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
(云南省曲靖市國營海寨林場,云南曲靖655003)
海寨林場位于云南省東部珠江源頭南盤江上游兩側,地理位置位于東經 103°43'~ 104°05'、北緯 25°13'~25°42'之間,經營面積分布在沾益、富源、陸良、馬龍、麒麟4縣1區境內,與16個鄉(鎮),55個村(居委會),160余個自然村的集體林接壤;海寨林場地域上由幾個不相連的片區組成,南北長62 km,東西寬38 km,海拔1919 ~2577 m;夏秋多雨濕潤,年降雨量 1005.2 mm,平均氣溫14.5℃,平均日照時數2084 h,年均降霜32d,平均降雪5.3d。全場下轄下東山、滴滴水、海寨、西山、五臺山、上東山、九龍山7個營林區共27個林點,1個木材加工廠和1個苗圃,場部設有9個科室。
全場經營總面積17 721 hm2,活立木總蓄積148.5萬 m3,年生長量4.6萬 m3,森林覆蓋率90.8%;主要喬木林為人工華山松或云南松純林,少量云南松、華山松混交林及華山松、川滇榿木、園柏或杉木混交林,個別天然油杉和櫟類,山頂巖裸處帶有塊狀櫟類灌叢;林下木主要有金絲桃、小鐵籽、火棘、苦刺、棠梨、馬桑、野薔薇、楊梅等;草本主要有旱茅、白茅、黃背草、野古草、扭黃茅等。
海寨林場是一個以生態保護為主的公益型國有林場,全場現有職工366人,其中:在職職工199人,離退休117人,聘用合同工50人。在職職工中:專業技術人員43人,其中高級工程師4人,工程師20人,助理工程師和技術員19人;管理人員16人;技術工人140人,其中技師3人,高級工65人,中級工64人,初級及其它人員8人。
根據2009年“二類資源調查”成果和2011年國家、省級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實施方案修編成果,現有總經營面積17 721 hm2,其中:林業用地面積17 073.9 hm2,占總面積的96.35%;非林業用地面積647.1 hm2,占總面積的3.65%。全場森林覆蓋率達90.8%。
全場林業用地面積17 073.9 hm2,其中:有林地面積15 588.4 hm2,占91.3%;疏林地面積38.82 hm2,占0.23%,灌木林地面積411.88 hm2,占2.41%;未成林地造林面積431.7 hm2,占2.53%;苗圃地面積9.5 hm2,占0.06%;無立木林地面積129.4 hm2,占0.75%;宜林地面積464.2 hm2,占2.72%。
海寨林場喬木林面積15 505.7 hm2,其中:純林面積14 376.0 hm2,占喬木林面積的92.71%;混交林面積1 129.7 hm2,占喬木林面積的7.29%,林分中純林占絕對優勢。全場喬木林樹種以華山松、云南松為主,其中:華山松面積11 283.4 hm2,云南松面積1 817.3 hm2,華山松及云南松占喬木林面積的84.49%,林分樹種比較單一。
海寨林場喬木林面積中:人工林面積14 330.3 hm2,占喬木林面積92.42%;天然林面積1 175.4 hm2,占喬木林面積的7.58%。
根據2011年國家、省級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實施方案修編成果,全場共區劃界定生態公益林12 000 hm2,占林地面積的70.3%。其中:國家級公益林4 333.3 hm2,省級公益林7 666.7 hm2;區劃界定商品林5 081.15 hm2,占林地面積的29.7%。
海寨林場雖屬國有事業單位,但自建場以來在管理上卻實行企業化運作,人員不能享受國家事業單位員工待遇。加之長期以來,該場既要承擔繁重的生產經營任務,又要承擔繁雜的社會職能,如森林防火、野生動植物保護、生態公益林建設、科研與技術推廣以及林區社會治安維穩等工作,其事業屬性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政策也未得到完全落實。該場這種“企不企,事不事,工不工,農不農”的體制模式,極大制約了該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自2013年后,該場納入全額財政撥款事業單位,明確界定為生態公益性林場,從而翻開各項工作可持續發展嶄新的一頁,但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管理體制不健全,在基礎設施建設、危舊房改造、職工福利待遇方面歷史欠賬過大,職工積極性不高,也不同程度制約了該場的發展。
海寨林場現有林分以云南松、華山松純林為主。一方面,由于樹種結構單一,初植密度過大,撫育間伐滯后,影響了林木的生長。目前林木自然分化激烈,林內衛生條件較差,結構不良,林分的穩定性和質量較差,對不良氣候條件和自然災害的抗御能力較弱。另一方面,林地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土壤表土流失及土壤退化嚴重,其表現就是第二代云南松、華山松在幼樹期生長較好,但到中林后生長緩慢,普遍出現林木干形彎曲、分叉、多枝、籠頭等現象,部分林分成林不成材,成材等級較低,制約了林場的發展。
海寨林場現有森林資源中,大多數屬于人工林,一方面由于樹種結構單一,結構不合理,林子郁閉度大、林下環境較差,森林病蟲害多發,加之近年來受氣候因素的影響,林內出現了大量的枯立木和風倒木,為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由于林場地理環境復雜,與多縣、區相毗鄰,為森林病蟲害入侵和蔓延創造了條件,以至逐漸形成了蛀干害蟲和食葉害蟲相互交叉危害的情況。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該場現有1467 hm2多畝森林資源不同程度受病蟲害的感染和侵蝕,病蟲害種類分別為華山松木蠹象、縱坑切稍小蠹、松尺蠖、松梢螟和少量的松毛蟲,雖經該場長期不懈的防治,森林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病蟲害發生面積大,種類多,且資金不足,防治設施落后,給病蟲害的防治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一方面該場由于所處地理位置復雜、點多面廣、周邊接壤村寨較多、人畜活動頻繁、進入林區作業人員活動頻繁,火源管理難度大,生產性和非生產性用火難以控制,森林火災隱患層出不窮,火源管理難度大。第二方面防火資金不足、裝備落后、基礎設施較差。該場現有林區公路90多km,防火隔離帶365 km,林區公路維修和防火隔離帶的修復難度較大,防火機具多為老式的風力滅火機和水桶,由于森林防火資金嚴重不足,防火物資不能及時得到補充、更新,防火設施、林區公路無力新建和維修,防火隔離帶修復粗糙,難以發揮出自然阻隔林火的作用。
由于海寨林場林區地域分散,交通及為不便,林區周邊環境復雜,加之近年來由于經濟的發展,少量不法分子受利益的驅使,肆意侵蝕和侵占國有林地,出現了大量毀林開荒的情況,致使國有林地和森林資源面臨嚴重威脅。森林管護工作也面臨嚴峻的挑戰。在該場17 721mh2經營總面積中,只配備了94名管護人員,林區管護人員嚴重不足,人均管護面積過大,偷盜林木和毆打護林人員的案件時有發生,管護十分困難,為保護好國有森林資源免遭破壞,只有聘用臨時合同工,增加管護人員,但合同工的待遇和經費未能解決,長此以往,將嚴重危及到國有森林資源的安全。
林區廣大職工生活環境較差,條件極為艱苦。目前,該場7個營林區27個林點有11個林點至今還不通電,只能使用太陽能照明,但大多設備陳舊,由于受地理因素的影響,大多林點光照時間短,職工照明、生活用電不能得到充分滿足。5個點吃水困難,其中有2個林點完全沒有水源,只能從場部拉水,遇到連綿陰雨天或大雪封山,車輛上不去,只能飲用山澗溪流,水質差,不衛生,影響著林區職工的身心健康。3個林點不通路,僅為簡易林區便道,職工出行困難。這種不通電、不通水、不通路“三不通”的狀況,削弱了林區廣大職工的工作積極性。
一是大力推進內部經營管理改革,理順體制,制定一系列規章制度,加強內部管理,建立健全工作、生產、生活等長效發展機制,深挖內部潛力,嚴格依法護林。二是科學定編、定崗,合理設置內部管理機構,要按照“精簡、高效、協調”的原則,結合我場實際,建立健全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強化資源、資產、計劃財務、生產經營等基礎管理。三是實行科技興場,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定期進行技術和林政執法培訓,努力提高廣大職工的綜合素質,促進林區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全面發展。
不斷轉變方式,按生態林業的經營思想制定適宜的發展規劃。一是加大撫育力度,對不同結構的林分及時采取相應的撫育措施;二是對中低產林采取相應的改造措施,把病蟲害感染嚴重和達到生態成熟期的林分納入更新計劃,提高林分質量;三是提高公益林建設質量,積極開展引種、育苗及栽培試驗,提升林木種苗培育水平,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從規劃設計、施工到驗收嚴把質量關,強化新造林地管理,不斷提升森林資源的質量。
林區大力發展種、養殖業。充分發揮林區的林下資源優勢,發展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產業,提高林區職工的經濟收入,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使林區廣大職工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當中,為我場的經濟騰飛、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而使林場在加快生態建設和保障生態安全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使海寨林場這顆鑲嵌在曲靖美麗大地上的綠色明珠更加璀璨。
始終堅持“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方針,結合該場病蟲害種類多、分布廣的實際,積極做好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工作。對轄區內的全部森林資源進行病蟲害調查監測,要以全面及時準確地掌握森林病蟲害動態作為基本目標,及時有效的對森林病蟲害加以防治。一是實行以清理蟲害木為主要防治手段結合更新采伐林木和生物化學防治相結合的辦法,實行防控相結合,切實保護好森林資源免受病蟲害侵蝕。二是加大對過境木材運輸車輛的執法檢疫力度,對受病蟲害侵蝕的木材予以現場依法銷毀或采取熏蒸的辦法加以處理,積極扼守住病蟲害傳播的源頭,嚴防病蟲害由境外輸入傳播,切實保護好國有森林資源的安全。
全方位積極籌措資金,努力爭取政府財政的支持,大力推進林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徹底解決林區不通路、不通電、不通水“三不通”狀況,大力改善林區職工的生活條件和生存環境,提高廣大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形成山有人管、林有人護的良好工作氛圍,以增強職工“主人翁”意識,為林場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持。
在森林防火基礎設施硬件建設方面,一是多方面籌措資金,努力改善一線護林人員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以及改造年久失修的瞭望臺(哨),二是要及時修復、疏通林區公路,確保林區公路暢通,保障物資供應。三要搞好應急物資儲備,補充購置先進的撲火工具淘汰落后的撲火機具,四是及時更新和維護通信設備,保障通信聯絡暢通。五是加大防火宣傳力度,把宣傳教育作為森林防火的第一道防線、貫穿森林防火的始終,做到防火期未到宣傳先行,通過廣泛宣傳,在周邊村寨營造濃厚的森林防火氛圍。六是組建撲火應急隊伍,及時對撲火應急隊伍人員進行培訓,提高撲火隊員的綜合素質,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六是加大對防火線修復的資金投入力度,按質按量完成防火線修復工作,以提高林火自然阻隔能力。
大量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宣傳媒體為載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森林法》,使森林法規深入人心,在全社會形成愛林、護林的良好氛圍。同時加強林政執法力量的建設,依托森林公安、林政等執法力量,依法加大對盜伐林木、毀林開荒等不法行為的查處、懲處力度,同時采取依法打擊與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形成對不法分子的有效震懾,使國有森林資源不受不法分子侵犯,切實保護好國有森林資源的安全。
[1]竇 靜.如何深化國有林場管理體制改革[EB/OL].[2009-04-10].http://www.njnews.cn/njbyw/jllw25570.sht mL.
[2]李風武.淺析森林資源保護中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J].中國農業信息,2011(6).
[3]田葆華.加強森林資源管理積極推進集體林改[J].甘肅林業,2012(11).
[4]彭志堅.如何經營現代化林場[J].中國林業,2012(5):34.
[5]褚利明.關于國有林場改革有關問題的思考[J].林業經濟,20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