次“協同設計”的重要環節。參與本次建筑方案征集活動的5家設計單位包括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胡越工作室、德國GMP事務所、德國歐博邁亞設計咨詢公司、美國VOA事務所。城市設計導則的編制由北京市弘都城市規劃建筑設計院負責。生態專題研究由深圳建筑科學研究院承擔。另外,還有專業研究團隊針對體育中心、文化中心、展覽中心、商業等進行了專題的策劃研究。
本次工作打破了現有的“先規劃、后設計”兩階段工作的明顯界限,即由規劃設計單位制定城市設計導則或提供規劃條件,然后由建筑設計單位開展建筑方案設計工作。“協同設計”探索的是:在項目前期的研究工作中就組織各專業團隊介入,共同參與制訂最終的城市設計導則。為了充分吸收各方意見,“協同設計”要求所有團隊同步開展工作。項目策劃單位針對各項目的功能構成、服務客群進行專題研究;生態專題研究單位針對生態技術的要求進行專項分析;規劃師開展城市設計導則的研究;建筑師也同步進行翔實的資料研讀、現場踏勘、案例分析等設計前期的準備工作。在規劃師針對各專題研究進行匯總、綜合的同時,建筑師對項目已經有了充分的了解。在“協同設計”的工作平臺上,規劃師和建筑師的溝通與交流采用一對一的方式,即規劃單位與參與建筑設計方案征集的各建筑設計單位分別進行研討,以保證交流的深入。最后,由規劃單位針對項目的討論意見進行匯總、整理、歸納、修改后進行再次溝通,并聘請專家以咨詢會的形式審議。經過先后兩輪的研討,規劃單位制訂了最終的城市設計導則。在研討過程中,項目策劃等專題研究單位也全程介入,提供咨詢和服務。通過這樣的方式,專題研究單位一方面可以及時解答各方關心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對各自的研究成果進行了不斷的完善和優化。“協同設計”工作機制保證了各專業團隊的協作和配合,使城市設計導則編制方法有了新的突破。
通過“協同設計”的方式編制城市設計導則,可以搭建溝通的平臺、集思廣益,并實現導則編制的前瞻性。
第一,通過“協同設計”,規劃師與建筑師等各專業團隊有效溝通,有利于合理把握城市設計導則的管控邊界。
如何把握城市設計導則的控制深度和力度是一個難點。在現有的模式下,城市設計導則對控規的補充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強控制”,即將城市設計階段的諸多構想以較為明確的要求體現在導則中,以利于城市設計方案在實施階段的貫徹落實。其優點是,規劃管理部門進行方案審查時的自由裁量權較小;缺點是對建筑設計的限制較多,建筑師創作發揮的空間有限,可能阻礙塑造個性鮮明的建筑形象。另一種是“弱控制”,即引導為主、控制為輔,定性為主、定量為輔。其優點是,未來項目的建筑設計有較大的發揮空間,而規劃管理部門進行方案審查的自由裁量權較大;缺點是城市設計階段的很多設想難以落實,不同地塊的要素關聯難以建立,城市結構性的系統要求難以實現。
本次“協同設計”的工作機制使原本非常剛性的規劃控制要求,在經過協商討論后,有了調整優化的余地。原本是建議性的指導意見,在經過深入的研究和專家咨詢后,被作為剛性要求加以明確。例如,一條將各建設項目進行連接的內部道路,要求在未來的設計方案中予以落實,并對道路的出入口位置、與建筑的方位關系(應位于建筑南側,與城市道路之間,避免對北側的景觀環境造成破壞)、交通組織等提出了意見。修改后的結果,在與各方溝通后,得到了一致的認可。
因各項目的外部環境、性質、工作階段等各有不同,在城市設計導則的制訂過程中,哪些是可變因素,哪些要求需要補充,雖有一定的共性,但個性化的差異也很大。如何取舍、如何把握,都需要根據項目的特點,在進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后才能確定。在這一過程中,規劃師與建筑師、景觀設計師等共同協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協同設計”利于集中多方智慧,跨領域交流,形成更為優化的城市設計導則。
建筑方案征集希望集思廣益,在競爭的過程中發揮協作精神。對于一些共性問題、重點問題,“協同設計”采取專項研究的方法,給出明確的解決方案,避免了各設計單位的重復工作。例如,森林公園的設計中,在公園入口處需要設置一處服務于公園的集中停車場,共436個小客車停車位及24輛大巴車車位。按照原有構想,停車場應全部采用地面停車,并在公園入口處集中設置。經初步測算,停車場須占地1.2 ha左右,如此大面積連片的硬質鋪裝對景觀的影響極大。本次工作針對這一問題,提出停車場設置的基本原則,即采用分散設置的辦法,且每處停車場應與周邊的綠化環境相融合,設計為景觀停車場,最大限度地減輕對視覺景觀的不利影響。另外,位于公園入口的停車場,結合地面建筑,可地上地下綜合設置。同時,停車場應兼顧周邊展覽中心、體育中心、商業設施等的使用需求。這一調整結果,在與各設計單位的溝通中得到認可,并得到交通專家的肯定。
在本次的“協同設計”中,參與建筑設計方案征集的各設計單位在前期的溝通中貢獻了很多以往的設計經驗,并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幫助規劃師對項目前期研究中存在的具有爭議的問題做出判斷。負責專題研究的設計咨詢機構在完成策劃報告后,持續追蹤項目研究,共同參與研討,為城市設計導則的編制出謀劃策。與此同時,各專題研究單位不斷完善各自的成果。通過“協同設計”工作機制得到的項目成果,成為進一步開展項目共同遵循的前提。由此,可以使各設計單位對項目目標的理解更加明確,少走彎路,避免不必要的分歧,發揮各自優勢。
第三,“精雕細琢”的前期研究雖增加了項目的成本,但對于城市的長遠發展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通過“協同設計”進行項目前期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本次工作的嘗試需要較高的成本付出,無論是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耗費,還是運作的時間成本以及時間背后的財務成本等都比常規的項目要高。在過去的項目實踐中,像這樣的操作方式恐怕是難以想象的。今天,中國城市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規劃單位有必要對已有的規劃方式進行反思。在看到我國城市快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應當看到存在的問題。事實上,我國許多城市已經進入到“存量發展”的階段,無節制消耗寶貴土地資源的建設模式已經成為過去。城市建設的速度已不是追求目標,城市發展的質量才是應當關注的重點,而精心雕琢每一寸土地,是我們每個城市建設者的責任和義務。
項目實施涉及到規劃、設計、建設、管理、運營等多個環節。規劃作為龍頭,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仍有必要對項目的全生命周期進行系統、整體的考慮。單憑規劃師的力量顯然難以實現,因此有必要凝聚多方專業團隊的智慧進行綜合研究。同時,城市設計導則是規劃管理的一個重要補充手段。如何把握政府和市場的合理邊界,是否需要在當前以空間形態管制為主導的領域向項目管理、項目運營等經營領域延伸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和研究。“協同設計”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進行的一次實踐和嘗試。
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未來科技城“城市客廳”項目的探索能夠結出豐碩的成果,成為北京靚麗的城市“名片”。希望通過更多地區“協同設計”項目的嘗試,積累更多經驗,探索、完善城市設計導則的編制工作,將城市設計更好地應用于規劃管理,更好地服務于城市建設。
SYNOPSIS
Nowadays, many cities adopt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as a widely-used tool for delicacy management in planning, but the guidelines are in the main formulated by planners in a top-down way. Since the key points of the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as a key supplemental technical document of regulatory planning, will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conditions bound in land leasing contract, there is possibility that those key points summarized in the guidelines do not satisfy the specific needs from a point of view of architects, landscape designers and local citizens, and thus set up a barrier in the project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proposed a co-design urban design guideline method associated with planning, architecture, and project consulting. And meanwhile, it argued that a multi-discipline platform established by applying the co-design procedure has a potential of extending the formbased management in planning to a whole-lifecircle management based on project operation. This article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First, this article gave a critical review on the top-down urban design process in a theoretical way. Second, it, based on a practice project of living-room of the future technical city of Beijing, elaborated the co-design method in which all the related experts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ject at the beginning. This method aimed to break up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phase of planning and that of design. Third, it highlight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design method by addressing the consolidation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brought out by this method, though high cost was realized in the project.
Co-design of Urban Design Guideline: Illustrated with an Example of“City Living Room” in Beijing Future Science & Technology Park
SHI Weiliang, DUAN Gang, ZHANG Tiejun
Nowadays, many cities apply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as a main planning tool of delicacy planning management. As a key supplemental technical document of regulatory planning, urban design guideline always coheres with planning conditions and land leasing contract, giving a specific planning instruction to the project on a quantitative way, which largely affects the constructionoutcome. However, there is no clearly defined content of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in laws and regulations at a national level. City-leveled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are discovered in different cities and areasaccording to their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urban design guideline with the practice of a real project, takes an attempt to break out the current top-down planning method, and explores a co-design urban design guideline method associated with planning, architecture, and project consulting.
Urban design; Co-design; Urban design guideline
2015年7月28日
Received Date: July 28,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