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麗杰
摘要:新課改中品德與社會課程呈現(xiàn)全新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的同時接受道德品質(zhì)的教育。隨著國家和社會發(fā)展,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同時具備較高學習成績和較高社會品德的人才。因此教師應對學生品德和社會課程有意識培養(yǎng),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教師要重視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更要重視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對學生進行道德與精神引導。
關(guān)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 有效性 提高
引言
小學教育課程中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不可缺少,開設這項課程能夠更好培養(yǎng)學生思想品德。但部分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影響嚴重,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知識的灌輸,對思想品德并不重視,這樣就失去了這項課程的意義。因此教師應解決自身教學問題,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在保證學生提高成績同時,重視思想品德的提高。利用社會實踐、建組學習等學習方式,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素質(zhì),提高學生興趣愛好,為學生創(chuàng)造學習的氛圍,努力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
1、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品德與社會教學應用于小學課堂有利于讓學生有欣賞社會品德的素質(zhì)和能力,并且能夠提高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程學習興趣。吸引和培養(yǎng)學生是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品德與社會課程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教師的品德和社會素質(zhì)喜愛程度會影響學生今后對該課程的喜愛程度。通過用提高學習興趣的方式,滿足小學生心理需要。因此教師課程中不要只灌輸理論知識,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主動了解社會中正能量的思想品德。學生接觸的是積極思想后也會接觸一定消極思想,教師應及時指出思想的錯誤,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思想品德。教師應對抵制社會上錯誤品德的學生給予表揚,使學生明辨是非對錯。例如在進行“人們在土地上耕耘”教學時,在講解有人進行食物浪費時,對學生進行提問“請學生舉例生活中的經(jīng)歷或在新聞報紙的事例?”學生對此都積極回答并表明自身看法,教師從而了解學生的思想素質(zhì),這樣學生表明對食物浪費行為厭惡并認識到其危害。這樣的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思考,提高課堂效果。教師堅持進行引導,促進學生用正確思想對待社會現(xiàn)象。
2、貼近生活,結(jié)合實際
小學時期學生通常在家庭和校園中進行活動,為達到教學目的需要學生離開家庭和校園,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需要學生了解社會知識,因此學生要通過實踐進行知識教育。通過實踐學生會擁有深刻印象,特別是理論的知識教學,能夠更好的提高教學效果,通過進行角色扮演等教學形式完成教學任務。課堂會產(chǎn)生熱烈的景象,教師在授課時不能只看著書本教學,那樣是沒有趣味性的,教學的效果會不理想,授課時要聯(lián)系實際,多收集一些生活中的信息,講課的時候也要隨機應變,多講講和學生有關(guān)的,讓學生覺得事件與自己本身很接近,就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課堂效果。例如進行“站在高高的山崗上”教學時,可以采用結(jié)合實際角色扮演的教學方式,教師進行情景設定,將教學任務轉(zhuǎn)換為實踐任務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假如我是教師、假如我是環(huán)衛(wèi)工人、假如我是律師…”學生自主選擇想要扮演的角色展現(xiàn)對家鄉(xiāng)的了解,教師緊接著進行提問“哪位學生愿意對自己的家鄉(xiāng)簡單的介紹?”,這樣通過不同角色扮演增強學生對家鄉(xiāng)的了解,感受自身在社會生活中的責任和義務。
3、因人而異進行教學
教師在教學的時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品德與社會引導,每個學生的思考方式不同,學生形成的思想風格會不同,教師要了解學生的不同風格,要尊重不學生的思想差異,在引導的時候也要不一樣。教師要讓學生最大程度的發(fā)揮自己的思想品德提高主動性,從而讓學生在自己的獨特思想品德風格當中去提高自身思想品德,每個學生都會有一些對思想品德的感悟和理解。例如進行“科學技術(shù)改變農(nóng)業(yè)”教學時,不同學生對農(nóng)業(yè)了解程度不同,教師應通過照片顯示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教師進行提問“是否有學生愿意講一講對農(nóng)業(yè)的了解?”,通過學生對農(nóng)業(yè)不同方面的了解進行授課,然后對學生進行農(nóng)業(yè)知識補充。教師授課時要注重自己的立場,不要陷入傳統(tǒng)教育的模式,要讓學生成為學習思考的主體,讓自己成為輔助學生學習的人。教會學生理解思想的能力,讓學生存在自己學習風格的不同,不要扼殺學生的自身獨特性。教師要明確自己學習的準確目標,堅持不懈的提高小學品德和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思想
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防止不良思想傳播,導致校園風氣遭到破壞。小學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利于學生樹立實事求是 切從實際出發(fā)的學習理念。小學進行品德教育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重視使用教學方法的作用,提高思想品德整體教學水平。例如進行“地震災害中的少年英雄”教學中,教師正確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整理“抗震救災少年”的故事,學生了解后教師提問“讓學生進行簡單概括并闡述學到什么精神?”重點讓學生了解優(yōu)秀少年英雄的先進事跡,感受英雄的勇敢無畏,學習英雄的機智無私,了解地震方面的知識并學習基本救護方法。教師利用科學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學習思想,提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學習產(chǎn)生積極態(tài)度,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和活躍氛圍。
結(jié)束語
學習品德和社會課程不能夠局限于知識的理解程度和知識掌握,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教學通過接近實際生活的方式讓學生課堂充滿活躍氛圍。教師在進行品德和社會教學中起著重要引導作用,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思想品德,使品德和社會教學在小學課程中充滿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田素芳.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有效性策略探究[J].新課程(中),2015(2).[2]蔣富貴.新課改下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路徑探析[J].考試周刊.2014(26):24-24
[3]陸秋平.芻議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J].考試周刊,2015(3):21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