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勁民+李雪楊+郭鑄增
自今年3月入駐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土門子鎮朱石嶺村以來,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駐村幫扶工作組深入貫徹上級扶貧文件精神,積極落實開展“十項任務”,努力推進駐村扶貧工作。
摸底細 找路子
朱石嶺村位于青龍滿族自治縣北部山區土門子鄉,是國家級貧困村,距離秦皇島95公里,全村10個村民組,375戶、1231口人。由于缺乏致富產業,種植傳統作物玉米成為大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個別自然片種植蘋果、板栗等,大部分年輕勞力都外出打工了,去年人均純收入還不到2000元。
村現有小學教學點一所,有校舍20間,其中10多間閑置,教師食堂、宿舍、辦公室、廁所需要改造,體育設施、桌椅等年久失修。校設兩個年級,共27名學生,經過調查,另有適齡幼教入學兒童21人。
工作組將該村的基本情況概括為“兩多一重”。“兩多”即遺留問題多、歷史欠賬多。村集體外欠達數十萬元,矛盾復雜多樣;村主要街道老化嚴重,坑洼不平;青龍河上通往大南山的橋梁年久失修,每年雨季河水上漲漫過橋面,無法通行;椅子圈至今仍沒通自來水,村民飲水問題嚴峻;垃圾亂傾亂倒,臟亂差現象嚴重;村兩委大院管理不善,辦公場所設置不合理。“一重”即經濟發展任務重。該村沒有集體企業,沒有支柱產業,主要經濟收入以種植業、外出勞務收入為主,且種植業沒有形成規模,沒有找到真正適合這片土地種植的經濟作物,致富之路困難重重。
幫扶工作組入駐朱石嶺村后,第一時間與村“兩委”班子和黨員代表座談,并先后走訪了100多戶村民。結合自身單位是大學這一特性,駐村幫扶工作組明確了“文化扶貧、教育扶貧為引領,多種手段共用,全力全面助力朱石嶺村”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幫扶工作方案,“我們希望能夠發揮自身在科研方面的優勢,為朱石嶺村脫貧致富貢獻力量。”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原副校長、正處級調研員、駐村工作組組長肖勁民介紹說。
抓基礎 重經濟
按照幫扶工作計劃,駐村工作組積極聯系縣市有關部門,加快工作進度,推進幫扶工作扎實有效開展。
將民生問題擺在首要位置,著力改善朱石嶺村基礎建設。民生問題關系到每個鄉親的日常生活,村中基礎建設改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會大大提升鄉親們的生活質量及幸福感,而且村容村貌的改善,能營造朱石嶺村的良好對外形象。為此,駐村工作組積極奔走,四處“要”項目:
積極聯系市縣有關部門,爭取道路硬化立項。工作組多次實地考察青龍河上橋梁狀況,研究修建方案;肖勁民多次拜訪市財政局、市交通局、市發改委等部門,遞交道路硬化申請,反映朱石嶺村實際困難,爭取資金項目,目前800米道路加寬、2座過河橋、300米護田壩、村頭村牌修復等項目均已竣工使用。
協調村民自發建立垃圾處理機制。針對村內目前的垃圾,工作組已經與村內能人溝通,今年7月,村民已自發完成村內環境衛生徹底清理,受到青龍縣有關部門表揚;下一步,工作組準備與村“兩委”探討村內垃圾處理方案,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培養村民愛護村莊的情結,聯系縣有關部門定期來村處理垃圾。
聯系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校醫院,組織對村民進行體檢義診。工作組制作了“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駐村幫扶工作組體檢義診登記表”,已經委托村支部下發給各位鄉親,如果可能,將推進免費體檢成為一項長期的學校扶貧機制,每年都到村為村民免費體檢一次。
在做好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工作組多舉措并施,全力幫扶朱石嶺村致富。朱石嶺村經濟發展困難重重,但駐村工作組不畏艱難,制定相應對策全面幫助村民提高收入水平。
為村爭取經濟建設貸款。工作組先后拜訪秦皇島市商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青龍縣支行、中國農業銀行青龍縣支行、中國工商銀行青龍縣支行,為村民聯系貸款事宜,但因村中缺少抵押資產,貸款至今沒有落實到位,工作組仍在努力聯系,盡最大可能協調此事。
調查村內土地狀況,結合電商進農村政策,因地制宜發展培育當地支柱性產業。工作組經過長期調研走訪與資料研究發現,朱石嶺村曾經是青龍縣蘋果的主產區,朱石嶺村產的蘋果是青龍蘋果的代表,但因當地村民缺少統一指導,為追求更大的經濟利益而盲目發展其他經濟作物,朱石嶺蘋果種植逐漸衰落,僅大南山一帶仍保留著較大果園。工作組調研認為,蘋果種植在村內有著較好的基礎,且目前村內勞動力偏婦女化老齡化,培養蘋果種植業仍是最適合朱石嶺村的致富道路。工作組組長肖勁民是地質學教授,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也有資源與材料學院,工作組利用此優勢,組織專業人員對朱石嶺的地質地貌、水質情況進行全面取樣化驗分析,從而輔助朱石嶺村農業發展。接下來,工作組擬運用網絡營銷渠道,為朱石嶺蘋果產業打開互聯網市場。
指導村“兩委”進行土地確權,加快進行貧困戶土地流轉工作。工作組與村“兩委”多次溝通,研究制定土地確權工作方案,進行貧困戶統計登記,為土地確權與貧困戶土地流轉做充分的準備工作。
幫助村“兩委”向當地政府申請資金與立項。工作組多次同村領導拜訪鄉政府、縣宣傳部、縣扶貧辦,為村建設立項向當地政府做工作、溝通協調。縣文化局已擬劃撥15萬建設村民文化廣場項目。
運用高校影響力,積極為朱石嶺村脫貧致富爭取上級政府撥款。工作組與校領導溝通,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決定以工作組的名義簽發申請資金文件,加蓋學校公章或黨委章,由工作組攜帶文件先后拜訪了秦皇島市交通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目前已為朱石嶺村爭取到額度為10.08萬的兩座過河橋項目、額度10萬元的道路拓寬項目、額度5萬元的護田壩建設項目。
直接經濟援助。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9月對朱石嶺村捐贈人民幣5萬元,作為駐村扶貧工作組協調的“一事一議”項目和村民文化廣場項目的配套資金使用。
重文化 促發展
盡好“第一書記”職責,幫助建設建強村組織。根據上級文件精神,駐村工作組組長為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工作組積極配合村“兩委”工作,并組織村“兩委”學習上級精神,邀請村“兩委”到學校進行管理專業旁聽學習,進而提升了村“兩委”班子的戰斗力,提高了村“兩委”的管理水平。工作組自費購置一面國旗,使村委會前的旗桿這么多年來第一次飄揚著五星紅旗。
建設駐村工作環境,建立長期駐村工作機制。為更好地了解村內情況,切身體會鄉親們的日常生活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工作組與鄉親同吃同住,并制作了“駐村餐飯統計表”“駐村考勤表”,堅持記錄“駐村工作日志”,做到日常駐村工作有據可查,有制度可依。自費購置辦公桌、文件盒等辦公用品,自帶筆記本電腦,委托村“兩委”搭建互聯網,初步形成辦公環境。
結合自身優勢,開展特色扶貧工作。作為一所985、211大學的駐村幫扶隊伍,工作組已經或即將開展一系列特色扶貧工作,將“文化扶貧、教育扶貧”理念轉化為實際工作,使朱石嶺村民不僅經濟上脫貧,也要思想上致富,用思想致富來帶動、反哺經濟脫貧。
開展讀書進鄉村活動。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駐村幫扶工作組聯系秦皇島市新華書店、秦皇島廣播電視大學舉行了讀書進鄉村活動,秦皇島市新華書店向朱石嶺村捐贈一批圖書。同時邀請原秦皇島市疾控中心主任醫師為村民們做了一場“讀書與健康”的公益講座。此次活動村民反響良好,并且被秦皇島市電視臺報道,擴大了宣傳,對接下來的扶貧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助力效果。
扶貧工作組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代表學校走訪慰問村中抗日老戰士。同時,于“八一”建軍節當天和校宣傳部、組織部一同去市人民醫院看望住院的老戰士,并組織校學生在老戰士出院后登門拜訪,給校學生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也在村中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活動得到秦皇島日報社的報道,再一次增加了朱石嶺村的媒體曝光率,從側面推進了脫貧致富工作。
組織學生到朱石嶺村進行暑期社會實踐。組織學生專門拜訪了村中的抗日老戰士柴萬寶先輩,使學生得到鍛煉的同時,利用校學生專業優勢,對朱石嶺村的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情況做了細致、科學的調研,為朱石嶺村留下了一份全面準確的基礎數據,這對今后經濟項目的立項發展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邀請市廣播電視大學教師對朱石嶺小學、土門子鄉中學教師進行說課培訓,通過學校邀請東北大學美國文化交流團對朱石嶺村進行考察,爭取國際交流機會。
說起工作組,朱石嶺村黨支部書記柴敏伸出了大拇指:“工作組對咱們村是真上心,想方設法為鄉親們辦實事、解難題。群眾看在眼里,是真高興、真滿意。”
目前,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駐村幫扶工作組正著力推進實施體檢義診、村中教師培訓、國際交流等事宜,在未來的幫扶工作中,工作組將繼續發揮高校優勢,一如既往地幫助朱石嶺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