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楊秀磊
高河曉:寶塔山下的守望者
? 本刊記者 楊秀磊

高河曉在3歲那年得了一場大病,幼小的他從此再也無法站立起來,再也不能像別人一樣直立行走,他被迫坐上了輪椅,無情的命運第一次讓他感受到了寒冷。
“我的家鄉在延安的一個小山村,從記事起,我就知道自己不能到田里干活,上學或許是我唯一的一條出路,所以我就拼命地學習。上小學時,是姐姐背我走進學校,稍大一些就開始住校,妹妹就給我帶飯。周末我回不去,妹妹也不來上學,很多時候我都是餓著肚子,一整天吃不上飯,直到下周開學。”高河曉告訴記者。
隨著高考來臨,苦熬了12年的日子終于要結束,高河曉有些興奮。因為作為全年級學習最好的學生,他迫切期待著這次改變命運的機會。然而,由于自身殘疾,按規定不能進入考場,當高河曉得到這個消息時,猶如晴天霹靂,也在那一瞬將他的夢擊得粉碎。無情的命運第二次讓他感受到了刺骨的寒冷。
“我回去就病倒了,躺了兩個多月都緩不過來,每天都吃不下、睡不著,那次打擊太大了!朋友、親戚都來勸我,給我舉了很多殘疾人過得很好的例子,我才漸漸平靜了下來。”
從陰影中慢慢走出的高河曉開始摸索新的人生之路,直到那年春節,看到家家戶戶在貼剪紙畫后,他纏著鄰居的大嬸大娘教他學習剪紙。高河曉從小就喜歡畫畫,從記事起就一邊看著家里的小雞小貓,一邊“照葫蘆畫瓢”,他自認為自己畫得倒有幾分模樣,那時也就養成了認真觀察的好習慣。開始學剪紙后,因為觀察入微,他剪出的東西比別人要逼真很多。
慢慢地當一幅幅美麗又悅人的剪紙被大家認可,再到大家一看到他剪的畫愛不釋手,交口稱贊,他才明白了自己的出路在哪里,那一年是1982年。
“有一年,鎮里有個下鄉干部被安排在我家吃飯,看到我的剪紙后特別感興趣,臨走拿了12張送到鎮文化站,文化站又派人送給了延安市群眾藝術館,當時館長姓李,看了后就和來人說,‘這是延安地區的張海迪,回去后你們要好好支持他’。后來,鎮文化站就給我送了50多張紅紙,讓我好好練習剪紙。第二年,延川文化館開辦‘剪紙學習班’,縣文化局又安排我去免費學習。”
有了這么多人的關心,高河曉練習剪紙就更加用功,但一貧如洗的家庭根本沒有能力再給他購買紅紙,所以他常常面臨“斷糧”的尷尬。
“舊報紙、破布頭、樹葉我都剪過,特別是舊報紙,我先用鍋底的灰把它涂黑,這樣剪出來好看些。即使這樣材料還是不夠用,我就拄著兩根棍子上山去挖白草根,做成刷子后賣錢買紅紙。因為行動不方便,爬上山后我的腳趾都磨破了,挖草根得跪著,地面很潮濕,跪的時間太長,膝蓋腫老高,連續七八天做針灸、熱水敷才好。腿一好,我就又去挖草根了。一個月下來,我能賣十幾元錢,平均一天才5毛,全用來買紅紙了。想想當時,我覺得自己真的是在拼命。”
挖了5年草根后,高河曉被當地鎮政府安排到了新成立的社會福利院,才算解決了吃飯問題。
1990年,延安市舉辦了首次剪紙電視大獎賽,高河曉的作品《花好月圓》獲優秀獎,得到200多元的獎金。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筆勞動的大收入。同年8月,他的作品在“重慶四面山杯海內外藝術大賽”中獲銅獎,第一次走出了陜西。
1998年,以高河曉為原型改編的電視劇《半個紅月亮》在央視播出,一位名叫王香虹的姑娘被他的人生經歷所感動,她沖破重重家庭阻力,最終于2000年正月與高河曉喜結連理。在妻子無怨無悔的支持下,高河曉剪紙藝術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2008年8月,寶塔區文化館二樓,“延安紅月亮經典剪紙工藝美術有限公司”掛牌成立,高河曉任總經理。2009年,延安市殘聯為他的公司協調解決了50萬元的貼息貸款。
如今,他最貴的一幅剪紙作品賣到了一萬余元。
高河曉苦心鉆研剪紙藝術,30多年來,憑著自己踏實做人、孝親敬長的美德和知足感恩的良好心態,及對剪紙藝術的高超悟性,高河曉以一把剪刀、一張紅紙為媒介,創作出了一系列立意新穎、手工技法純熟、內涵深刻的剪紙作品,深得社會各界人士的贊譽和青睞;那一張張剪紙作品里蘊含了作者靈魂的高貴、美好和純潔。先后在30多家書報雜志上發表了275幅剪紙作品,在國內外的展出和大賽上,他曾榮獲28次大獎,其中金獎、一等獎、特等獎18次。
2010年,高河曉代表陜西省殘聯,參加了上海世博會,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的傳統文化。2009年7月3日,高河曉被評為第五屆全國自強模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了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延安是革命老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很多地方還不富裕,而這片土地上那些肢體殘疾的人,更渴望以自己的勞動和付出,獲得更多的尊嚴。高河曉常常下鄉走進這片生養他的土地,了解、調研和他一樣的殘疾人的生活狀況,“他們特別愿意走出來,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不依附政府救助、親人照顧的新生活。”
每次接觸到這些殘疾人,高河曉都很感慨,他也總會拿出隨身攜帶的剪刀和紅紙,在他們面前剪出各種美麗的作品,有龍,有鳳,也有花草和人物,他用行動告訴這些殘疾老鄉:身體有缺,但心要陽光和樂觀,只有積極的人生才會得到上天的垂愛,擁有和健全人一樣的幸福人生。
在殘疾人的心目中,大家都親切地稱呼高河曉為“高老師”,這樣的稱呼,從最開始的兩個人,到后來一大群人,多得讓高河曉都不知道多少人在叫他“高老師”。他愿意把自己平生所學和擁有的,奉獻給每一個稱呼他為“高老師”的人。那是一種心對心的呼喚,呼喚他為更多的人傳授剪紙藝術,傳遞美,傳遞收獲和快樂,幫助他們改變人生。
殘疾人的精神世界也能創造出更多美麗的作品,在他們手里,一張張紅紙變成了一幅幅剪紙,從最開始的笨拙到如今的靈動,這其中的變化和成績,離不開高河曉背后的付出。
“那些窮人家的孩子、殘疾人、孤兒來我這里學剪紙,我從不收錢,還讓他們住在我家里,管吃管住并發工資,那么多人幫助過我,我也要為社會做點貢獻!”他不僅解決了學生的就業問題,而且免費教貧困學生及殘疾人手藝,還在學習期間為這些經濟困難的人士發放生活費。
多年來,高河曉舉辦了16次剪紙藝術學習班,無償提供幫助,共培養265名學員,其中,殘疾學員136名,有30多個學生已開始在各種比賽中獲獎。
高河曉,這只昔日的丑小鴨,經過一次次生命成長帶來的陣痛之后,終于脫胎換骨般地獲得了心靈的超越和人格的提升。如今,他想得最多、做得最多的是如何讓剪紙藝術傳承下去,如何讓更多殘疾人學習剪紙,讓他們自食其力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