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麗敏
(南京林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0)
生態倫理思想初探
嚴麗敏
(南京林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0)
摘要:闡述了生態倫理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探討了生態倫理思想的內涵,包括其概念、基本原則、研究方法,并探討了生態倫理構建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人與自然;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生態倫理
收稿日期:2015-07-10
作者簡介:嚴麗敏(1989—),女,江蘇宜興人,南京林業大學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B82-0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編號:1674-9944(2015)09-0023-02
1引言
近年來,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同時也是當前學界熱議的話題,尤其是從倫理角度上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思考研究更是當前學界的一大熱點。為了有效解決生態環境危機,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們不斷從倫理的視角去重新審視自然、對待自然,以期發現克服生態危機的有效途徑。
2生態倫理思想的歷史形成
生態倫理思想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工業文明的發展進程息息相關。隨著現代工業的不斷發展,導致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和生態環境日益破壞,而生態倫理就是在面對這些問題反思的基礎上形成以及發展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工業化在西方的加快和在全球范圍的展開,經濟的繁榮滿足了人們物質欲望的同時,也引發了越來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這種惡果到20世紀60年代初便開始悄然萌發、蔓延并顯現出了巨大的破壞性。與此同時,20世紀50年代以后,美國當代著名海洋生物學家卡遜出版了《寂靜的春天》一書。該書在當時引起了廣大民眾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一些民間的環境組織也在此時應運而生。與此同時,許多學者也從不同角度提出了生態倫理的基本思想,其中有海德格爾對技術時代的剖析批判和對人類主體地位的反思、史懷澤“敬畏生命”的倫理思想等等。
20世紀60年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又掀起了新一輪的環境保護運動。生態倫理以此為契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并漸漸呈現出繁榮景象。
3生態倫理思想的內涵
“生態”(Eco-)-詞是由海克爾創造的,源自古希臘文,原意是指家或人所處的環境?,F在通常是指生物的生存狀態,即“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慣”。
“倫理”一詞,也源自古希臘文,原意是指風俗、習俗。在我國最早見于《樂紀》:樂者,通倫理者也。長期以來,人們對倫理概念的界定,主要指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在傳統的社會里人們只重視人類對自然的權利,卻忽略了人類對自然的義務;只重視人類對自然的征服性,卻忽略了自然對人類的反作用,因此人類社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態困境。所謂生態倫理,就是對人類倫理道德思想的重塑,更加突出人類對自然界的人文關懷和倫理情懷,其核心就是要求人們辯證的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堅持人、自然、社會的共同發展。
3.2.1生態善惡原則
“善”與“惡”在倫理學的范疇中,是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整體之間利益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評價標準。生態的“善”,即是指人們在生產,生活和消費等一切行為中,不破壞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生態的“惡”,即是指在生產生活中破壞了生態平衡并且損害人類共同利益。生態善惡倫理原則的確立,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并約束了人們行為,通過激發人們熱愛自然,愛護各種物種的道德情感,把這種熱愛和保護大自然的思想情感升華為追求生態真善美的自覺行為和崇高境界。
3.2.2生態整體和諧原則
在自然的大生態系統里,豐富的生物種群,包括人類自己特有的生態位,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利益共同體。它是一個有機整體,只要對其中的某一部分破壞達到一定程度,都會導致整個有機體的失衡,因此人類文明的興衰與生態系統的好壞是戚戚相關的?,F在,雖然人類擁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仍然要保護自然環境和維持生態平衡,在人與自然之間建立起整體和諧的新型關系。
3.2.3尊重自然價值、利用和開發自然的人道主義原則
地球早在人類產生之前就己經存在,并按照自己的規律運動發展著,形成了地球的生態平衡,自然萬物在這一平衡中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功能,任意排擠只會給生態平衡帶來損害。生態倫理學揭示出自然具有極其豐富的價值內涵,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自然物也有它自己的權利和地位,人類應該尊重自然萬物的生存以及發展權利,同時要求人們合理地利用和開發大自然,以人道主義的原則對待大自然。
3.2.4義利相統一原則
義利統一,即是指人類在追求自身利益時,要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生態倫理就是調整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態度和行為,它把道德擴展到了自然界中,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目的是實現人類更加長遠的利益。因此,生態倫理的核心問題是人的利益問題,追求的價值目標是人類共同的長遠利益,倡導的是對合理利益的正當追求,而不僅僅是為了自然利益,更不是輕視或反對人們對正當利益的追求。
3.3.1整體主義方法
生態倫理學是一門關于人與自然環境之間道德關系的研究,它認為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個物種都具有自身的價值和作用。所以,生態倫理學的研究應該遵循整體主義的方法,把人與自然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站在生態系統整體的角度,從部分與整體、內部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關系中,全面的、綜合性的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
3.3.2價值分析方法
生態倫理學不是表層地研究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而是深入研究人對待自然環境的行為以及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道德關系,從生態倫理的角度來看哪些是善的、惡的,哪些是公正的、不公正的,為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和行為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所謂價值分析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對人的態度行為進行價值評判,價值分析方法是生態倫理學的一個重要研究方法。
3.3.3辯證的方法
辯證法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生態倫理學是是關于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道德關系的研究,環境范圍內的道德關系一樣也要受到辯證法一般規律的支配,因此,生態倫理學的研究離不開辯證法的指導,也要遵循辯證法的規律,在積極吸收合理的內容、批判不合理內容的基礎上,建立起更加科學的生態倫理學的理論研究框架。
4生態倫理構建的現實意義
生態倫理的構建有助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發展方式,自然將給人類帶來福祉,為人類的生存和生活的提供充分條件,在生理和心理上給人類以滿足。以掠奪和征服自然為目的的發展,歷史與事實都已經證明了其必將得到惡劣的后果,導致沙化、荒漠化、水士流失、資源枯竭、生物多樣性消失等現象頻出。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必將嚴重影響人類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生態倫理強調”和諧”,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其核心思想。要想實現經濟社會的良性健康發展,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構建生態倫理觀念,轉變錯誤的生態倫理觀念,與人和自然相對立的錯誤理念劃清界限。缺乏正確的生態倫理觀的社會,根本無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科學發展觀要求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即在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必須同時追求政治、文化和生態的良性、穩定、健康發展,協調好“五個文明”的關系,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使社會發展在自然環境層面達到和諧,這就是科學發展觀的生態倫理觀。既關注經濟的發展,也關注人的根本利益,更關系自然環境的生態價值??茖W發展觀的生態倫理強調的是處理好經濟和社會建設、人口有序增長、自然資源消耗和保持、環境開發等關鍵性關系,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因此,生態倫理的構建,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人類中心主義”、掠奪式發展、枯竭型開發、粗放型發展,這些落后的思想將人類的生存環境推到了崩潰的邊緣,個別地區甚至已經把自然生態毀滅殆盡。我國的人口數量和資源儲量受龐大的人口基數約束,人均資源享有量與國際平均水平相距甚遠。現實已經向我們敲響了警鐘,當前我們必須轉變思想,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構建生態倫理觀。在生態環境可以承受和支持的前提下,協調好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發展的關系。保持好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在資源節約、環境優越、生態良好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將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與發展行為控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實現可持續發展。
5結語
當今世界,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日益擴大,人與環境的關系日益密切,經濟的快速發展卻帶來了環境的持續惡化,使得能源短缺、物種滅絕等一系列問題在全球范圍內激增,人與環境的不和諧發展已經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威脅。當今世界各國已經開始重視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維護生態環境,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不能走發達國家走過的“彎路”、“錯路”,要在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兩者前爭取最大的平衡,達到相互促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潘禾.我國生態文明理論研究觀點評析[J].綠色科技,2014(2).
[2] 包雙葉.當前中國社會轉型條件下的生態文明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3] 何青.生態文明建設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3.
[4] 徐卿.低碳社會的生態倫理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2.
[5] 宋佳怡.低碳經濟視角下我國環境倫理實踐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2.
[6] 鄧環.社會主義生態倫理觀價值向度探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
[7] 周琦.生態文明建設視閾下的生態倫理與倫理對策[C]//.2013年全國哲學理學博士后論壇論文集,2013.
[8] 陳傳寶.生態倫理的困境及規避途徑[C]//.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北京,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