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玉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長春130012)
吉林省民間金融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問題研究
金海玉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長春130012)
企業大發展需要融資,實力不強的中小企業尤其如此。然而,與我國其他地區類似,吉林省中小企業由于存在信用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導致其很難通過正規途徑獲取企業所需的融通資金。因此,中小企業只好借助于靈活、方便、寬松的融資方式——民間金融。吉林省民間融資雖然對中小企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民間金融規范性較弱,風險性較高,所以在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支持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為此,應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征信體系以及中小企業金融機構體系,切實完善金融合理監管制度,為吉林省民間金融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吉林省;民間金融;中小企業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猛,同時中小企業也迎來了全新發展的機會,逐漸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數據顯示,截止2011年末,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已經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8.1%,而稅收貢獻率也已經達到了40%,為社會提供了75%以上的就業崗位。我國中小企業可以在多個方面發揮出大企業無法相比的優勢,并以此帶動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小企業為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國家統計局統計資料表明,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的信貸份額只相當于其信貸總額的3.34%,中小企業在信貸市場上仍然面臨“融資難”問題。在我國,在內源融資不足的情況下,信貸融資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有著關鍵作用。
融資難一直是制約吉林省中小企業發展的普遍性難題。據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吉林長春市成長型中小民營企業中,有75%的企業資金缺少,民營企業的融資缺口每年都在200億元以上。目前吉林省中小民營企業貸款時基本享受不到基準利率,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通常實行基準利率上浮30%~50%甚至更高的政策,加上有的商業銀行實行存貸款掛鉤、提前扣除利息、搭購相關理財產品等,實際貸款成本接近或超過銀行基準利率的2倍;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由于經營成本和風險較高,其貸款利率一般是銀行基準利率的3~4倍;民間融資成本則更高,一些地方的民間借貸利率年息在25%~30%之間,短期民間借貸利率有的高達60%~100%,致使企業處于“必須用、用不起”的兩難之中。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主要是。
(一)信用缺失,信貸風險高
良好的信用能夠為開展各種經濟交易活動提供基礎,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當前市場環境下中小企業的信用狀況較差,絕大多數中小企業都不具備完善的內部控制機制。部分中小企業甚至會惡意負債,騙取信貸資金,之后通過申請破產倒閉來逃脫債務。這就導致我國中小企業很難建立起良好的信譽,信貸機構對中小企業的經營行為一般不會作出正面預估,同時就更不會為中小企業提供信貸融資服務。
中小企業貸款難,很大程度上在于缺乏有效的信用擔保。調查發現,中小企業貸款難的首要原因是,中小企業無法提供資產抵押;其次是中小企業無法讓一些信譽好的企業為其提供保證,以及銀行對企業所處的行業現狀不滿意。
(二)政策制定不科學,執行不到位
金融部門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對計劃經濟時期的金融體制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這些政策的服務對象多是大中型企業,對于中小企業有益的并不多。以四大國有銀行為例,金融主管部門對于中小企業雖然也有政策上的扶持,但大多都是空頭支票,或者敷衍了事。溫州作為中小企業發展較為發達的地區同樣面臨此類問題,近年來溫州市出臺了《溫州市人民政府關于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意見》等文件,但在執行的過程中銀行也會想盡辦法進行規避。
中小企業在無法得到正規金融渠道融資的情況下,要維持其經營發展就必然要尋找方便、靈活、條件較為寬松的融資方式。由此,民間融資發展就成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關鍵。
(一)吉林省民間金融發展現狀
吉林省民間金融發展相對滯后,由于民間金融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我們分析吉林省城鄉居民儲蓄存款數量及比重,從而對吉林省的民間金融規模進行研究。針對吉林省的投資現狀,2003年—2014年間吉林省城鄉居民儲蓄存款比重從65.3%下降到25.4%,與此同時,城鄉居民存款余額的增長率慢于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的增長率。排除了實物和證券投資的一部分影響,分析發現,近年來,吉林省民間金融正在逐步發展。小額信貸公司、典當行等正規民間金融機構正逐漸興起,吉林省民間金融正逐步向規范化前進。吉林省民間金融發展具有以下新特點。
1.民間融資逐步呈現出專業化趨勢。由于民間融資為個人及中小企業提供極大的便利,這一金融行為已在社會公眾的思想觀念上獲得了廣泛的認同,使得原來“見不得光”的民間金融逐漸向專業化金融機構發展。并且由于正規銀行對中小企業“惜貸”的行為日益嚴重,使得中小企業必須選擇更為便利和快捷的方式進行資金的融通,在一定程度促進了民間融資流動更加活躍。
2.民間融資行為漸趨理性,信譽程度逐漸增加。由于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對民間融資的需求日益強勁,并且能提供較高的投資回報率,從而擴大了民間融資理性選擇的范圍。與此同時,民間融資相關主體的風險意識也在不斷提高,對信譽要求很高,形成了特定的民間融資市場準入制度,違約成本不斷增加,使得一部分民間閑置資金轉而進入實體經濟以獲取更大的利益。
3.民間融資借貸手續靈活、簡便。民間借貸是需要一定的手續的,包括簡單載明借貸雙方、日期、還款金額或利息的簡要憑據。民間借貸中一半以上是私下達成的交易,對借方來說,手續簡便,在中小企業急需資金時辦理非常方便。
(二)吉林省民間金融對中小企業經濟的影響
1.民間金融對中小企業市場環境的影響。盡管有組織的民間金融機構數量日趨增多,但由于經營規模較小,資本不充足,經營范圍窄,風險集中,一旦發生風險損失則會發生經營困難甚至破產倒閉。同時它們也沒有像正規銀行那樣有國家作為最后的貸款人。以吉林省部分典當行為例,雖然目前資產質量都很好,但是由于經營范圍受到極大限制,嚴重依賴當地的經濟發展,又因為人們對其信用有一定的質疑,擠兌風險比較大。并且由于民間金融機構不能夠有效地分散地區的風險,又沒有國家信用支持,所以它們對于風險的化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擠兌的風險較大,并且一旦發生擠兌行為,會導致資金流動性變差,甚至導致資金鏈斷裂,危機中小企業的生存。
2.民間金融影響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決策措施。民間金融的隱蔽性使得政府的宏觀調控通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從而進一步放大對于中小企業錯誤決策的損失。因此,需要提升融資的科學性評估。對吉林省地區的調查也同樣存在著民間金融干擾宏觀經濟調控,在新一輪宏觀調控實施以后,民間借貸利率明顯上升,規模大幅增加,使得一些即將面臨倒閉的企業得以繼續生存和擴張。然而,一些人利用能從銀行取得借款的便利條件,向有資金需求的客戶發放高息“貸款”,從中賺取利潤,對銀行資金構成了一定威脅。由此可見,一方面民間金融繞開宏觀調控政策的要求,強烈的趨利動機很容易導致資金聚集在房地產等高回報行業,形成資金的無效配置,使得一些高技術產業難以獲得充足資金進行研發,不利于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另一方面,由于民間金融游離于金融監管范圍之外,缺乏一套完善的風險控制機制,容易導致風險的失控。由于民間借貸利率較高,儲蓄存款進入民間借貸市場,干擾了金融秩序國家沒有相關部門對其進行詳細統計分析,如果大量社會資金在金融部門體外循環,金融監管部門無法對其實施有效的監督管理,容易影響國家對宏觀經濟和區域經濟運行狀態的準確判斷。
(三)限制了中小企業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
中小企業對帶動地區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改革開放為我國中小企業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發展機會,而中小企業又憑其靈活、發展迅速的優勢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并在我國許多地區的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小企業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在我國主要是民營企業)離不開資金的保證,而這其中作為主要融資渠道是否暢通,是否有足夠的數量保證則是中小企業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學者徐偉、郭為運用金融活躍度來衡量區域民間金融,他們將金融活躍度定義為各地區私營企業數量與當期全國私營企業總量之比。公式如下:
金融活躍度=各地區私營企業數量/當期全國私營企業總量*100%
他們認為,在區域民間金融發達的地區,人們創業的機會相對較多,該地區的私營企業數量相比之于金融不發達地區可能更多,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的就更大。由此也可以推出,民間金融活躍度大的地區經濟發展程度較高。[1](見表1)吉林省與吉林省金融活躍度對照表。由表1可見吉林省的金融活躍度一直較低與浙江省,因此吉林省中小企業發展層度較低,吉林省中小企業帶動地區經濟的作用較差。

表1 吉林省與浙江省金融活躍度對照表
(一)進一步完善民間金融合理監管制度
首先各種民間金融形式和組織存在的各種風險在于缺乏政府主導的監管,如出臺“民間借貸人管理條例”明確受國家法律保護的民間借貸主體以及民間借貸活動范圍和民間借貸活動方式,爭取將民間借貸活動早些納入法律規范。政府應在加強民間金融監管的同時,應進一步降低組建小額貸款公司的門檻,鼓勵民間資本通過組建小額貸款公司來從事借貸活動,鼓勵大型企業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的支持,比如在技術研發方面。
(二)建立中小企業金融機構體系
雖然吉林省很多中小民營企業的規模較小,融資數額也較小,但是其融資次數較多。若其完全依靠正規金融獲得貸款,那么企業無法及時地獲得資金進行周轉。正規金融機構給中小民營企業提供小額信貸的審批程序較為復雜,花費時間較長。所以,在很多情況下,中小企業就錯過了許多發展的機會。因此,政府有必要引導和規范不具備高利貸性質的民間借貸、合會、私人錢莊成為專門的小額貸款機構。這些機構對中小企業來講,門檻低、手續簡便、利率和期限靈活,能滿足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需求,也能夠促進民間資金的有效配置。
在民間金融相對發達的溫州市,民間資本非常豐富,交易活動非常頻繁,并且當地的中小民營企業主很容易接受符合企業發展的新事物。在政府適當的政策鼓勵下,吉林省可以向溫州學習,成為“天使投資人”,引領吉林省“天使投資市場”的發展。這樣的措施既豐富了面向中小民營企業的民間金融服務層次,又改善了對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服務質量,利于民間金融與中小企業發展共生關系,向互惠共生模式發展。
(三)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征信體系
我國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上,關鍵還在于中小企業自身的建設。中小企業在不斷發展中應注重增加自己的信用度,建立起良好的信用關系,這樣會使得企業在面臨資金困境時有更多的渠道解決資金問題。借鑒成功完成金融改革的溫州市的經驗,本文總結了一些有力于吉林省中小企業信用征信體系建設的建議。主要包括:一是建立中小企業信用體系試驗區。可以根據中小企業的特點和工作條件,建立地方性信用信息服務平臺,整合地方中小企業信息,更好的發揮信用信息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作用,調動吉林省積極性,并共同推進中小企業信用體系的發展。二是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檔案和評估系統。全面收集中小企業的信用信息,主要包含企業的財務狀況,實行檔案管理制度,并對這些信息進行專業評估,使信息用戶方便了解企業的信用狀況。三是搭建信息服務平臺,使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可以查詢服務對象的信息,如果信息平臺顯示該客戶有不良信用記錄的黑名單,貸款機構就可以作出貸與不貸的選擇,以保證金融交易中當事人的利益。這樣的平臺主要是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防范了金融風險的發生。征信制度的建立是金融機構降低風險和民間資本進入正規融資體系的重要制度保證。此外,還要建立確保中小企業融資的其他配套系統,如信用擔保系統,存款保險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對責任者的戒懲制度等等。[2]這些制度都需要政府的相關部門去完善和實施。
根據2014年吉林省政府工作報告,民營經濟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6%,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戶數均增長12%。民營經濟的快速增長帶動了吉林省的經濟發展。政府應切實把發展民營經濟擺上更加突出重要位置,組織動員各方面形成強大合力,出臺突出發展民營經濟、民間金融的政策措施,落實支持中小企業優惠政策。
[1]朱方圓,鄭蕾蕓.民間金融與吉林省經濟發展關聯度分析[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6(6):32-33.
[2]唐香梅.民間金融對我國中小企業金融支持的研究[D].長春:吉林財經大學,2013.
[3] 左夢瑤.當前民間金融與中小企業發展關系初探[J].中外企業家,2013(12):99-100.
[4]李福軍.當前民間融資運行中的新趨勢及潛在風險分析[J].黑龍江金融,2013(1):66-67.
[5]吳曉光.民間金融規范化探討[D].廈門:廈門大學,2013.
[6] 苗大雷,王水雄.金融危機下民間金融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困境應對——基于兩次全國中小企業融資調查的實證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79-82.
[7]李曉玲.溫州民間金融與中小民營企業的共生關系研究[D].濟南:山東財經大學,2013.
[責任編輯:方 曉]

1942~1945年儲蓄指標及完成情況一覽表
由上表可見,國民儲蓄額逐年增多,1945年的60億元是當時國民總收入預算的46.2%,在日偽統治者所采取的硬性尅扣、強行攤派、任意搭配等一系列強制手段下,除1942年以外,其余各年指標都超額完成,1945年因日本戰敗而未能實現。僅三年間儲蓄額就達653 880.5萬元,這無疑為日本侵略擴張集聚了大量的資金。這一時期,偽滿洲中央銀行還把自己活動的重心完全轉移到直接為侵略戰爭服務的軌道上來。因此,其資本金、機構設置等各方面都有較大變動,如:資本金由原來的3000萬元增加到1億元,實繳資本額由1500萬元增加到2500萬元。偽滿洲中央銀行還根據《資金部法》設立了辦理戰時特殊財金業務的對外不公開的機構——經濟平衡資金部、特殊財產資金部、交易特別資金部、經濟動員資金部。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偽滿洲中央銀行是一個殖民地性質的金融機構,是日本進行侵略的金融工具,是為日本進行金融統治而服務的。作為偽滿傀儡政權的“國家銀行”,通過本文,雖不能窺視其全貌,但與此時日本對東北的侵略和掠奪可略見一斑,它是日本侵略的一個有力的金融物證。
參考文獻:
[1]張新知.半個世紀的金融侵略與掠奪——日本在我國發行的貨幣研究 [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1.
[2]曲振濤,張新知.外國貨幣侵華與掠奪史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3][日]櫪倉正一.滿洲中央銀行十年史[M].滿洲中央銀行,康德九年,1942.
[4] 吉林省金融研究所.偽滿中央銀行史料[M].延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
[5] [日]滿洲中央銀行史研究會.満州中央銀行史:通貨金融政策の軌跡[M].東洋経済新報社,1988.
[6] 黃 達.貨幣銀行學(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7]洪霞管.中國金融史[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8] 張新知,王學文.偽滿洲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考證[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15~121.
[9] 張新知,王學文.日本侵華掠奪的物證[J].文史精華,2001(7):52~60.
[10]張新知,關 心.關于偽滿洲國金屬硬幣種類及版別的考證[J].江蘇錢幣,2011(4):26~33.
[11]許階平.東三省近代貨幣金融[J].遼寧文史資料(第十二輯),1985.
[12]關 心.一部揭露日本侵華掠奪罪行的力作——讀《半個世紀的金融侵略與掠奪:日本在我國發行的貨幣研究》[J].中國錢幣,2013(3):64~66.
[13]王曉峰.日本對東北民眾的金融剝削[J].大連近代史研究(第七卷),2012:262~263.
[責任編輯:文 筠]
F830
A
1005-913X(2015)04-0159-03
2015-02-10
吉林大學2014年度創新訓練國家級項目《民間金融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以吉林省和浙江省為例》
金海玉(1994-),女,哈爾濱人,本科學生,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