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軍強
(四川省平昌縣林業局,四川平昌636400)
古樹名木是在特定的地理、歷史環境條件下形成的生態景觀,是歷史和人類文明的見證者,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貴綠色遺產,具有重要的科學、文化和經濟價值。因此,摸清古樹名木資源狀況,全面掌握其生長發育現狀,對保護森林資源,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生態文明,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平昌縣位于四川省東北部,米倉山南麓,北緯31°16'~31°52',東經 106°15'~107°34'。東接萬源、宣漢,南抵達州、渠縣,西鄰營山、儀隴,北連通江、巴中,總面積2 229.12 km2。縣地自古以來就是達縣通往通江、南江、巴州三區縣的咽喉,地處兩江之口的江口鎮,素有“川北重鎮”之稱。全縣林地面積154.8萬畝,森林面積138.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0.25%,活立木蓄積718萬m3。
按照國家林業局《全國古樹名木普查建檔技術規定》和《巴中市古樹名木調查建檔及掛牌保護實施細則》要求,對平昌縣區域內的所有古樹名木進行摸底調查,調查項目有:樹種、胸徑、樹高、海拔、GPS坐標點、樹齡、生長勢、保護措施等。
手持GPS、測樹圍尺、5 m鋼卷尺、相機、記錄表格等。
以縣為單位,逐村、逐社、逐株進行實地調查、測量、登記。
3.3.1 每木調查
各調查人員嚴格按照技術規定,逐一對轄區內的古樹名木進行實地核實調查,仔細填寫《古樹名木每木調查表》。
3.3.2 樹種鑒定
非疑難樹種,由調查人員現場確定,調查人員無把握定名的疑難樹種,野外填寫《古樹名木樹種鑒定表》,并采集標本,由縣專業技術人員根據標本鑒定。縣專業技術人員無法確定的標本,送省專家鑒定。
3.3.3 樹齡認定
樹齡確定分3種情況,凡是有文獻、史料及傳說有據的可視作“真實年齡”,有傳說、無拒可依的作“傳說年齡”。“估測年齡”估測前要認真走訪,并根據各地制定的參照數據類推估計。
據調查,平昌縣名木古樹共有1 978株,分布于縣城和周邊42個鄉鎮、201個行政村,呈現出不規律的散生分布。其中古樹名木分布最多的鄉鎮分別是鎮龍鎮362株、福申鄉204株、元石鄉165株、龍崗鎮126株、六門鄉122株、大寨鄉103株、得勝鎮102株,分別占總株數 的 18.30%、10.31%、8.34%、6.37%、6.17%、5.21%、5.16%。
此次調查的1978株古樹名木包含25科42屬44種,數量較多的數種是柏木、馬尾松、黃連木、香樟樹和黃葛樹,分別占總株數的65.056 7%、9.807 9%、8.291 2% 、3.943 4% 、1.769 5% 。
按保護級別劃分,一級保護的有71株(樹齡在500年以上),二級保護的有179株(樹齡在300~499年),三級保護的有1728株(樹齡在100~299年),分別占調查總數的3.59%、9.05%和87.36%,可以看出,大部分古樹名木的樹齡在300年以下,樹種以柏木、馬尾松等鄉土樹種為主,由此可見,平昌縣古樹名木的樹齡偏低,保護等級較低,千年以上的古樹也僅為16株,占調查總數的0.81%。
平昌縣古樹名木生長狀況:高度一般分布在11~25m,占87.6%,10 m以下的占7.5%,25 m以上的占4.9%。胸徑主要分布于100 cm以下,占94.8%。冠幅平均直徑主要分布于15 m以下,占82.8%,黃葛樹的冠幅大部分在20 m以上,與其他樹種相比較,無論從高度、胸徑、冠幅來看,黃葛樹都明顯比其他樹種大(高),黃葛樹所具有的樹冠大,樹形優美,遮蔭效果好,適應多種環境條件能力強、抗性強、生長速度快、壽命長等良好生理特性及環境效應,使其成為平昌以至南方許多城市的主要綠化樹種,而且能被廣大群眾所喜愛,因而被較好地保存下來。生長勢情況:生長旺盛和一般的分別占總株數的60.5%和38%;較差20株,占1.01%;瀕死8株,占0.4%,死亡2株,占0.1%。
4.5.1 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古樹名木生存能力逐漸減弱
許多古樹名木在村莊周邊,人為活動頻繁,樹木周圍被踐踏后土壤板結,緊實度高,適應性差,導致樹木根系的伸展困難。古樹名木都在100年以上,生長勢較弱,病蟲害比較容易侵入,常見的主要害蟲有介殼蟲、蚜蟲、天牛、白蟻、金龜子等,病害有立枯病、白粉病、腐霉病等,這類病蟲害侵蝕古樹名木,將影響樹木的生長,甚至導致樹木的死亡。
4.5.2 缺乏保護意識
古樹名木是文明進步的象征,也可體現一個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歷次普查登記中,一些地方的農民從個人利益出發,認為一經掛牌就是國家的了,自己無法買賣和采伐,對古樹名木的登記掛牌和保護工作百般阻攔。個別地方甚至違章搭設建筑物,將名木古樹包圍,侵占其生存空間,嚴重影響古樹名木的正常生長。有的古樹名木在生病后缺乏及時的救助而逐漸死亡。
4.5.3 缺乏維護資金
在調查中發現,因為病蟲害嚴重、人為破壞嚴重、保護措施不力,全縣有些古樹已經腐朽干枯、主須根裸露、主干嚴重傾斜,不但樹木的生命力極弱,且已成為安全隱患。但因縣鄉財政薄弱,沒有專項經費進行管理維護,目前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舉步維艱。
古樹名木作為一種獨特的自然資源,對于提升城市文化底蘊,加快城市綠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應該得到每一個人的保護和愛護。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宣傳工具,廣泛宣傳古樹名木的保護意義,普及古樹名木科學知識,結合普法宣傳,提高全民對古樹名木保護價值的認識。制定古樹名木保護規劃,建立古樹名木后備資源庫。
為古樹名木建立信息庫,將胸徑、樹高、平均冠幅、生長情況、GPS坐標等指標納入動態化長期監測管理,定期掌握每一株古樹名木的生長狀況和管護情況。要加強古樹名木營養生理、病蟲害防治、土壤改良、科學復壯、遷地保護技術和加固修復以及樹齡分析、無損探傷技術、激素應用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同時,要在保護的前提下,合理開發、挖掘古樹名木的科研、文化和旅游等價值。
《四川省綠化條例》明確規定,古樹名木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檔掛牌,落實管護責任,嚴禁損傷砍伐和移植。但該《條例》沒有明確具體的管理辦法,加之平昌縣財力薄弱,形成了掛牌古樹在枯干、病蟲害防治及排危排險的處置上都由林業部門負責的尷尬局面。建議從市級層面盡快出臺相關管理細則,明確古樹名木的管理責任及日常管理經費來源,便于科學推進古樹名木的保護管理工作。要聯合公安、城建、教育、新聞媒體等部門齊抓共管,形成保護、教育、執法、宣傳有機統一的良好局面。
[1]趙家宏.古樹名木衰敗死亡原因及保護措施初探[J].綠色科技,2014(4).
[2]劉 劍.淺探古樹名木保護及養護管理[J].現代園林,2008(7).
[3]周海鑫,鄭明華.文成縣古樹致衰原因及復壯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