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瓊湘,單武雄 (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127)
隨著種植業的轉型升級,人才的需求從單一的面向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從單一的技能型人才向技術、管理、服務復合型人才轉變,促使了高職院校按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需求變化,由注重專業建設向專業群建設轉變。
專業群建設是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項目啟動后出現的一種新的專業建設理念,作為高職院校新的發展平臺,構成了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新的教學組織形式,是高職教育實踐的創新[1]。
2014年湖南省啟動了職業院校示范性特色專業群建設項目,計劃3年內全省中、高職各立項建設30個左右示范性特色專業群,并充分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全省職業院校專業建設水平整體提升,使之從“對接產業、服務產業”向“提升產業、引領產業”轉變。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構建了現代種植專業群,以期提升湖南種植類專業的辦學水平。
專業群是由若干個相近或相關的專業、專業方向所組成的專業集群,通常是指在同一個實訓平臺上可以完成實訓的所有專業,在對接企業的崗位群時,基本的操作技能可在同一個實訓體系內完成。專業群所涵蓋的可以是同一學科體系的專業,也可以是不同學科體系的專業,其范圍可以用能否在同一個實訓體系中完成實踐性教學內容加以界定[2]。
著力打造深度融入產業鏈的現代種植專業群,目的在于進一步適應湖南優勢特色產業及“四大國家戰略發展區域”的發展需求,以專業對接產業、調整結構為主線,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升專業服務產業能力為根本任務,更好地服務“四化兩型”和“四個湖南”建設,提升農業類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
現代種植專業群是以現代種植業產業體系為基礎,以湖南省乃至長三角地區現代農業為特色,以種子生產經營為核心,覆蓋園藝技術、園林技術、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觀光農業、作物生產技術、生物技術等具有共同職業聯系的專業集群,擁有省級示范性特色專業1個,省級特色專業3個;中央財政支持實訓基地1個,國家發改委立項培訓基地1個,省級生產性實訓(教師認證)基地2個;省級教學團隊2個(含省農委推廣優秀團隊),正高職稱10人、省級專業帶頭人2名、省級青年骨干教師3人、博士3名。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2項;主持國家級課題4項,省級課題12項,地方標準2個,獲湘審品種12個,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1項、省科技進步獎3項、省農業豐收獎4項、技術專利2項。
圍繞現代種業產業鏈和崗位群優化資源配置,深化專業群“季節輪換”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的“模塊組合、能力遞進”的課程體系,建設完善“六庫三頻道”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構建“二共享三分選”能力遞進實踐教學體系;建設集教學、培訓、生產、示范、科研五位一體的實訓基地;打造一支“能教學、會育人、上得山、下得鄉”的雙師團隊;依托湖南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湖南超級雜交水稻生產示范和人才培養基地,以項目為紐帶,校企深度合作,創新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將種植專業群建設成為帶動全省職業院校同類專業建設水平整體提升的示范特色專業群。
3.1 系統優化現代種植專業群結構 以種子生產經營省級示范性特色專業為核心引領種植業發展,調整生物技術專業定位,延伸到微生物肥料、低毒低殘留農藥、重金屬污染修復等產前高端應用技術領域;以園藝技術省級特色專業為核心,帶動園林技術、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專業融入種植業產中產業鏈,并向有機、營養、生態及新、奇、特等高附加值生產領域拓展,帶動觀光農業專業填補產前規劃優化設計及觀賞生產領域。
通過召開行業發展研討會、企業人才需求調研等形式,及時掌握種植業發展現狀、趨勢及人才需求變化。適時增加職業崗位監測點、技術革新觀察點,設立職業信息分析崗位專門負責分析收集的信息,通過科學分析得出預測性結論,以此為依據動態調整專業定位及專業群結構。
3.2 系統優化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 進一步優化和推廣“季節輪換”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專業群課程體系及與之相契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建成3門專業群內充分共享的專業核心課程,群內各專業建成4門專業特色優質核心課程。建成包括職業信息庫、專業標準庫、課程資源庫、培訓資源庫、專業素材庫和測評試題庫在內的專業群資源庫,以學歷教育、社會培訓、開心農場三個頻道形式分別服務于職業院校師生、企業和社會學習者。構建“二共享、三分選”實踐教學體系(圖1),實踐教學時間達專業總課時50%以上。
3.3 建設集教學、培訓、生產、示范、科研五位一體的實訓基地 建成46.67 hm2超級雜交稻生產示范基地、666.67 hm2超級雜交稻生產推廣基地、13.33 hm2玉米原原種擴繁基地、12 hm2藤本植物種苗繁育基地、2 hm2種苗中心、500 m2植物組織培養中心、0.67 hm2園林植物應用實訓中心、500 m2園藝產品商品化處理中心、500 m2工廠化育苗中心、0.67 hm2無人機操控訓練中心、500 m2微生物實訓中心、0.67 hm2園林綠植工程實訓中心等12個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選種實訓基地、制種實訓基地、種子營銷實訓室、組合盆栽實訓室、測土配方實訓室、化學保護實訓室、綠色食品檢測室等7個教學型實訓基地(室);專業技能訓練項目開出率達100%,實踐教學時間達專業課時總數的50%以上,實訓基地課余周開放時間20 h以上,并有專業教師指導學生自主開展實習實訓和技能訓練;與國內外一流種子企業合作,新建16個校外實訓基地。實訓基地建成后,能同時容納量3 300名學生實訓。
3.4 打造一支能“能教學、會育人、上得山、下得鄉”的雙師團隊 根據專業群教學需要,整合現代種植業專業群相關專業專兼職教師資源,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建成包括專任教師、行業企業大師、現場指導教師在內的“雙師素質、專兼結合”的專業群教師團隊。將院內核心專業帶頭人培養成業內知名度高、專業技術能力強的專業群引領者,其他專業帶頭人培養成業內有較大影響的專業帶頭人,群內各專業均培養1名懂教學、行業內影響大的現場專家專業帶頭人,每門專業培養3~4名具有跨專業能力的骨干教師;雙師素質教師比例達95%以上;建立健全兼職教師動態調整機制,建立由行業企業大師組成的兼職教師庫;校企共同制定并實施師德師風評價標準。
3.5 完善協同發展的專業群發展機制 依托湖南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形成校企共同發展機制;專業群深度合作企業達20家,與隆平高科等企業共建農業現代應用技術研發中心,每年開展社會培訓3 000人次;建立適應“季節輪換”的專業群教學管理機制;建立以課程組織為基礎的專業群教學組織機構;建立“管理信息化、內容標準化,考核過程化,質量可視化”的教學質量評價和保障體系。通過湖南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使校企溝通常態化,通過示范特色專業群建設,帶動其他專業群建設,發揮核心專業的示范與引領作用,形成群內專業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現代種植業專業群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湖南農業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方方面面,其關鍵在于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精神,引導地方政府和學校主管部門對接現代種植業,調整優化區域專業布局,形成與種植產業深度融合的專業體系,推動人才培養與產業深度融合,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引導農業職業院校根據產業發展需求進一步明確自身的辦學定位和專業定位,重點建設現代種植業專業群,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專業發展格局;引導農業職業院校在調整優化專業結構的基礎上,整合現有專業建設資源,推動相關專業資源共建共享,提高專業群建設的整體效益。要突破傳統教學管理體制弊端,優化教學資源配置,重點圍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團隊建設、教學資源建設、教學方式改革、教學管理效益等影響專業發展的關鍵環節進行創新,從而以專業群建設帶動相關專業建設,全面提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1]董顯輝.我國近十年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群研究綜述[J].職教通訊,2011(1):18 -22.
[2]馬國勝,邱學林.現代農業專業群構建的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34):13448 -13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