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新,何文軍,李青雨,喻錚錚
(1.許昌學院,河南許昌461000;2.洛陽華藝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河南 洛陽471000)
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轉型、產業結構升級以及建設環境友好型的關鍵時期,在城市環境日益得到改善的同時,農村污染卻日趨嚴重,工業污染和生活污染相互影響,點源污染和面源同時存在,極大威脅著農村地區的水資源、大氣資源、土壤資源、生物資源的質量和安全,直接損害到農村自然資源和農民的生存空間[1]。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局,國家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國各地正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已經作為重要的議題擺在了議事日程。河南省作為我國人口第一大省,其人口自然增長和生態環境承載力的矛盾十分突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環境質量之間的矛盾更加嚴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亟待解決。近些年來,河南省政府加大對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力度,但進度較慢,有些污染問題更加突出,導致農村生態環境惡化,同時影響了大多數農村人口生活質量。本研究以河南省許昌市環境污染治理研究為基礎,通過分析其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特征及成因,以及許昌市在農村污染防治方面所采取的措施,進而探討農村污染治理的突破口,提出了解決轉型背景時期河南省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有效思路。
目前,農業生產和農業產業的穩定發展仍然嚴重依賴化肥和農藥的投入,因此,促進農作物產量的穩定,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保持農村環境質量,必須合理、科學地使用化學肥料。化肥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使用量愈用愈多,以致環境污日趨嚴重,在集約高產地區或農村經濟發達地區更加明顯。據調查,許昌市2007年化肥施用總量折合13.5萬 t,每公頃施用量達到508.3 kg,是全國平均化肥用量的1.27倍,是世界化用用量的2.26倍,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和發達國家施肥水平。全市每年農藥使用量約為610 t,其中殺蟲劑占農藥使用量65%,殺菌劑占農藥使用量13%,除草劑占農藥使用量17%,其它占農藥使用量5%。
近年來,許昌市畜牧業持續快速發展,人均肉蛋產量居全省前列,畜牧業的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生產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隨著規模化養殖的發展,養殖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畜禽養殖污染成為許昌市農村新的污染源,是農村生態環境發展和農業生產的瓶頸,禽畜的糞便未處理直接排放到地下水致其質量嚴重污損[3]。包括糞尿以及其分解的有機物與惡臭氣體物質,前者包括有機酸、酶類、高分子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等,其中惡臭氣體包括硫化氫、氨、酚類、硫醇、醌類和揮發性脂肪酸等。禽畜養殖除了糞便和惡臭氣體及其分解物外,還有其伴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卵等,病原微生物又包括病毒、細菌和真菌。
秸稈是一種清潔可再生能源,熱值含量高,燃燒1.5t秸稈產生的熱值相當于1t標準煤,同時秸稈含硫量遠低于煤,平均含硫量為0.38%(煤的平均含硫量為1%)[4]。許昌市秸稈處理的方式主要有:焚燒,做肥料、飼料、燃料和工業原料,總的利用率較低,大部分農作物秸稈利用率不足40%,堆放隨意和就地焚燒,使空氣和地下水受到污染,土壤結構發生改變,造成農田質量下降。
很多農村居民環保意識不強,同時,占絕大多數比例的農村未設指定垃圾堆放區域和專業的垃圾收集、運輸、處理及處置系統,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簡單,這不僅影響農村的生態環境和交通,同時嚴重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成為制約建設新農村的障礙[5]。通過調查發現,許昌市農村生活垃圾主要為煤球渣、廢舊塑料袋、包裝紙、腐爛的水果蔬菜等,大部分農村生活垃圾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
農業面源污染的最直接原因即是農民環保意識缺乏,對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污染認知不足,農村面源污染控制的落實、成功的推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民自身環境保護意識的高低。因此,必須加強對農村居民環境保護的宣傳和教育,采用群眾樂于接受的形式提高其環保意識,如政府部門和宣傳部門結合,制作有關農村環境污染狀況、危害、加大保護力度和措施的專題節目,通過不同形式進行宣教,逐步提高農民關于農村環境的憂患意識和參與意識。
治理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重要舉措是完善農村農村環境保護法規政策和環境規劃,改善現有環保體系,使之更符合農村環境實際。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加大對環保執法人員的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力度,提高其執法素質,努力將農村環保執法隊伍建設為業務水平高、執法能力強的環境管理人才。同時,轉變執法人員的工作作風,強化執政為民、執法為民的根本意識,落實每一個農村環境保護執法環節。
實現農村環境質量的提高和農村可持續發展,必須對傳統農業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優化農村產業布局。通過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農產品技術的附加值,發展優良農業,保護和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改變農村傳統面貌,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穩定、健康發展,首先要解決好當前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問題,其次要著眼于農業長遠利益,合理有效地保護、配置和利用農業資源,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化,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農村地區資源開發和當地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
提高農村居民生活的環境質量,須加強對農村環衛設施的建設,積極推廣農村清潔能源的使用和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建設專門的垃圾堆放區和垃圾處理系統,推廣垃圾清運制度,使農村垃圾集中處理和處置。建立和完善人畜糞尿、作物秸稈處理設施,使人畜糞尿、農作物秸稈等廢物進行無害化、低害化處理,同時,實現資源的再利用。建立農業污染監測機構,完善監測體系,制定農田、土壤、農產品質量和農田污染的監測規章制度。建立農村地表水、地下水、廢污水的排放、處理和利用系統,加強農村的設施規劃,使設計、建設、后期管理同時進行,提高農村水資源的保護力度和利用效率。
河南省近些年來農村經濟保持著較高速度增長,然而,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農村環境質量改善問題迫切需要解決。針對河南省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提高農民環保意識、完善政策法規制度、加強環保執法隊伍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強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業污染監測體系等措施,切實促進河南省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質量的顯著提高。
[1]任曉冬,高新才.中國農村環境問題及政策分析[J].經濟體制改革,2010(3):107 ~112.
[2]陳國鋒,張祝平.論農村生態環境污染治理與可持續發展[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6):84~88.
[3]樂小芳.我國農村生產方式的特征及其對農村環境影響分析[J].內蒙古環境科學,2009(1):19 ~22.
[4]黃季焜,劉 瑩.農村環境污染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管理學報,2010,7(11):1725 ~1729.
[5]羅如新.農村垃圾管理現狀與對策[J].中國環境管理,2006(4):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