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燕
秋季換個方式來養生
文/學 燕

中醫認為夏天多“暑”,秋天多“燥”,夏秋交接之后,人極易倦怠、乏力等,導致脾虛、胃虛、氣虛,要從幾個方面進行調理


熱去涼來,天氣正逐漸由暑熱模式轉換為涼寒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秋天天氣干燥,起居、生活、飲食等方面還得多多注意。民間有句老話,“夏過無病三分虛”,這句話在老人身上尤其明顯。中醫認為夏天多“暑”,秋天多“燥”,夏秋交接之后,人極易倦怠、乏力等,導致脾虛、胃虛、氣虛,要從幾個方面進行調理。
立秋標示著秋天的開始,但初秋時節盛夏余威仍在,氣候上延續長夏的濕熱。立秋之后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人體也要順應自然,避免大量出汗和體力消耗,收斂肺氣,調整情緒,預防感冒。飲食中應盡量少吃蔥、姜、蒜、韭等辛味之品。中醫認為辛味通肺,可以助長肺氣,如果攝入過多辛味的食物,容易造成肺氣太盛,導致上火、便秘等秋燥癥狀。飲食應注意三點:
一是清熱解暑食品不忙撤桌。入秋后,盡管有明顯的晝夜溫差,但是白天有時仍然很熱,所以,防暑降溫要繼續,不能有絲毫怠慢。清熱解暑類食品不能一下子從餐桌上撤除。一般來說,此類飲食能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欲。因此喝些綠豆湯,或者吃些蓮子粥、薄荷粥是很有益處的。
另外,要多吃一些新鮮水果蔬菜,既可滿足人體所需營養,又可補充經排汗而丟失的鉀。
二是寒涼飲食要減少。經過一個長夏后,人們的身體消耗都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弱,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于寒涼,例如:西瓜、黃瓜、葡萄等,其性味寒涼,多食可能傷及脾胃,所以要少吃。
三是飲食營養要加強。不能只為了追求清熱解暑,而使飲食過于清淡。事實上,到了立秋可適當吃肉食,有許多食品如鴨肉、泥鰍、魚、豬瘦肉、海產品等,既能清暑熱,又可補益,可放心食用。此外,《素問?臟氣法時論》中指出:“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適當多食酸味果蔬,如蘋果、石榴、葡萄、柚子、檸檬、山楂等,可以收斂肺氣防秋燥。
秋天要嚴防“空調病”趁機入侵。夏季人們在家里或是辦公室里都會和空調打交道,但你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北京朝陽醫院醫生孫立表示,尤其在立秋之后,天氣早晚較涼,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癥狀。
那么如何避免“空調病”呢?一是立秋以后,早晚天氣偏涼,空調開放時間不宜過長,夜里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濕功能。這樣,既可降溫祛暑,又可預防“空調病”。二是處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經常喝點姜湯。生姜具有發汗解表、溫胃止嘔、解毒三大功效,可有效防治“空調病”。三是有慢性病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及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宜開空調,必要時避免直吹或將腹部蓋好。
潤肺防燥類食品更相宜。孫立醫生表示,立秋雖然標志著秋季的開始,但剛立秋后氣溫還是較高,空氣濕度也大,再加上人們在夏季常常因為苦夏過食冷飲,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此時如果大量進食補品,特別是過于滋膩的養陰之品,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長期處于虛弱的胃腸一下子不能承受,反而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因此,初秋進補宜清補而不宜過于滋膩。

所以日常飲食應食用一些潤燥生津的食物,百合、蓮子、銀耳、大棗、藕、赤小豆、蜂蜜等。另外,由于立秋后空氣中水分逐漸減少,專家提醒,要對抗燥氣對肺的傷害,應多補充水分,不妨做道山藥老鴨煲。
此外,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清熱解毒,潤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燉煮或熬膏,對肺熱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氣管炎等癥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若與荸薺、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這些食物與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藥搭配則功效更佳。
雖然是立秋,但是濕熱仍沒有完全消退,在這個時節進行健身鍛煉應該避免運動量過大、活動過于劇烈。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悠著點。相同的環境,相同的運動,中老年人的承受能力要低于年輕人。受傷、受損、心腦血管意外等發生的可能性要遠遠大于年輕人。所以體力消耗過大的運動項目不適合中老年人。
這里提醒大家,像游泳、太極拳這些運動項目還是比較適合中老年人的。尤其是太極拳,柔中帶動,重心轉移的流暢有助于肌肉的協調和平衡的訓練,是很好的運動。注意運動前要有5至10分鐘的暖身運動,運動后也要有數分鐘的緩和運動。總之,這個季節進行運動要注意幾點:最好選擇一早、一晚進行鍛煉;太陽照射下不宜運動過久,以防體力消耗過大,暴曬灼傷皮膚;在高溫濕熱中不宜運動過于劇烈。
此外,隨著天氣轉涼,很多人開始進補以增強體質。相比而言,排毒比進補更重要,因為進補的東西越多,代謝產生的“廢物”也越多,如不能把來自人體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毒素及時排出體外,對健康的危害會越來越大。合理運動能加快人體新陳代謝,幫助皮膚和肺臟排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