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哲
(西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蘭州730070)
淺談我國產業集群發展下的企業角色定位
常哲
(西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蘭州730070)
經濟發展的全球化、一體化使得國際、國內城市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面對如此的競爭環境,產業集群已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而企業在產業集群發展中更是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企業必須做好在產業集群中的戰略選擇,大力推動“個轉企、小升規”,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堅持產品經營和資本經營“雙輪驅動”,加強企業完善治理,以促進中小企業和產業集群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進而拉動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
產業集群;現狀;企業戰略選擇
產業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企業集中在同一產業或產業鏈,在相關機構的支持下互相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一種生產組織方式或企業制度,它通過資源共享效應及規模經濟效應來實現整合產業鏈,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效果。共性競爭的壓力,累積效應以及緊密協作作用使得發展產業集群成為拉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極為可行的政策方向。強大的資源組織能力將眾多存量資源要素向現實生產力轉換,最終使產業競爭力不斷地提升,區域品牌逐漸形成,區域競爭力不斷得到提高以及整個區域經濟得到發展。分散創新風險、降低創業成本、企業之間互補并減少交易成本等優勢使得產業集群在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競爭力的提升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世界范圍來看,產業集群已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開放以來,產業集群已經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產業組織形式和載體。我國的產業集群已經在沿海、沿江地區初具規模,隨著國家統籌區域發展戰略實施和區域經濟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成千上萬中小企業的迅速崛起和不同類別產業集群的形成,促進了沿海區域經濟的高速增長,吸引了大量外資向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浙閩沿海經濟區和膠東半島集聚。目前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集群已經占到50%以上,中西部地區產業集群發展也很迅速,東北地區的裝備制造業集群優勢也日益凸顯出來,同時產業集群覆蓋了紡織服裝、皮革、五金制品、工藝美術等大部分傳統行業,特別是在汽車制造、工程機械、電子通訊、紡織服裝、五金小商品等領域都實現了產業集聚和產業集群。在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新材料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等高新技術領域加速了發展,并涌現出一批龍頭的骨干企業和區域品牌。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在專業化分工與協作中共生共榮、共贏發展、共同推動著中國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我國的產業集群在改革開放以來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總體來看發展水平不高,存在的一些問題限制了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其中企業“缺位”問題是制約產業集群發展的關鍵:第一,政府在對外部企業的引入缺乏明確的考核和監管機制的情況下盲目和功利地執行錯誤的集群功能,導致一群不相干的企業通過優惠政策硬性引導成地理集聚,企業之間很少形成上下游的產業互通關系。一些看中了優惠的土地和稅收政策的外來企業得到可乘之機,想基于此謀求暴利之后就一走了之,從未想過給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什么貢獻。這樣一來,資本從四面八方涌入的背后并不是有序良性的地理集聚和主體連接,進而就無法發揮產業集群原本的正經濟效益;第二,企業自身塑造不完善。由于各類企業產業類型、企業規模、技術水平、管理目標和管理方式不同的影響,企業集群類型比較混亂和復雜,普遍存在著各自為政、追求小而全、忽視市場細分、行業細分的傾向,集群與外部連接的單一性和集群自身主體之間的關系混亂,阻礙了集群區域聯合與協作優勢的發揮。
(一)利用協作優勢機制整合企業,提高產業集群活性
企業間緊密的合作關系必然引導相關產業的集群化協作生存狀態,打造主導產業為核心,相關產品集中生產,專業化協作配套,這樣企業將會創造良好的規模經濟效應。如今產業集群已是國際經濟發展的成熟經驗,而發揮集群效應的主角———企業,就得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應抓住產業內在的發展規律,明確產業的上下游生產關系,多樣化產業集群的企業屬性,做到多方面吸收和篩選,適當引入外部企業,除了考慮企業規模及上市與否等硬性條件外,還應全面了解其涉及的行業是否符合產業集群的發展特征和屬性,是否能夠提高產業集群的密集性和效率。區域集聚的集群在相互信任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產生排他性,阻礙集群的對外適應性和成長,新進入的主體如果存在一定數量的外部連接,將對保持集群的開放性起到一定作用。這樣一來既增加了產業集群的多樣性,又使其具備了開放性。集群內的各主體之間就會形成長期穩定的良性需求關系,最終發展成為具有活性的集群體系。
(二)整合價值鏈,有效發揮集聚效應
產業集群化并不是企業的簡單集中,而是以專業化分工與社會化協作為基礎,不同類型企業間共生互補的效益化企業群體。目前我國產業集群內企業關聯性比較弱,各企業間無法按照生產流程連貫成一體,范圍經濟的成果難以得到推廣。當然,任何一個企業在當前條件下都不可能是在產業鏈條的任何一個鏈條環節上都是最優的,只能是在某一個或幾個環節上具有優勢,所以應在產業鏈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整合價值鏈。一方面,企業間應進行優勢融合,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使產業關聯性更強,產業鏈條更緊密;另一方面,應積極吸收新企業,保持產業集群的旺盛生命力的關鍵。企業在產業集群發展中應該選擇關聯性較高的企業進行重點投資,以期得到價值鏈效應,注重原材料零部件生產銷售一條龍,降低交易成本。
(三)借助集群“龍頭企業”優勢,在學習模仿中創新發展
“龍頭企業”是集群發展的關鍵,也是地域品牌的靈魂,通過讓“龍頭產業”的高端發展拉長產業鏈,就會促進產業集群發展,進而取得社會經濟效益。所以各企業要摒棄“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陳腐觀念,積極實現產品生產的配套和協作,根據本地的市場需求和產業經濟特征,主動進行專業化分工和產業配套,縮短營銷半徑,降低經營成本,做好產業集群中的配角,為產業龍頭企業配套,借助龍頭企業優勢,在學習模仿中創新發展,逐漸做專做強。只有通過上下游產業鏈的分工協作,才能產生良好的集群效應,從而提升產業集群的整體競爭力。
(四)構建集群企業品牌優勢,提高核心競爭力
在產業發展的主線上,品牌成為一個關鍵詞,品牌是產業集群取得成功的必須。單個企業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然而企業通過集群內企業的整體力量,加以廣告宣傳的投入力度等就容易打造企業品牌。企業應該積極擴大品牌經營規模,多層次、多方位聯合協作,利用品牌優勢,做好名牌宣傳策劃,擴大名牌產品的市場份額,拓寬產業集群產品的國內外市場,逐步減少低端產品對國外市場的過分依賴,同時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強集群與國外市場連接的穩定程度,促進產業集群穩定健康發展,使品牌產品的知名度最大限額地轉換為經濟效益,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總而言之,各企業只有認清自身的處境及發展中的優勢與不足,才能制定出正確的發展戰略,保持產業經濟快速、健康的發展。在經濟新常態下,要想促進產業集群提質增效、轉型升級,企業就要做好角色定位,進一步完善企業治理,做好專業化分工協作、緊密配套、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培養企業核心競爭力、進而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帶動產業鏈條的延伸、最終實現整個區域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
[1]董鎖成,李澤紅,等.中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問題與戰略探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5):14-15.
[2]汪勤峰,鄭 智.生態文明視角下的江西循環經濟發展探討[J].求實,2008(11):53-55.
[3] 胡兆光.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能源、電力之路初探[J].中國能源,2009(11):34-36.
[4]李建建,馬曉飛.中國步入低碳經濟時代——探索中國特色的低碳之路[J].廣東社會科學,2009(6):23-25.
[5]王文軍.低碳經濟發展的技術經濟范式與路徑思考[J].云南社會科學,2009(4):45-46.
[責任編輯:高 瑞]

圖2 東部地區的TFP增長率分解
2.中西部地區的TFP增長率情況。如圖3所示,中部地區的TFP增長率也是明顯來自于技術進步的貢獻,但并不是像東部地區的一直下降,而是在2009年以后又出現了上升的態勢,其技術進步指數和技術效率指數都出現了改善的勢頭。當我們把技術效率變動進一步分解后,卻遺憾地看到,中部地區的規模效率指數基本上一直是在惡化的。我們知道,規模效率深層次反映了管理水平,我們也只好說,和東部地區相比,規模效率的偏低也表明了中國地區的企業在規模效率方面還有更大的潛力,具有后發優勢。西部地區的TFP增長率情況基本與中部地區相同,只是“谷地”出現的時間比中部地區慢了一年,雖稍有反彈,但依然改變不了其整體下降的趨勢。
從整體而言,東中西三大區域自2004-2011的八年間,全要素生產率平均都保持在1以上,表明三大區域經濟發展狀況一直在改善。三大區域呈現的特征為東部小于中部,而中部又小于西部地區。TFP增長主要原因是由技術進步所帶來的,規模效率不僅沒有帶來貢獻,反而是其變化為負,其在整體上抑制TFP的增長。

圖3 中部地區的技術效率增長率分解
參考文獻:
[1]劉秉鐮,李清彬.中國城市全要素生產率的動態實證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9(3).
[2] 鄭玉欲.全要素生產率的再認識[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9).
[3]何傳添,謝 璇.1995—2010年廣東全要素生產率的動態變化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2(4).
[4]龍志和,林佳顯,林光平.中小工業企業技術效率與全要素生產[J].科技管理研究,2012(1).
[5]田澤永,江可申.FDI與江蘇民營制造業全要素生產[J].中國科技論壇,2010(3).
[6] 鄧利方.廣東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與分析[J].廣東社會科學,2006(5).
[責任編輯:胡 冰]
F29
A
1005-913X(2015)07-0104-02
2015-04-01
常 哲(1994-),女,甘肅武威人,本科學生,研究方向: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