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余 迪
趙依芳:對精品的追求從未停止
文| 本刊記者 余 迪
提及華策影視就不免想到華策的創始人,被譽為中國影視圈的巾幗英雄——趙依芳。趙依芳可能不像馬云那樣被熱議,但她率領的華策影視出品的影視劇,卻引發了一輪又一輪的熱潮

2015年5月14日下午,在中宣部召開的全國文化產業發展座談會上,光明日報發布了第七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名單,華策影視憑借2014年度出色的業績以及綜合性娛樂傳媒集團升級的亮眼表現,第二次蟬聯此項國家文化產業領域最體現企業綜合實力、社會責任最高獎項,也是為數不多的連續兩屆入圍的民營企業之一。提及華策影視就不免想到華策的創始人,被譽為中國影視圈的巾幗英雄——趙依芳。趙依芳可能不像馬云那樣被熱議,但她率領的華策影視出品的影視劇,卻引發了一輪又一輪的熱潮:《重返20歲》、《小時代》、《天龍八部》、《何以笙簫默(鐘漢良版)》……
從20年前在杭州市用一個賓館的兩個標準間作為第一個辦公室,到如今成為國內第二家上市的民營影視公司,趙依芳用一部部精品電視劇打造了華策品牌,包括《傾城之戀》、《中國往事》、《夫妻一場》、《流星蝴蝶劍》等,涉及古裝、現代、偶像等多種題材,多部作品榮獲金鷹獎、飛天獎、“五個一工程”獎,其中《中國往事》在韓國首爾國際電視節上榮獲最高電視劇大獎,這也是中國電視劇首次獲得此獎項。

趙依芳是浙江東陽人,1959年出生,畢業于浙江傳媒學院,曾在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研究生課程班進修。下海前的趙依芳已官至東陽市廣電局副局長,這個恢復高考后第一屆浙江傳媒學院的新聞系畢業生,主動打破鐵飯碗。“在體制內做事情,有點覺得手腳被束縛了。我的性格比較直接,既然到了杭州要自己做事,我就想著做一些和自己本行業相關的,平臺更大,舞臺也會更大。”趙依芳說。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趙依芳收拾了幾件換洗衣裳便來到杭州,創辦影視公司。那時,在影視業較發達的北京、廣東、浙江等地的電視臺周邊,已經潛伏了一批專為電視臺制作節目的民營影視公司。因為電視劇投資相對較大,制作和回收周期又比較長,電視臺將其交給專業的制作單位去拍,可以大大降低電視臺的成本和支出,而且電視劇的審查和管理也相對容易。
趙依芳雖然已不再是東陽市廣電局副局長,但她在任期間日積月累的人脈等各種資源還在。“原來的同事、朋友也都還在原來的崗位上工作,所以很多政策法規何時制定、出臺什么文件,我比其他人更敏銳。”
就這樣,趙依芳在商海與體制之間,找到了一個契合點。1995年,一部投資幾百萬的14集電視劇《子夜》,在位于浙江電視臺西邊一條小巷子里名為“華新影視”的“小作坊”中破殼而出。這是趙依芳籌拍的第一部電視劇。到了1997年,華新影視改制,明確了浙江廣廈股份有限公司等投資股東的產權,開始自主經營。在與廣廈連續合作了約5年時間后,2002年9月,趙依芳以1080萬元拿回了廣廈保有的華新影視的全部股權。2009年4月,華策影視變更為股份制有限公司,并投資控股浙江金球影業有限公司、浙江金溪影視有限公司、杭州大策廣告有限公司。
趙依芳回憶:“當時我們就是個小作坊,在電視臺旁邊租了個辦公室,也就幾個人吧,我們投拍了程蔚東改編的《子夜》,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最多只能算是個短劇,但當時一致叫好,這就是第一桶金,這個金不只是說賺到了錢,而是投了一部好劇,證明了我們的眼光。后來又做了《紹興師爺》,還向海外發行,這就是我們的起步。”
2010年10月26日,華策影視于深交所創業板正式掛牌上市,成為華誼兄弟之后第二家登陸A股市場的影視公司,獲稱“電視劇第一股”。上市后,公司業務主力仍然放在電視劇上,據趙依芳介紹:2012年公司共有12部525集電視劇取得發行許可證,規模穩中有升,2007年~2012年營收和凈利潤復合增速達到66.9%和56.7%。但她并未滿足于眼前的成就,而是將目標放到了更加廣闊的電影舞臺上,除在2012年試水諜戰大片《聽風者》、2013小清新之作《分手合約》斬獲不俗票房外,電視劇出品女王開始發力電影,2014年的《小時代3》更是斬獲5億多的票房。
熱愛影視業的趙依芳20年前毅然拋棄“鐵飯碗”下海創辦影視公司,乘著中國電視界改革的東風,利用民營企業體制靈活的優勢,找準市場需求,準確定位電視劇題材,堅持“策劃一批、投拍及外購一批、發行一批、儲備一批”的滾動式發展策略,形成完善的產品梯隊,實現了業務發展的良性循環。
華策上市后,趙依芳說:“沒想到會發展到今天這一步。當時就是喜歡這一行,如果純為了賺錢,早就改行了。”足見一個影視人對夢想的執著追求。靠著“內容為王”的定位和打造精品劇的意識,趙依芳20年披荊斬棘,在影視界殺出一條光明之路。當華策上市后旗下編劇鄒靜之、劉恒身價達千萬元的消息傳出時,這個民營影視公司也向外界證實了其對劇本、編劇的重視程度之高。因為趙依芳明白,擁有好編劇,就擁有一切。就憑這點,華策的未來值得期待。

作為國內頂級影視制作公司之一,華策是最早與韓國合作的國內影視公司
華策影視要走向國際,趙依芳首選的第一站就是韓國。其實我們都知道,近幾年韓國文化娛樂產業發展迅猛,以電影、電視劇、音樂、游戲等產品為主的內容產品,向周邊國家的出口額不斷增加,以韓國文化為題材的電影、電視劇產品受到國內外觀眾的廣泛好評。趙依芳認為韓國電影以其獨特的浪漫、唯美和暴力美學享譽世界,而中韓合拍電影既能發揚韓國電影的獨特魅力又能恰到好處地適應中國觀眾需求。相較于好萊塢,與中國影視文化融合得最好的是韓國,中西畢竟存在一些文化差異,然而亞洲文化是可以互相吸收營養,互補雙贏的。
在談及為什么與韓國合作時,趙依芳是這么說的:“中韓影視劇純粹你賣我買的模式早已過時,當下雙方應共同創造優秀的內容產品才能將價值最大化。中韓雙方理應用更高制作水準來共同打造亞洲概念的故事,使其具有世界意義的傳播價值。比如可以合拍一些大歷史劇,劇中的歷史故事與人物是雙方都熟悉的,這就是為什么《衛子夫》在國外受到好評的原因,而中國人至今都念念不忘的《大長今》,如果可以是個與中國歷史關系更密切的故事,其價值會更高。”
作為國內頂級影視制作公司之一,華策是最早與韓國合作的國內影視公司,在其早期拍攝的《新醉打金枝》中,“升平公主”扮演者就是蔡琳,華策去年推出的《天龍八部》中“段譽”的扮演者就是韓星金起范。如今,華策已不局限于單純與演員合作。去年年底,華策影視獲得韓國Next Entertainment World電影公司15%的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這也是中國資本在韓國影視行業最大一筆投資。如今,華策旗下克頓傳媒出品的《何以笙簫默》也打入了韓國MBC。
其實中國的時裝劇打入韓國市場難度很大,但這次《何以笙簫默》已經登陸韓國MBC電視臺,這不得不說這是國產劇遠銷國外的一大進步。究其原因,內容仍舊是核心競爭力。《何以笙簫默》進入韓國市場和它在國內熱播的原因是一樣的,最重要的是這部劇制作精良,視角新穎,敘事獨特,故事唯美。其“不愿將就”的情感核心和“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觀得到了韓國觀眾的肯定。正如同趙依芳所說的,希望通過影視劇在海外的傳播,將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和當代國人的精神面貌傳遞至包括韓國在內的世界各地。作為擁有國內電視劇第一股的趙依芳笑言:“過去十年韓國偶像劇陸續進入中國,讓觀眾認識了裴勇俊、宋承憲。相信未來在韓國,觀眾也會認識更多的像鐘漢良這樣的帥哥、暖男。”
2015年被業內譽為大IP元年(意為知識產權,大IP指的是那些已經在網絡上走紅的優質內容),各大影視公司的優質資源都集中到開發大IP上。
日前,華策影視也陸續公布了一系列圍繞超級IP的大動作,其中包括攜手麥家的抗日諜戰劇《刀尖》、改編自漫畫家夏達的漫畫作品的電視劇《長歌公主》、由楊冪和黃軒主演的電視劇《翻譯官》、改編自月關的架空歷史長篇小說的電視劇《錦衣夜行》等等。
這些超級IP作品的受眾,主要是95后。今年5月28日,華策影視集團總裁趙依芳在西溪文化創意產業園接受了記者采訪,“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所有的東西都要和年輕人對接,影視業、文化產業是首當其沖的。”
“我是1959年生的,但是我的工作必須面對95后。”在這個圈子里摸爬滾打了幾十年,趙依芳的思路異常清晰,目標也相當明確,“我們的主要受眾就是95后,連90后都不能算。為什么?因為95后是真正伴著互聯網出生的一代,是面向未來的一代。”
《小時代3》、《何以笙簫默》、《重返20歲》……這些獲得市場充分肯定的作品背后,都有華策的身影,開發大IP,也是想穩住95后的市場。
一名50后,怎么就能精準掌握95后的流行呢?“近年來,我們一直在研究影視作品怎樣適應85后、90后主流觀眾的話語體系,一抬頭才發現,身邊的創業小伙伴也越來越年輕了。”趙依芳說,華策做了一個統計,公司的85后員工數量已超過50%,不少90后制片人已經開始獨當一面。
不過,做95后喜歡的題材,并不意味著一味迎合。相反,如何將主流價值觀嵌入大IP作品中,并做到潤物細無聲,才是華策著重考慮的命題。
走進華策公司的大門,一面華策主題墻非常吸睛——“華流改變世界”、“華策創造未來”兩句話,昭示著華策的企業文化。翻翻最近趙依芳在公開場合的發言,“理想”和“情懷”也是高頻詞。
在趙依芳眼中,身邊的年輕人是比她那個年代更純粹的理想主義者,有時還帶點哲學家的氣質,“我們影視圈要關注他們,傾聽他們,也要從他們身上學到有價值的東西。”

華策影視1.8億助郭敬明圓電影夢
今年4月24日~25日,華策影視集團召開二季度工作會議,適逢華策影視戰略轉型升級,打造國際一流綜合傳媒娛樂集團第二次創業起步的開局之時,集團總裁趙依芳一反以往對每個業務的點評總結,卻在發言中敞開心扉,情真意切地講述了她對華策使命的理解、對行業前瞻的認識、對華策人獨有的感情、對文化理想的情懷,以及對未來美好的期盼。
沒有縱橫捭闔,沒有引經據典,但語重心長,感人肺腑,樸素的字句間飽含深情,平實的語言里閃耀智慧。華策要成為什么樣的企業,華策是什么,華策要做什么?她堅持認為這些命題和思考,不僅是華策人在新歷史時期奮斗時必須想清楚的方向,也是任何偉大企業要做百年事業的必然選擇。
縱然時代轉瞬萬變,有一些精神是不變的。有人說,文化產業應把價值引導和社會效益擺在首位。也有人說,文化理應純粹,但純粹在今天只是個理想。在趙依芳看來,兩者并不矛盾:“20年多來,公司員工從創業初期的個位數到上市時的40人,再到今天的杭州、上海、北京3大平臺聯動運營,我們對文化的專注度一直沒變、團隊間協同溝通的態度一直沒變,對精品的追求也從未停止。”
“這是影視行業的‘黃金時代’,華策所做的一切努力,不僅是想成為‘弄潮兒’,也不僅是為了獲取一個好‘機位’,而是想扎根于此,成為百年企業,永遠做一個文化的推動者,永遠與觀眾在一起。”趙依芳說:“我們正在尋找優質合作伙伴,建立更大的資源共享平臺,歡迎具有研發力、創新力、執行力的團隊或個人加入,成為‘華策全球合伙人’。”
1992年以前,趙依芳的名片上打著“體制內”的標記——“記者”、“電視臺臺長”、“廣電局副局長”;后來,“趙依芳”開始出現在電視劇的片尾字幕上——“出品人”、“總監制”。2010年10月12日,華策影視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也似乎正是從那一天起,趙依芳頻頻登臺拿獎,屢屢宣布“大制作”、“大動作”。
趙依芳一直強調自己的身份是“文化工作癡迷者”。從當年的“小作坊”到如今辦事處遍布全球,在制作、營銷、投資等方面風生水起的“電視劇第一股”,“創新”二字始終被她視為文化產業發展戰略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