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梅,張浩然,吳 華,辜 彬(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四川成都610064)
校園環境是大學校園的有機組成部分,交織著自然與文化氣息。校園環境的建設作為校園形象的代表,對高校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新校區不僅在空間上擴大了四川大學的校區規模,也體現著這所百年名校在新時代所特有的生命力。四川大學江安校區于2003年落成,在園林建設方面有著明顯不同于老校區的設計理念:新校區以河流、水面作為校園的生態景觀核心,體現生態校園的主題;新校區尋求簡潔、明晰的布局結構,建筑追求群體空間與綠化環境的融合。江安校區的設計綜合考慮植物造景與建筑特色,體現了現代化的園林設計理念,實現了環境生態化、景觀園林化、校園信息化的規劃目標。筆者對四川大學江安校區造景植物開展實地調查并對景觀效果進行分析,對校園造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科學合理的改進建議。
江安校區位于成都市雙流航空港經濟開發區(圖1),校區總占地面積200 hm2,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較少。年平均溫度15.7℃,多年平均降雨量960 mm,年平均蒸發量879.2 mm。
采取實地調查結合文獻資料查閱的方法,在2014年8~10月實地調查四川大學江安校園,詳細記錄校園綠化植物種類、頻度、分布和配置形式等數據,從校園不同功能分區的植物種類選擇、配置形式、空間營造及景觀效果等方面進行實例分析,結合鄉土植物及抗性植物在校園中的應用,對校園綠化景觀進行總體評價,分析其特色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造景建議。
3.1 植物類型統計 初步統計,校園共有栽培植物64科102種,植物類型有喬木、灌木、草本及水生植物。喬木種類占主要優勢,共25科54種,占園林植物種類的44.6%,主要為樟科、銀杏科、楊柳科、豆科、棕櫚科等。灌木及草本分別為17科31種和21科35種,分別占校園物種種類的25.6%及28.9%。水生植物種類僅荷花1種,占校園物種數量的0.8%(表1)。
3.2 植物配置現狀分析 植物景觀規劃以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為基礎,根據人群活動需求進行功能分區,進而通過植物配置強化景觀結構,營造不同性質的空間。合理的功能分區是判斷整體設計好壞的重要標準。江安校區以明遠湖為中心,西側為生活區,東側為教學區。在生活區與教學區之間通過長橋相連(圖2)。
3.2.1 生活區。生活區包括宿舍生活區、休閑娛樂區和體 育運動區。因需求不同,植物造景各具特色。

表1 四川大學江安校區園林植物類型統計
宿舍生活區包括學生宿舍、學生食堂等。植物配置主要為喬木樹叢,如木犀、天竺桂、杜英、日本晚櫻、紅千層。多樣的喬木樹種相間種植,富有變化;挺拔的樹干與垂直的建筑外形相融合,干凈整潔(圖3)。主次干道對植分枝點高的大喬木,整潔大方,如雞冠刺桐、日本晚櫻、天竺桂、猴樟。不同路段配置不同行道樹,避免了景觀單調,減輕了視覺疲勞,營造了幽靜、舒適的道路氛圍。另有如皺皮木瓜、雙莢決明、石榴、紫薇、山茶等觀花果為主的彩色植物,季相鮮明,各具特色,使自然景觀生動活潑,饒有情趣。該區域植物造景簡潔明快,清新優雅,但存在部分植物患蟲病,葉片有較多黑色雜質;主干道行道樹雞冠刺桐易折斷,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圖4);修剪后的植物枝干影響園林美觀(圖5)等問題。
體育運動區包括體育館、運動場、游泳館等。運動場位于江安校區西南門入口的道路兩側。在場地四周采用列植、圍合等配置方式。高大喬木雞冠刺桐列植于道路兩側,喬木層以玉蘭+木犀、灌木層以山茶+杜鵑的配置方式圍合運動區。但部分區域僅有矮灌層,緊鄰生活區的一側甚至未配置任何植物(圖6),對生活區造成一定的噪音干擾。個別場所,如游泳館需保障一定的私密性,采用疏林形成半封閉空間。但由于選用的雪松分枝點較高,未能起到良好的遮擋效果(圖7)。
休閑娛樂區包括廣場、水體景觀及林地。廣場植物配置多結合建筑特色,采用單一樹種銀杏圍繞成半圓形,與學生一餐廳的建筑外型相呼應。兩側采用花壇對植小喬木,形成規則式風格,避免了自然式結構導致的場地過于擁擠,破壞基地快速通達性等缺陷(圖8)。
校園水體主要為江安河和明遠湖。湖中配置荷花,四周以喬木為主,點綴灌木花卉(圖9)。喬木以垂葉榕、垂柳、紅千層、銀杏等為主體,林緣線配以皺皮木瓜、西府海棠、山茶、芭蕉等觀賞灌木。綠地環水而建,是校園的生態綠廊,有很好的生態效益和美化功能。湖邊小道曲徑通幽,形成了一片獨特的自然小游園景觀。江安河沿岸則以垂柳作為主要造景喬木,灌木修剪為曲線形態,沿河分布,玲瓏有致。但由于水體污染,水位降低,河道中雜草叢生,沒有達到預期景觀效果。
林地以位于明遠湖的西北方向的小山丘——不高山為主體,種植單一樹種形成密林。由于栽植過密,與垂葉榕獨木成林的生長特性產生沖突,導致樹種本身生長不佳;林下光照稀少,多數喜陽物種無法正常生長(圖10)。不高山由修建明遠湖的土堆積而成,設計的初衷是資源的合理利用。但由于沒有合理地規劃設計,后期管理不善等問題,使其成為校區內植物配置質量最差的一個區域。
3.2.2 教學區。教學區作為學校的主體,包括圖書館、基礎教學區、實驗樓、行政樓等部分?;A教學區采用四周綠籬圍合,中間草坪加小喬木的配置方式,單純簡潔,清爽雅致。該區選用銀杏,增加了教學區的文化底蘊。周圍以小葉女貞構建菱形綠籬,填補教學樓綠化不足的缺陷,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圖11、12)。
3.3 植物屬性分析
3.3.1 抗性。初步統計,校園抗污染觀賞樹種約53種(表2),占校園園林植物的43.8%,其中喬木35種,灌木16種,草本2種。校園整體抗污染能力較好,去污除污和凈化空氣效果較好。而生活區出現的部分植物患病,主要是沒有進行恰當的人為管理造成的。
3.3.2 鄉土植物。鄉土植物在園林綠化中具有獨特的優勢。首先鄉土樹種適應性強,對極端低溫、高溫和洪澇、干旱、病蟲害等惡劣環境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和抵抗性。其次,與鄉土植物相比,經過馴化后的外來植物仍存在著抵抗能力較弱等問題,因此鄉土樹種更加易于養護管理。第三,鄉土植物往往體現了當地的自然風貌,地帶性植物群落能夠區別于其他城市的自然植被景觀,凸顯地方特色,是表現城市特色景觀的元素之一[1]。成都又稱蓉城,正源于五代蜀時全城遍種木芙蓉。

表2 四川大學江安校區抗逆性植物調查分析
初步統計,校園鄉土植物約31種(表3),占校園園林植物的25.6%,其中喬木20種、灌木10種、草本1種。鄉土植物中行道樹和綠化主干樹15種。一些具有巨大開發價值、文化價值很高的樹木都沒有得到充分的應用,如紅豆杉、三球懸鈴木等。

表3 四川大學江安校區鄉土植物調查
通過前期調查,發現江安校區的植物造景存在鄉土樹種不足,垂直綠化欠缺,植物豐富度較低,群落生態功能降低及綠化管理混亂等問題,因此對校園造景提出以下建議。
4.1 增加川西地區鄉土樹種 鄉土植物具有較強的適應性且易于養護管理并能很好地凸顯地方特色。宿舍生活區采用的雞冠刺桐原為云南西雙版納的觀賞樹種。雖然生長快、成材早,但材質疏松,空隙度大,密度低,因此力學和機械強度都低,易折斷造成一定的隱患。修剪植物枝干,影響了園林美觀,增加了經濟負擔??稍黾哟ㄎ鞯貐^鄉土樹種,如紅豆杉、楠木、樟、皂角、黃葛樹等;以及長期以來適應成都地區氣候環境的優良綠化樹種,如廣玉蘭、三球懸鈴木、女貞、榆樹、水杉等。充分利用并合理搭配這些優良樹種,會對景觀建設起到積極作用。
4.2 加強和改善垂直綠化 垂直綠化可以彌補平地綠化的不足,豐富綠化層次,加強園林建筑的綠化效果,使之與環境更加協調統一[2],而且占地面積小,綠化速度快,層次鮮明,景觀效果突出。新校區占地面積大,建筑較松散,為尋求簡潔、明晰的布局結構,可通過籬墻、棚架、鐵絲網來構建垂直綠化景觀,如可在運動場栽植爬蔓植物,如野薔薇、木香等[3]。
4.3 提高校園綠化管理水平 江安校區部分植物患蟲病,尤其是學生生活區周圍的喬灌木。圖書館背面臺階處雜草橫生,長期處于無人打理的狀態。江安河水體污染,水位下降,河中雜草叢生,影響河邊景觀。如果加強對植物的養護,將有利于植物景觀的營造。
4.4 重視植物景觀總體規劃 植物配置的原則和方式對校園植物景觀規劃起著決定性作用。江安校區雖然大部分景觀設計兼具觀賞性與實用性,但仍有美中不足的地方。體育運動區植物配置方式過于單一,沒有達到應有的隔音、滯塵等基本功能的需求。不高山植被種間配置單一,群落層次結構簡單,影響了群落的生態效應,如遮光、降溫、增濕、增加負離子濃度等[4-5]。不高山單一的植物配置一定程度上與生態校園建設理念存在一定的矛盾。
通過調查校園園林植物豐富度,對植物配置及抗性進行分析,發現目前四川大學江安校區存在垂直綠化欠缺,園林管理混亂,景觀規劃不足,樹種選擇欠佳等問題,這些問題也是當下很多高校校園環境建設中所共有的。由于大學校園園林景觀是校園文化的映射,因此在校園景觀規劃設計時應盡量選用當地特有植物種類來營造校園文化,凸顯地域特色;要增加專業的管理人員,加強園林綠化管理;在原有園林景觀的基礎上融入生態校園理念,遵循生態學原理,營建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科學合理的植物群落,實現生態美、科學美、文化美和藝術美的多重融合,打造高校校園環境建設中一道別樣的風景。
[1]龔建勇,史培行.鄉土植物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與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3):7049 -7050.
[2]王雪,任吉君,梁朝信.城市垂直綠化現狀及發展對策[J].北方園藝,2006(6):104-105.
[3]蔡麗敏,孫大明,王有為.淺議建筑垂直綠化[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9,22(2):16 -18.
[4]衣官平.園林植物群落結構及生態功能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科學版,2009,27(3):248 -252.
[5]王浩,王亞軍.生態園林城市規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13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