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賽格 蒲金基 楊永利 張賀 韋運謝 劉曉妹
摘要:為了給芒果新病害露水斑病防治提供藥劑復配依據,采用Horsfall法,對初篩獲得的9種單劑進行了室內復配篩選。結果表明,在本次測試的33個組合198個配比中,毒力比率大于1.2的配比有26個。其中,吡唑醚菌酯 ∶ 丙環唑以1 ∶ 4,咪酰胺 ∶ 多抗霉素B以2 ∶ 3的毒力比率約為2.0,增效最明顯;其次是咪酰胺 ∶ 多抗霉素B以 1 ∶ 4 的配比,毒力比率為1.72;吡唑醚菌酯 ∶ 氟硅唑以1 ∶ 4,吡唑醚菊酯 ∶ 戊唑醇以2 ∶ 3,多抗霉素B ∶ 氟硅唑以 1 ∶ 4 或3 ∶ 2,溴菌腈 ∶ 丙環唑以3 ∶ 2,多抗霉素B ∶ 溴菌腈以2 ∶ 3,吡唑醚菌酯 ∶ 丙環唑以2 ∶ 3配比時,毒力比率介于1.51~1.63之間,也有較好的增效作用。可見,吡唑醚菌酯和丙環唑以1 ∶ 4、咪酰胺和多抗霉素B以2 ∶ 3的配比應用潛力較大,值得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芒果;露水斑病;殺菌劑;復配;增效;配比
中圖分類號: S436.67+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10-0191-02
芒果(Mangifera indica Linn.)為漆樹科(Anacardiaceae)常綠果樹,因營養價值高而享有 “熱帶果王”之美譽,是世界第二大熱帶水果。在我國主要栽培于臺灣省、海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云南省、四川省、福建省和貴州省等熱帶、亞熱帶地區[1],其中海南省的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居全國首位[1]。2011年海南芒果的種植面積達4.37萬hm2,產量達40.34萬t,分別占全國種植面積和總產量的31.15%和40.20%[2]。芒果露水斑病(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為海南省新發生的病害,于2007年始發于海南省昌江市,目前已經蔓延到海南省三亞市、東方市等芒果主產區,且危害日趨勢嚴重。該病主要危害果實,多在采收期顯癥,病斑呈不規則形的水漬狀,濕度大時病斑上常產生墨綠色的霉層,嚴重影響果實的外觀和商品價值[3]。露水斑病一旦發生,3 d左右就會出現大量病斑,若在收果前出現則對價格影響更大,甚至無人收購,嚴重影響海南芒果種植戶生產效益。而針對該病害的防治藥劑尚未見報道。筆者所在課題組從市售的30種殺菌劑中,經過室內篩選獲得了9種抑菌效果較好的單劑。考慮到合理混配是兼治多種有害生物、擴大使用范圍、省工省時,提高藥效,延緩抗藥性,降低藥劑毒性、藥害和殘留的重要途徑[4],本試驗對所獲得的單劑進行了復配劑不同配比抑菌效果的測定,以期尋找到增效配比組合,為芒果露水斑病的化學防治提供更多的藥劑混配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菌株與藥劑
芒果露水斑病病原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 (Fresen) de Vries],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果樹課題組鑒定提供。供試藥劑、生產廠家和藥劑濃度設置見表1。
1.2 方法
1.2.1 菌種活化培養 將試管斜面保存的病原菌轉接在新的PDA平板。28 ℃培養3~5 d后,用無菌水配成1×106~1×107個/mL孢子懸浮液,取100 μL涂抹于PDA平板上,28 ℃ 培養2 d后打直徑9 mm菌餅備用。
1.2.2 復配劑的室內抑菌效果測定 采用Horsfall法[5]進行復配劑增效配比的篩選。根據前期篩選獲得的吡唑醚菌酯(凱潤)、苯醚甲環唑、咪酰胺、多抗霉素、多菌靈、溴菌腈(炭特靈)、氟硅唑、丙環唑、戊唑醇共9種單劑進行兩兩復配,共33種復配組合,因試驗工作量太大,本試驗依據單劑的EC50按照5 ∶ 0、4 ∶ 1、3 ∶ 2、2 ∶ 3、1 ∶ 4、0 ∶ 5共6個濃度配比,198個濃度配比組合。每個配比重復5次,采用含毒介質法制成不同配比的含毒平板,將9 mm的菌餅接于含藥平板上,以無藥平板為對照,置于28 ℃恒溫培養箱中培養,8 d后測量菌落直徑,計算各配比的實際抑菌率。若毒力比率明顯大于1,為增效作用;若毒力比率明顯小于1,為拮抗作用;若毒力比率為1左右,則為相加作用。
實際抑菌率=(對照的菌落直徑-處理的菌落直徑)/(對照菌落直徑-9 mm)×100%;理論抑菌率=(單劑A實際EC50抑菌率×配比中的百分比)+(單劑B實際EC50抑菌率×配比中的百分率);毒力比率=實際抑菌率(%)/理論抑菌率(%)。
2 結果與分析
將單劑兩兩復配共測試了33個組合198個配比中,毒力比率大于1的配比有64個,毒力比率大于1.2的配比有26個(表2)。從表2中可見,(1)吡唑醚菌酯 ∶ 丙環唑以1 ∶ 4,咪酰胺 ∶ 多抗霉素B以2 ∶ 3,咪酰胺 ∶ 多抗霉素B以1 ∶ 4,吡唑醚菌酯 ∶ 氟硅唑以1 ∶ 4,唑醚菊酯 ∶ 戊唑醇以2 ∶ 3,多抗霉素B ∶ 氟硅唑以1 ∶ 4,多抗霉素B ∶ 氟硅唑以3 ∶ 2,溴菌腈 ∶ 丙環唑以3 ∶ 2,多抗霉素B ∶ 溴菌腈以2 ∶ 3,吡唑醚菌酯 ∶ 丙環唑以2 ∶ 3配比時增效很明顯,毒力比率介于1.5~2之間,其中以前2個復配劑的增效作用最為明顯;(2)多抗霉素B ∶ 溴菌腈以4 ∶ 1,多抗霉素B ∶ 氟硅唑以2 ∶ 3,苯醚甲環唑 ∶ 戊唑醇以2 ∶ 3,吡唑醚菌酯 ∶ 戊唑醇以1 ∶ 4,多抗霉素B ∶ 溴菌腈以3 ∶ 2,多抗霉素B ∶ 丙環唑以4 ∶ 1配比時增效作用也較明顯,毒力比率介于1.3~1.5之間;(3)溴菌腈 ∶ 丙環唑以2 ∶ 3,苯醚甲環唑 ∶ 丙環唑以4 ∶ 1,吡唑醚菌酯 ∶ 丙環唑以3 ∶ 2,多抗霉素B ∶ 溴菌腈以1 ∶ 4,多菌靈 ∶ 戊唑醇以3 ∶ 2,苯醚甲環唑 ∶ 多菌靈以1 ∶ 4,多抗霉素B ∶ 丙環唑以2 ∶ 3,多抗霉素B ∶ 戊唑醇以2 ∶ 3,苯醚甲環唑 ∶ 戊唑醇以4 ∶ 1,吡唑醚菌酯 ∶ 氟硅唑以 2 ∶ 3配比時也表現出一定的增效作用,毒力比率介于1.2~1.3之間,尤其是多菌靈 ∶ 戊唑醇以3 ∶ 2配比時,盡管毒力比率僅為1.27,但實際抑菌率高達94%。此外,多菌靈 ∶ 戊唑醇以4 ∶ 1,多菌靈 ∶ 丙環唑以4 ∶ 1或3 ∶ 2,多菌靈 ∶ 溴菌腈以4 ∶ 1配比時,雖然毒力比率接近于1,但實際抑菌率也均高于80%。endprint
苯醚甲環唑與咪酰胺、多抗霉素B、吡唑醚菌酯、溴菌腈、氟硅唑,溴菌腈與吡唑醚菌酯、氟硅唑、丙環唑、戊唑醇、咪酰胺,吡唑醚菌酯與多菌靈、多抗霉素B、咪酰胺,多菌靈與多抗霉素B、氟硅唑、咪酰胺,咪酰胺與丙環唑、戊唑醇、氟硅唑的各種配比卻表現出相加或拮抗作用。
3 結論與討論
吡唑醚菌酯毒性低,對非靶標生物安全,對使用者和環境安全友好,已被美國環保局列為“減風險候選藥劑”[6],但是該藥劑還具有作用位點單一的缺點,又被國際殺菌劑抗性委員會(fungicide resistance action committee,FRAC)列為高抗性風險藥劑[7]。因此將該藥劑與其他藥劑復配成為解決此矛盾的有效途徑,如將它與氟環唑、戊唑醇或葉菌唑復配能更有效地防治亞洲大豆銹病[6],與氟吡菌胺以4 ∶ 1配比的混合物對黃瓜霜霉病菌的毒力增效明顯[8]。考慮到吡唑醚菌酯的作用特點,本試驗也將它與其他藥劑進行了復配篩選,從結果來看,吡唑醚菌酯與丙環唑、氟硅唑和戊唑醇的各種配比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但與苯醚甲環唑、咪酰胺、多抗霉素B、多菌靈、溴菌腈的各種配比卻表現相加或弱的拮抗作用,可見吡唑醚菌酯更適合與三唑類藥劑中的丙環唑、氟硅唑和戊唑醇這幾種藥劑混配。
多抗霉素B是鏈霉菌產生的代謝物,是最安全的生物農藥之一,對多種作物常見真菌性病害都有顯著防效,且比大部分化學殺菌劑成本更低廉[9]。本試驗結果表明多抗霉素B與咪酰胺、氟硅唑、溴菌腈的各種配比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而與丙環唑僅以4 ∶ 1和2 ∶ 3,與戊唑醇僅以2 ∶ 3的配比混配時才表現出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余配比卻表現出明顯的拮抗作用。可見,在生產上使用合適的配比是提高防效的關鍵,而盲目地混配往往適得其反。此外,多抗霉素B與溴菌腈以2 ∶ 3的配比值得推薦,因為該配比除了對露水斑病菌有增效作用外,還可以發揮多抗霉素B和溴菌腈2種單劑本身對白粉病、炭疽病的特效作用,以及溴菌腈對細菌性黑斑病及藻斑病的兼防作用。
在本次復配劑室內增效配比篩選中,毒力比率大于1.2的配比有26個,其中吡唑醚菌酯和丙環唑以1 ∶ 4配比以及咪酰胺和多抗霉素B以2 ∶ 3配比時增效最明顯,毒力比率接近于2.0,應用潛力較大,值得進行大田試驗。
參考文獻:
[1]李日旺,黃國弟,蘇美花,等. 我國芒果產業現狀與發展策略[J]. 南方農業學報,2013,44(5):875-878.
[2]全國熱帶、亞熱帶作物生產情況[Z].農業部發展南亞熱帶作物辦公室2012:24-25.
[3]張 賀,劉曉妹,喻群芳,等. 海南芒果露水斑病的初步鑒定[J]. 廣東農業科學,2013,40(7):75-77.
[4]張應芝. 農藥混配四原則[J]. 南方科技報,2008,45(2):5-6.
[5]王小藝,王躍龍,歐曉明. 農藥混劑配比研究的一種實用尋優方法初探[J]. 農藥學學報,2005,7(1):40-44.
[6]郎玉成,柏亞羅. 吡唑類農藥品種的研究開發進展[J]. 現代農藥,2006,5(5):6-12.
[7]張 鵬. 氟吡菌胺與吡唑醚菌酯對馬鈴薯晚疫病菌的聯合毒力及混配制劑研究[D]. 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3.
[8]閆 磊,王文橋,孟潤杰,等. 氟吡菌胺與吡唑醚菌酯混合物對黃瓜霜霉病菌的毒力增效及其抗藥性的影響[J]. 農藥,2013,52(1):53-56.
[9]吳家全,李軍民. 多抗霉素研究現狀與市場前景[J]. 農藥科學與管理,2010,31(11):21-23.
代其林,王金玲,馬明莉,等. NaCl脅迫處理對豇豆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0):193-1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