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欣言,陳 政
(1.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湖南長沙410004;2.湖南工學院計算機與信息科學,湖南衡陽421002)
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發展,是黨中央著眼于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從區域發展來看,湖南省正處于工業化中期的關鍵階段,已經制定并實施了“13567工程”,“互聯網+”行動計劃正在有條不紊地實施。因此,研究與分析經濟新常態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影響因素與對策,對該省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其他省市也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通常簡稱為“兩化融合”,主要有技術融合、產品融合、業務融合、產業衍生四個層面的含義。在國民經濟當中,工業是發展實體經濟的主戰場。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工業新常態”也隨之而來。在今后一段時期內,中速增長和生態可持續發展將是工業發展的總體特征,我國工業將要進入速度穩健、結構合理、動力多元的新時期。在向新常態演變的過程當中,部分領域產能過剩、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綜合素質不高等諸多問題會逐步顯現出來。“兩化融合”則正是為了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實現整體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更好地適合宏觀經濟的發展需求。在今后,特別是“十三五期間”,我國的工業新常態將會表現出以下4個具體特征:一是進入中速增長區間,二是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協調發展,三是以高投資效率和多元消費結構作為增長動力,四是以生態化和可持續發展為路徑。
因此,可以認為,“兩化融合”正是為了適應經濟新常態,特別是工業新常態的發展需求,以促進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的優化為手段,實現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通過“兩化融合”,可以使信息化與工業化互相促進、互相帶動,催生一大批新興產業,不斷地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地提高經濟的增長質量和效益。
自2013年8月份工信部印發《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2013-2018年)》以來,我國在“兩化融合”方面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兩化融合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仍有一些瓶頸需要突破。
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仍然不強,在許多領域仍處于國際產業的末端,不管是技術水平、勞動生產率還是工業增加值和產品附加值都處于比較低的水平。在工業企業生產當中,我國所需要的大量技術和裝備,尤其是高、精、尖的技術與裝備仍以進口為主。因此,雖然我國的工業生產整體規模較大,但由于加工工藝和重大技術裝備基礎的薄弱,使得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工業產品嚴重不足。從發明專利來看,我國有將近一半的發明專利申請來自于國外,且集中在以通訊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領域。因為自主知識產權的匱乏,技術空心化已經成為我國不少行業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以湖南省為例,十二五期間在生物信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重點建設了19條高新技術產業鏈,各級政府對企業自主創新的資金投入僅占全部經費的16.9%,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也只占主營業收入的1.5%,遠低于美國30%的比例,科研經費捉襟見肘必然導致信息化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研究的群體性困境,也造就了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現狀[1]。
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化工作持續受到了工業企業的重視,信息化組織、規劃和制度建設逐漸完善,但與現實需求之間仍有較大的差距。一是我國工業企業的信息化規劃還沒有與企業戰略緊密結合在一起。據調查,除了造紙和重型機械工作之外,其他行業單獨制定信息規劃的企業所占比例超過了一半,而且還有接近一半的企業或沒有制定信息化規劃、或將信息化規劃分散到了業務規劃當中。二是專門負責信息化工作的人員偏少。以化工行業為例,專門從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人員只占員工總數的0.02%。三是信息化管理部門的地位偏低。從總體上來看,我國有超過60%的企業當中設立了單獨的信息化管理部門,但只有不到40%的企業設置了CIO(能夠參加決策層會議的專職信息化主管)。四是企業的信息化制度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盡管已經有超過80%的企業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制度,但超過一半的企業的相關制度并不完備。
兩化融合是同時涉及到軟件工程、產品設計、企業管理、生產加工等多項技術的復雜系統工程,要求從業人員既要懂得多種技術,也要熟悉企業的生產管理,還要有較強的集體合作意識。但是,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并未與社會需求密切結合起來,產學研合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只是一種形式,這就阻礙了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與成長,使兩化融合受到了制約。從調查統計來看,企業信息技術人員在員工總數當中所占的比例還不足1%,同時懂得生產技術和企業管理,又熟知業務流程的復合型骨干人才更是少之又少[2],這如何能推動企業信息化建設質量的提高,如何能加快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速度?從目前來看,如何應對社會人才需求,培養懂技術、會管理的跨領域、跨學科復合型人才還難以在短時間內找到答案,人才問題仍將是制約兩化融合的重要因素。
信息化建設是需要持續資金投入且短期難以見到實效的長期工程,但對中小企業來說,面臨國內經濟持續低迷,效益長期欠佳的現狀,難以保障資金的長期投入,而多渠道的投融資環境還未建立,這也是兩化融合需要突破的難題。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應該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為兩化融合建立規范化的投融資環境,為中小企業的兩化融合提供一定的投融資優惠政策,鼓勵更多的資本進入這一領域,以加快兩化融合的進程,促進兩化融合的良性發展。
解析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報告,可以發現,當兩化融合發展到高級階段時,企業內部、企業之間和行業之間應該實現協同集成,信息化由與企業某個環節的融合發展到采購、設計、生產、銷售、管理、服務等各環節當中,使企業的生產成本降到最低,使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生產收益達到最大化,使企業的創新發展獲得有力的信息支撐,使社會生產實現低碳化、集約化。企業信息化主要是指利用信息技術、信息網絡和信息設備來不斷強化人才培養、法治建設和資源共享,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增強信息意識,充分利用信息資源,注意保障信息安全,建立統一的通信標準體系,實現信息的標準化。
從當前來看,我國已經有超過60%的企業建立了數據中心,但多數企業僅僅為了實現數據的集中管理,實現數據集中應用的企業為數不多。從湖南省來看,在信息化建設過程當中,企業對信息安全管理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所有的企業都使用了病毒檢測、防火墻、防病毒等必要措施,采用離線或雙機熱備份等方式實現數據備份的企業超過了90%,但有超過一半的企業并沒有進行災備建設,實現遠程異地容災的企業更是寥寥無幾[3]。因此,企業的數據災備建設仍需要進一步加強。
推進兩化融合發展,就要認識經濟新常態,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分析兩化融合的影響因素,努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加強兩化融合規劃和保障制度建設,不斷加快兩化融合所需要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培養,持續改善兩化融合投資、融資環境、建立統一的通信標準,進一步加強數據災備建設,全力推進小康社會和和諧社會建設。
面對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要充分認識世界經濟增長趨緩、全球經濟結構明顯變化,國內需求結構的不斷調整,構建與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不斷增強產業在國內和國際上的競爭力,這將是今后一段時期內的重要任務。現如今,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各行業、企業發展所必需的技術手段,并在與工業企業滲透和融合的過程中,不斷提升企業的產業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使企業不斷拓展市場空間、不斷呈現出新的競爭優勢,并在此過程中,推動整個行業的戰略性升級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
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發現,建設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是實現區域經濟競爭力不斷提高的關鍵所在,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只有積極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發展,推進工業企業的優化升級,使省內行業、企業在與其他地區的比較當中尋找到優勢,積極參與國內和國際產業分工,以此來提高國民經濟的運行質量和企業的生產效益,并為區域經濟實力的增強提供保障[4]。
從發達國家和國內的江、粵、蘇、滬來看,只有掌握了關鍵領域和科技發展的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才能在經濟生存與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當中占據主動性。而湖南省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仍顯不足,因此,應該推進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加強信息技術和核心產業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以此來推動兩化融合的深入發展。
要實現兩化融合的發展,網絡化、信息化的公共服務平臺必不可少。因此,建議省委省政府和相關部門以信息化的技術展示、應用與推廣平臺搭建不抓手,加強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使信息技術的應用更加廣泛地為社會政治、文化、經濟服務,實現社會發展成果的全民共享。當然,如果資金和人才允許的話,為省十三五規劃重點領域分別建立公共服務平臺是最為有效的。
在兩化融合發展過程中,政府起著引導作用,而市場機制則起著協調與推動作用。對于政府來說,應該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推進電子政務服務平臺建設,為社會和企業提供更多優質、便捷的服務;二是制定并執行好政策,為兩化融合發展提供規范的引導環境;三是注意發揮市場機制對兩化的推進作用,實現信息技術發展與應用的協調并進[5]。
從市場的協調與推動作用來看,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已經使企業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并收到了明顯的效益,省內有接近80%的企業通過信息化實現了生產成本降低,有69%的企業通過信息化建設實現了生產周期和作業時間的縮短,有65%的企業在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實現了產品銷售的增加。由于信息化建設所帶來的豐厚利潤,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滿意度越來越高,參與兩化融合發展的積極性自然也就越來越高了。今后,應該利用好兩化建設所帶來的良好社會和經濟效益,充分發揮好兩化建設的后發效應,通過典型宣介適度放大信息化建設的集成創新性和明顯的經濟效益,推動兩化建設的跨越式發展。
[1]趙本綱.湖南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對策研究[J].長沙通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53~55.
[2]尹飛飛.信息化對湖南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D].湘潭:湘潭大學,2012.
[3]湖南省統計局.湖南統計年鑒2014[R].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4]崔向濤.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基礎及其實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4(10):38 ~39.
[5]白 雪.中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基本理論及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導刊,2014(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