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峰,馬宗新,馬同富(.阜陽市農業科學院,安徽阜陽236065;2.阜陽師范學院,安徽阜陽23604)
亳芍即白芍,是《中國藥典》中以“亳”字命名的中藥材之一,亳州地產藥材,指芍藥科植物芍藥或其變種毛果芍藥栽培品的根。該植物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大而美麗,一般種植3~5年,9~10月采挖,去泥后放入開水中煮5~15 min,撈出后去皮曬干即可。加工后的芍藥呈粉白色或白色,故又稱“白芍”[1]。《藥典》稱亳芍。其性微寒,味微苦而酸。其根入藥有平抑肝陽、斂陰養血、收汗緩中之功效,具有鎮痛、鎮靜、解痙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經前腹痛、盜汗、頭痛等。亳芍的產量約占全國的70%以上[2]。近年來由于反復種植該物種,產生眾多的土壤病害,其產量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因此亟待對其擴繁育苗進行研究[3-4]。筆者以種質快繁為目的,對亳州芍藥組培、脫毒快繁關鍵技術進行研究,以期為其幼苗提供質量保障,并為農民獲得安全放心苗提供技術依托。
1.1 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來自于安徽省亳州市中藥材研究基地,以嫩芽為供試材料。
1.2 試驗時間和地點 于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在阜陽市農業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發中心進行。
1.3 試驗設計 誘導培養基為MS+BA 0.5 mg/L+NAA 0.05 mg/L+GA30.025 mg/L,擴大培養基為 MS+BA 0.5 mg/L+NAA 0.025 mg/L,生根培養基為 MS+IBA 0.025 ~0.05 mg/L。設計2種不同激素組合培養愈傷組織(表1)。所有培養基均附加蔗糖30 g/L、瓊脂7 g/L,pH為5.9~6.1,120℃滅菌30~35 min。

表1 基本培養基MS中激素配比情況 mg/L
1.4 外植體的消毒 采用的外植體為芍藥的嫩芽,由于嫩芽與外界土壤直接接觸,受菌類感染的機會很大,所以消毒過程十分重要。嫩芽先用清水清洗,剝去外層的鱗片,切除基部受傷部分,用適量洗潔精浸泡15 min,再用流水沖洗20 min;然后在超靜工作臺上先用75%乙醇消毒10 s,再用0.2%HgCl2消毒 10 min,最后用無菌水沖洗多次[5]。各處理均接種5瓶。
2.1 取材和放置時間不同對莖尖組培的影響 經過2年的對比試驗結果表明,2月份取材的亳芍地下嫩芽在成活率、生長狀況均優于10月取材的地下嫩芽(表2)。2月份取材的芍藥地下嫩芽不僅污染率低于10月份取材的相同品種,且生長勢強。原因在于2月份取材的地下嫩芽經過低溫過程,休眠被低溫打破,且營養儲備時間長,芽體健壯。因此,亳芍地下嫩芽的取材應以2月份為宜,選取個體中等、尚未完全展開的地下嫩芽。

表2 取材時間對成活率的影響 %
材料放在基質中,隨著放置時間的減小,地下嫩芽污染率從65.2%降低至28.1%;褐化率從60.3%升高至85.3%;成活率從34.8%升高到71.9%(表3)。原因是隨著地下嫩芽放置時間的延長,其組織細胞失水,細胞活性降低,從而抵抗病菌的能力降低,消毒的效果也越差。所以,在相同材料的前提下,放置時間越短的植物材料成活率越高,但其褐化率也高。因此,地下嫩芽放置時間要綜合考慮污染率和褐化率,對于不同放置時間的地下嫩芽,應選擇不同的處理。放置到基質中的地下嫩芽比無處理的地下嫩芽的污染率低。材料無處理時,放置3 d后,成活率為0。由于放置到基質中的地下嫩芽鱗片之間貼合緊密,空隙少,雜菌進入幾率小;其次,健壯地下嫩芽的生理活性高,生長勢強,不易感染病菌。因此,亳州芍藥組織培養應選取生長健壯、飽滿的地下嫩芽。如果地下嫩芽輕微失水,應將芽放置于基質內,然后再進行組織培養;若地下嫩芽失水嚴重,就不能用它作為組培材料。

表3 放置時間對成活率的影響 %
2.2 芽和愈傷組織在不同時間段的生長狀況 以飽滿的地下嫩芽為接種材料,選用 MS+BA 0.5 mg/L+NAA 0.05 mg/L+GA30.025 mg/L為誘導培養基,觀察30 d的生長情況。結果表明,前10 d芽的高度、直徑和重量變化很小;第20天及第30天時,第30天重量是第20天的2倍,芽的高度和芽體直徑增長較為明顯,芽體生長較迅速(表4,圖1)。因此,擴大培養時間應在30 d前后進行,此時間段芽體生長較旺盛,對擴大培養十分有利。

表4 培養基上芽的生長狀況
挑取芽體基部的愈傷組織接種到擴大培養基MS+BA 0.5 mg/L+NAA0.025 mg/L 中,結果表明,30 d 后,直徑從0.3 cm 增加到1.2 cm,重量從 0.1 g 增加到 1.7 g。其中第20~30天較前一階段增加明顯,增長幅度較大(表5)。說明愈傷組織在接種第20~30天生長很旺盛,擴大培養應選擇在此時間段之后。

表5 接種30 d愈傷組織的變化
當愈傷組織放置時間超過40 d時,即使沒有加入生根激素IAA,在其表面也會出現透明的根狀物(圖2)。
2.3 芍藥莖尖愈傷組織誘導擴大培養 以芽基部愈傷組織為試驗材料,選用MS為基本培養基,在不同濃度的BA、NAA中組合,分別在第10、20、30天觀察記載生長情況(表6)。結果表明,14種培養基均能完成擴大培養,但生長狀況在20 d左右時存在一定差異,隨激素濃度的增加愈傷組織逐漸增多,到達一定程度時,有下降趨勢;在只加BA、不加NAA的情形下,30 d后愈傷組織有明顯的死亡現象。G11、G12培養基上愈傷組織增殖能力強,愈傷組織生長量大,適合作為誘導擴大培養的培養基。

表6 愈傷組織在不同激素配比時的生長情況
亳芍在組培苗培養過程中很容易受到污染,如培養基、超凈工作臺及容器等消毒過程不徹底、外植體帶菌、工作人員操作不規范等[6]。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芍藥的地下嫩芽直接與土壤接觸,且有多層鱗片包裹,容易滋生一些菌類[7]。主要是細菌和真菌,細菌在接種2 d左右即可被發現;真菌在接種7 d左右才出現癥狀。因此,芽的選擇和消毒尤為重要,在實際操作中一定要認真對待。
芍藥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次生代謝旺盛,地下嫩芽內含有較多的酚類化合物,組織培養過程中外植體極易褐化[8],這些褐色物質在培養基中不斷擴散,抑制其他酶的活性,毒害培養材料,嚴重影響組培苗的成活率、擴繁率[9-10]。該試驗結果表明,地下嫩芽在基質中放置一段時間后能夠有效地降低褐化率,但放置時間太久,會增加污染,這就形成矛盾。如何調節這一矛盾,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針對如何把愈傷組織誘導成苗的問題,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大量研究,目前還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11-12]。在試驗中發現,當愈傷組織放置時間超過40 d時,即使沒有加入生根激素IAA,其表面也會出現透明的根狀物,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1]馬宗新,馬同富,孟冬青.亳芍莖尖組織培養的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0(6):63-66.
[2]魏志華,王新民,喬卿梅,等.亳芍藥材適宜產區區劃研究[J].北方園藝,2011(11):170-172.
[3]吳紅娟,于曉南.國內外芍藥組織培養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0(2):617-619.
[4]張慶瑞,孫建洲,任凝輝,等.芍藥組織培養技術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06(4):88-90.
[5]董永義,宋旭,郭園.觀賞芍藥組織培養研究[J].林業實用技術,2009(5):66.
[6]曲文靜,李青,劉燕.芍藥組織培養中地下芽污染的克服[J].植物研究,2014(4):524-528.
[7]王吉鳳,李青,包欣.芍藥組織培養中污染現象的克服[J].植物研究,2012(1):84-90.
[8]曲文靜.芍藥組織培養及褐化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4.
[9]王瑤.兩種芍藥愈傷組織的誘導及褐化抑制的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9.
[10]王瑤,岳樺.芍藥屬植物組織培養中褐化問題的研究進展[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9(2):159-160.
[11]薛銀芳,趙大球,周春華,等.芍藥組織培養的研究進展[J].北方園藝,2012(4):167-170.
[12]吳紅娟.芍藥品種地下芽誘導及愈傷組織培養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