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朱慧敏 張 帥 曾凡師
宜都市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演化的若干分析
文 | 朱慧敏 張 帥 曾凡師
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是農業和農村地區 經濟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而農產品深加工作為當今農業發展的新形式,能夠更好的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及市場競爭力。本文通過對湖北省宜都市的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的全面調查研究與分析,結合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現狀,探究了基于產業集群演化下的宜都地區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的發展問題,并對其進行深入探討,提出一定的可行性建議。
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對策分析
已初步形成地方特色產業
宜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江漢平原西部,長江與清江環抱,擁有自己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近年來,宜都市農產品加工業不斷發展,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帶動了宜都市的經濟發展,不斷擴大柑橘、茶葉、畜牧、水產這四大特色產業的發展規模,運用工業化的加工理念,推動特色農產品向深加工型轉變,提高了農產品的經濟效益。
培育大量農產品加工業龍頭企業
通過農產品加工業的不斷發展,宜都市形成了一批優秀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并帶動其他企業共同發展,以湖北土老憨生態農業集團為首的就是集農產品標準化種養、商品化處理、深加工產品研發、生產與銷售的綜合性現代農業產業化企業,是宜都市的農產品加工業龍頭企業,集團主導的加工產品有荊楚味極鮮、柑桔蒸魚汁、紫蘇紅燒等醬油系列和魚肉豆豉醬系列調味品,以及“清江野漁”系列、“手撕醉魚”系列、“小憨魚”等系列魚休閑食品,其產品暢銷沃爾瑪、家樂福、中百集團、武商集團、中商集團、華潤萬家、上海百聯等國內外知名超市以及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20多個大中城市,深受海內外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化發展
在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同時,不斷擴大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并且宜都市把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放在發展宜都農業經濟的突出位置,堅持工業園區發展,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園區聚集,形成產業集群效應,促進農產品加工產業增值,企業增收。
融資困難
近年來,宜都市利用豐富的資源,逐步把食品加工產業發展為宜都經濟新的增高點。而“鑫桂園”“土老憨生態農業集團”則充分發揮了宜都市食品加工老大哥的作用,推動宜都食品工業產業走向精細化、高端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宜都食品加工產業方陣漸顯集群效應。但目前我國金融系統整體改革步伐較為緩慢,造成融資策略大多都不夠完善。眾多中小企業只能通過借貸或內部集資的方式籌備資金,從而導致財務費用增加,后期經營乏力。宜都市的集群發展未來應當擺脫這種困局,不讓其成為后期限制自身產業集群發展的瓶頸。
技術創新能力不足
為發展特色產業以打造核心基地,宜都市始終堅持“四化同步”的發展策略。至今已興建特色產品科技園,并與華中農業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技術研發中心獲得一定的研發合作來促進產品的技術研發,為發展農產品加工奠定了堅定基礎。但由于產業興起時間較短,研發時間較短等突出問題,導致加工技術不能形成農產品對外出售的一大利器。就我國農產品加工來說雖然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但由于多數企業普遍缺乏適應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技術支撐和儲備,特別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較缺乏,使得相比發達國家仍落后。所以宜都市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要想形成集群效應帶動整體地區經濟發展,技術創新也是當前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
自身組織管理問題
由于宜都市農產品加工產業形成的集群效應尚處于起步階段,眾多組成集群的中小型企業還缺乏經驗底蘊,對自身的組織管理仍處于摸索的階段。我國社會現狀導致國內精英人才熱衷于各國有企業與跨國公司,更加限制了中小企業的發展,進而對各企業形成的集群效應造成一定的困境。相信只有各企業解決好自身組織管理方面的缺陷,集群產業才能更好的發展起來。
政府支持程度
盡管宜都市政府方面從財政、稅收、土地等方面為地方農產品加工企業注入動力,優化發展環境,但產業集群涉及到大量不同地域,不同資質的企業,這種方式始終治標不治本。政府方面沒有專門針對與中小企業集群與中小企業的法律法規并成立相關部門促進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就目前各企業之間的安排,會使產業形成集群效應后由于職能交叉、多頭管理、工作混亂等造成管理分散,使得部分企業無法適從,阻礙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效應的發展。

加強內部人才培育
美國培訓專家吉格勒有句名言:“除了生命本身,沒有任何才能不需要后天的鍛煉。”我們完全可以靠我們自己的培訓來塑造適合我們公司的人才,這樣有一個好處就是以后我們的員工能更好的溝通交流,便于緊密的組織管理工作。對于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建立一個良好的培訓機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杰克韋爾奇執政的20年內,接受他培訓的中高級管理人員達到2.7萬人次。松下幸之助又一段精彩的話:“松下電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電器產品。”由此可看,要持宜都市農產業集群效應的持續發展的現狀,我們必須加強對人才的管理培訓。
大力發展技術創新
黨的十七大后,我國政府表現出了對技術創新的信心和決心,對宜都市的農產品加工業來說,這是機遇,也是挑戰。企業應該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從企業的實際出發,進行大膽創新,把握創新的主動權,把握市場機會和技術機會,做出適合本企業的創新決策,不斷提高創新水平,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從而走上一條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創新之路,使企業始終保持旺盛的生機,不斷取得新的發展。目前宜都農產品加工業要加大投資力度,落實與高校等科研所的探究,使農產品的深加工技術可以達到一個周期性的檢測與應用,努力為企業發展助一臂之力。形成更強的競爭優勢,推動宜都農產業產業集群更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
建立企業評級制度
在中國,資金分布呈漏斗狀,到了中小企業這層就蠻少了,所以當宏觀緊縮時,中小企業融資就更難了。很多類似企業往往通過發行中小企業債融資和上市,但這兩種方法對企業都有一定的要求,成本也不低。我認為改善宜都市產業集群融資問題的根本之道在于大力發展以小額貸款公司及私募基金(包括股權和債權)為代表的民間金融力量。我國現有的金融監管政策很大程度上束縛了民間金融機構的發展,這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只有當投資者逐漸成熟,金融監管慢慢放松,民間中小金融機構健康茁壯成長的時候,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才會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在長遠的計劃上要以建立完善的企業評級制度為目標,雖然很難,但通過我們經驗的額累積,也可慢慢標準化。讓宜都市農產品加工產業的集群發展沒有后顧之憂。
成立相關部門督促發展
就目前宜都市發展來看,當地政府不應該只局限于為一些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土地,金錢等資源的策略。要想讓當地初顯集群效應的農產品加工業帶動宜都整體經濟發展,就必須把該產業盡快打造為一個可以體現當地特色,可以推向全國的成熟型產業集群。但各企業之間的磨合還處于摸索階段,往往會因為它們之間的職能交叉而阻礙其發展,就這個問題當地政府應當成立一個專門針對與中小企業集群的相關部門來發現存在的問題解決企業之間的發展矛盾,加快當地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發展。
通過對湖北宜都市的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以及解決方案等方面的探究,我們可以看出,宜都市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已經盡顯集群效應。盡管發展過程中會存在一些問題,但是相信在各方面的完善下,宜都市農產品加工產業會發展的越來越好。通過利用特色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宜都市的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前景很大,而產業集群更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形勢,通過將農產品深加工與產業集群相結合,不僅能推動宜都市的經濟增長,還能帶動企業擴帶發展規模、參與合作、互利共贏,同時,還能解決當地部分居民的就業問題。相信宜都市的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對其他地區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例案例,任何產業的發展都是在不斷探索中前進的,不僅需要政府的扶持,企業自身也需要不斷的提升自己,各方面的完善,同時也需要人民的支持,這樣才會發展得更遠。未來的宜都市農產品加工產業將會在不斷完善的基礎上發展得更好。
(作者單位:武漢東湖學院經濟學院)
[1]郭麗.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以淄博市為例[J].黑龍江史志,2012(12).
[2]胡坤,項喜章,吳素春.循環型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創新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02).
[3]戚建永,婁源功.信陽市食品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09(22).
[4]宗錦濤,陶文新,嚴重君.湖南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廣西農業科學,2007(38).
[5]李佳佳.基于產業集群的安徽省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D].微農業大學,2013.
朱慧敏(1995-),女,湖北黃岡人,武漢東湖學院13級金融學。張帥(1995-),男,河南駐馬店人,武漢東湖學院14級金融學。曾凡師(1994-),女,貴州人,武漢東湖學院14級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