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輝
摘要:“倍”是小學數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倍的認識”這節(jié)課便是學生認識“倍“的概念的起始課。作為青年教師,為了更好地教學“倍的認識”一課,就必須加強該課程的教學實際探索。
關鍵詞:倍的認識 教學
引言:
“倍的認識”一課不是一節(jié)新課,但是作為青年教師,我們需要有把它看成一節(jié)新課去研究的態(tài)度,更需要不斷去思考、去研究、去創(chuàng)新,以使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知識,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fā)展。為此,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將圍繞小學三年級數學《倍的認識》教學方面展開分析,希望能夠給相關人士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
1.教學目標
1.1 知識與技能目標
首先,讓三年級學生通過已學的知識用圈圖和畫圖的方式來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多少倍。同時,鞏固三年級學生表內乘法口訣和表內除法的計算能力。
1.2 數學思考目標
首先,利用任務驅動、分層教學,通過學生的計算能力,在完成“倍數的認識”任務的過程中,培養(yǎng)三年級學生利用了表內乘法口訣和表內除法的能力,提高三年級學生接受計算知識與思維的變化。
1.3 解決問題目標
把“倍的認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生活中倍的問題。
1.4 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
首先,培養(yǎng)三年級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在生活的應用。同時,鼓勵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發(fā)揮創(chuàng)新的思維模式,構建一個自己對倍數的認識。
2.教師教學時應關注什么
2.1 學生的學習基礎
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奧蘇泊爾說過:“如果我不得不將教育心理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一線教師在教學“倍”的概念時,能從學生已有的認知出發(fā),引導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教材中“倍”的概念是依據乘除法知識中“幾個幾”“份”的概念擴展而來的,通過兩個不相等數量的比較,由“份”引出“倍”,使學生初步認識“倍”的含義,這就是學生具備的認識“倍”的基礎。針對“倍”的意義理解,教師教學中要讓學生對乘法意義中的“幾個幾”與新知“幾倍”形成關聯(lián),引導學生運用己有的知識經驗來認識概念的本質,建立新舊概念間的聯(lián)系,從而促進知識的有效遷移。
2.2 情境教學
“倍的認識”一課,北師大教科書以快樂的動物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問題串一步步引導學生對不同動物的只數進行比較,從而認識“倍”的概念,而人教版教科書則是讓學生在用小棒拼擺圖形的過程中建立“倍”的概念。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又進一步將教材中的情境轉換成各種各樣有趣的情境,如有的以猜數游戲引入,有的利用拍手歌激趣,有的引導學生從動手擺不同顏色的圖片中發(fā)現數量關系的問題,有的讓學生比較不同事物的數量關系或比較物體的長度關系,有的創(chuàng)設挑戰(zhàn)三個卡通人物帶來的數學問題的情境……無論創(chuàng)設什么樣的情境,目的都是讓學生在感興趣的情境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他們感受到數學魅力的同時,掌握“倍”的概念。
2.3 在不斷對比與抽象中,逐步理解“倍”的意義
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等手段初步認識“倍”后,如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倍”的概念昵?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不斷對比與抽象中,舍棄“倍”的各種非本質特征,在變化中抓住“不變”而這“不變”就是“倍”的本質。許多教師在教學中會設計多個比較的環(huán)節(jié),如“一份數不變,幾份數在變,倍數也隨之變化”“一份數在變,幾份數也在變,倍數卻不變”等,通過比較引導學生逐步明晰和把握概念的本質,使他們的認知和理解不斷深入。
2.4 利用畫圖表征,促進“倍”的理解
教師教學時一般先通過畫一畫、比一比等操作活動,引發(fā)、激活學生頭腦中的原有認知并使之外顯出來,然后讓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引導他們從“幾個幾”的角度初步認識“倍”的含義。認知心理學認為:“概念形成其實可以概括為兩個階段,即從完整表象上升為抽象概念,實現抽象概念在思維過程中的具體再現。”這里,形成完整表象是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然而,由于低年級學生表達能力欠缺,所以讓學生通過畫圖表征來表達出自己構建的概念表象就顯得尤為重要。畫圖表征在實物操作與抽象思維之間架起了相互溝通的橋梁,讓學生在圈一圈、畫一畫等活動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有利于學生有效表達自己構建的概念表象[1]。
結論:
簡而言之,“倍”是小學數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倍的認識”這節(jié)課便是學生認識“倍”的概念的起始課。通過課堂的觀察和實踐,我們需要找到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學生學習的困難之處,然后施以正確的教法,使學生真正理解所學概念,獲得發(fā)展[2]。
參考文獻:
[1]高麗杰,從“形”到“數”,在不斷對比與抽象中認識“倍“[J].小學教學(數學版),2012(1).
[2]劉加霞.從加法結構到乘法結構:“倍”是轉折點——評析高麗杰老師的“倍的初步認識”[J].小學教學,20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