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5-12-22/ 第11版面/環球財經 /作者:本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王偉
韓國各地的經濟特區雖然十分“密集”,但很多在吸引外資方面毫無進展,未來這種有名無實的經濟特區被取消的可能性很大。
據韓國《中央日報》21日報道,韓國政府于12月16日發布《2016年經濟政策方向》,表示將導入“零管制自由地帶”,并制定現有特區的制度改善方案。韓國政府計劃給除首都圈以外的14個市、道分別指定戰略產業,撤除各種經濟發展和招商引資限制,同時對于缺乏競爭力的經濟特區進行結構調整。根據韓國副總理兼企劃財政部長官崔炅煥指示,韓國企劃財政部等5部門,共同委托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等研究機構,承擔研究經濟特區調整方案。
韓國經濟特區是指在法律、制度層面有別于其他地區,在生產、貿易、納稅等方面享受優惠的地區。韓國在1998年首次引入“外國人投資地區”概念,此后又引入“自由貿易區”(2000年)、“經濟自由區”(2003年)、“企業城市”(2004年)等各種經濟特區概念。但遍地開花的韓國經濟特區,在吸引外資方面的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
韓國《朝鮮日報》21日報道稱,韓國經濟研究院通過對亞洲9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特區進行綜合評價后認為,如果以5分為滿分的話,韓國經濟特區得分僅為3.22,排名第六。排名前3位的分別是新加坡、香港和上海,排名7-9位的則分別是印尼、馬來西亞和印度。參與調查的274個在韓投資外國企業認為,韓國經濟特區的優惠措施不足以及各個特區政策雷同,是最主要缺點。以2003年引入的“經濟自由貿易區”為例,原本12個自貿區應該在去年底建成,但實際開發完成度只有17%,外國企業投資總額僅占自貿區投資總額的14%。
韓國《每日經濟》的社論認為,韓國超過200個各類經濟特區實際發揮的作用有限,實際吸引外資總額僅有203億美元,占韓國吸引外資總額(957億美元)的21.2%。韓國需要合并各種不必要的特區,通過選擇和集中戰略提高韓國經濟特區的競爭力,而在此過程中,韓國政府必須先行放寬各種投資限制和行政管制。▲
環球時報2015-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