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湘梅 (貴州省黔西南州林業局,貴州興義562400)
麻瘋樹(Jatropha curcas L.),又名小桐子、膏桐等,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麻瘋樹屬的一種植物。其經濟價值高,種子含油率高達40% ~60%[1],經改性的麻瘋樹油可適用于各種柴油發動機,是一種生物柴油的重要資源。貴州麻瘋樹種植主要集中在南、北盤江和紅水河流域的干熱河谷地區,面積達1.33萬hm2。由于2011~2013年的低溫霜凍天氣,造成麻瘋樹大面積死亡,挫傷了農民種植麻瘋樹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了麻瘋樹產業發展[2]。
麻瘋樹喜高溫高濕,喜光向陽,但遇上0~5℃低溫時葉、梢會受到傷害,0℃以下低溫還會對枝條或樹干造成傷害。2011~2013年冬春季,特別是2011年1~3月貴州干熱河谷地區平均氣溫僅有5.5~13.2℃,與歷年同期相比,氣溫偏低3.2~5.5℃,1月份0℃的極端最低溫總和達30 h以上,長時期的低溫多雨、日光寡照,使麻瘋樹遭受了嚴重的寒害,枝條和樹干冷死干枯,給麻瘋樹的正常生長發育帶來了嚴重影響。NX09-1、NX09-2、NX09-3、NX09-5、NX09-6、NX09-7、NX09-8是貴州省黔西南州林業局和貴州省黔西南州康達林業科技有限公司從云南、四川、廣西引進的50多個麻瘋樹品種(系)中鑒選出的新品系,是適應貴州氣候條件的高產高油品系,并在南、北盤江和紅水河流域的干熱河谷地區的貞豐縣魯容鄉、冊享縣巧馬鎮和望謨縣復興鎮進行適應性試驗。該文擬通過對貴州地區麻瘋樹品系的寒害和災后恢復情況調查,評價麻瘋樹品系的抗寒性,為麻瘋樹的品種選育和產業發展提供科學理論和實踐依據。
1.1 研究區概況 試驗區在貴州貞豐縣魯容鄉、冊享縣巧馬鎮和望謨縣復興鎮。貞豐縣魯容鄉,海拔466~535 m,試驗園地為坡地,坡度25°,方位北坡,年降雨量在500 mm以上,多集中在5~10月,約占年降雨量的82%,年平均氣溫18.6℃,極端最高氣溫為35.5℃,極端最低氣溫為0℃,≥10℃的年積溫4 370.1℃,無霜期355 d以上,屬于亞熱帶季風干熱河谷氣候區。冊享縣巧馬鎮,海拔463~525 m,試驗園地為坡地,坡度28°,方位南坡,年降水量900~1 300 mm,多集中在5~10月,約占年降雨量的84.6%,年平均氣溫19.4℃,極端最高氣溫為35.6℃,極端最低氣溫0℃,≥10℃的年積溫為6 034.2℃,無霜期345 d以上,屬于亞熱帶干熱河谷氣候區。望謨縣復興鎮,海拔558 m,試驗園地為低陵壩地,年均溫19.5℃,最熱月(7月)均溫26~27℃,最冷月(1月)均溫10.7℃,極端最低溫-1.2℃,≥10℃有效積溫6 734.4℃,無霜期356 d,平均霜日9 d,屬于亞熱帶干熱河谷氣候區。
1.2 調查品系 參加調查品種(系)為麻瘋樹NX09-1、NX09-2、NX09 -3、NX09 -5、NX09 -6、NX09 -7、NX09 -8以及本地種源。2009年3月種植,管理水平一致,2010年開花結果。
1.3 調查方法
1.3.1 受害癥狀和等級劃分。麻瘋樹寒害癥狀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麻瘋樹植株受低溫影響后盡管其寒害癥狀很快出現,但在霜凍結束至春芽萌發這段時間內,其寒害癥狀還會進一步發展。如寒害結束時還保持灰綠色的莖,經過一段時間后會由上部枝條向下部枝條或樹冠向樹干逐漸成斑內陷失水,逐漸褐變干枯,形成層及其臨近組織褐變部位也會由樹冠上部枝條向下逐漸發展等,其最大傷害程度和枝干枯死界限要到春芽萌發時才能確定[3-4]。調查各個品種全株不同部位受凍情況,根據春芽萌發時寒害癥狀劃分受害等級,級別劃分標準如下:0級:未受害;1級:末次梢梢尖受害,但頂芽或其附近腋芽仍能抽穗成花;2級:主干上部受害,但其附近腋芽仍能抽穗成花或枝條;3級:受害達主干中部,枝條形成層壞死變褐,逐漸干枯,其附近腋芽仍能抽成枝條;4級:地上部分受害,枝條形成層壞死變褐,逐漸干枯,其基部附近腋芽仍能抽成枝條;5級:根蔸及根系受害,整株枯死。統計各等級的比例,計算方法如下:
寒害受害率=受害株數/調查總株數×100%;
寒害指數=∑[(各級受凍枝條×受凍級值)/(調查總枝條數×最高級值)]×100%;
平均寒害級別=∑(寒害級別×該級別株數)/調查總株數。
1.3.2 麻瘋樹品種(系)寒害調查。調查時間為2011~2013年每年4月上旬,調查全園麻瘋樹各個品種(系)受害率(即有寒害癥狀的樹占全園的比例),直觀判斷受寒害程度。隨機選取每個品種(系)各10株為調查對象,3次重復,調查全株不同部位受凍情況,以此確定調查樹寒害級別、寒害指數。
1.3.3 寒害后恢復情況調查。調查時間為2011~2013年每年10月中旬,寒害恢復調查時,每點各個品種(系)隨機抽取30株,3次重復,調查恢復生長及分枝數、結果樹情況,統計相應的寒害后結果樹比例。
2.1 麻瘋樹各品種(系)寒害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表明,所調查麻瘋樹品種在3年的低溫天氣中都不同程度受寒害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枝條、頂芽等不同程度壞死干枯,認定貴州麻瘋樹品系寒害等級多在4~5級之間,而個別品系的寒害等級則介于1~2級之間。從麻瘋樹各個品種(系)寒害調查結果(表1)分析,在寒害受害率上,都為100%,說明各個品種(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寒害的影響。望謨縣復興鎮試驗點由于位于河谷的低陵壩地,又處于南北走向的河谷,寒流容易通過或沉積,形成寒害程度比較嚴重,造成麻瘋樹各個品種(系)全部植株死亡。在寒害指數上,寒害指數越大,寒害程度越嚴重。以本地種為對照,寒害指數較小的品系有NX09-3,與其相近的有NX09-7、NX09-8。在寒害死亡植株比例上,本地種寒害死亡植株平均比例為40%,品系NX09-3相對本地種較好,沒有植株死亡(除望謨縣復興鎮外);品系NX09-6、NX09-7 NX09-8與其相近。綜合寒害調查結果表明,在同等條件下,在一定溫度下降范圍內,相對其他品系和本地種,品系NX09-3抗寒性較好,品系NX09-8次之。

表1 2011~2013年麻瘋樹品種(系)寒害調查結果
2.2 麻瘋樹品種(系)寒害恢復調查 麻瘋樹各個品種(系)寒害恢復調查結果見表2。在分枝數上,本地種萌發新枝是受寒前的72.5%,品系 NX09-8、NX09-6、NX09-3相對本地種較好,分別是89.4%、89.4%、85.8%;在結果樹比例上,品系 NX09-7達到100%,品系 NX09-3次之,達到90%,NX09-8沒有開花結果。綜合寒害恢復調查結果表明,品系NX09-3抗寒恢復能力較強。

表2 2011~2013年各品種(系)寒害恢復調查
(1)綜合麻瘋樹各個品種(系)寒害調查和寒害恢復情況調查分析,品系NX09-3的抗寒性較好,是適合在貴州干熱河谷地區發展的麻瘋樹品種。寒害是限制麻瘋樹在貴州南亞熱區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后貴州麻瘋樹選育種和品種引進鑒選時,抗寒性是必須要考慮的主要因素。
(2)品系NX09-8萌發新枝是受寒前的89.4%,是所有品系最好的,但在結果樹比例上,是所有品系最差的,沒有1株開花結果,原因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3)在做好麻瘋樹科學發展規劃的基礎上,要選用高產高油高抗性的新品種,科學布局,合理發展,做到以點帶面,逐步推廣,不要盲目發展,以免受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才能提高農民種植麻瘋樹的積極性,促進麻瘋樹產業規模化生產。
[1]楊燕紅,覃偉遠.麻瘋樹豐產栽培技術[J].廣西林業科學,2009(1):63-65.
[2]徐剛.貴州麻瘋樹產業發展概況[R].中國生物質能源大會暨第三屆全國生物柴油行業協作組年會論文集,2008:77-82.
[3]朱建華,彭宏祥,堯金燕.對龍眼凍害分級標準的討論[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19):164 -166.
[4]陳錦祥.龍眼、荔枝和芒果樹寒害分級標準劃分和寒害樹處理[J].廣西熱作科技,1996,60(3):17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