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林 田春男
摘要:學生的接受能力大不相同,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接受能力都不相同,相同的作業將學生的學習差距拉開很大,并不適合每一個學生。分層作業的設計就是解決學生學習能力之間的差異性,根據每類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布置適合他們的作業。作業分層設計的目的就在于改變傳統的作業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促進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 分層作業 設計
當今教育,小學生的數學作業多而繁雜,單調且枯燥,題海戰術成為了教師對學生提高學習能力的法寶之一。但是,學生的接受能力大不相同,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接受能力都不相同,相同的作業將學生的學習差距拉開很大,并不適合每一個學生。分層作業的設計就是解決學生學習能力之間的差異性,根據每類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布置適合他們的作業。作業分層設計的目的就在于改變傳統的作業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促進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1、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的必要性
數學作業分層設計,對于學生來說的必要性,是十分重大的。學生對學習的接受能力與思考能力大不相同,如果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做著相同的作業,是不利于學生學習的。學習好的學生,做一些基礎的題,就是在浪費時間,因為他們已經把基礎掌握了,他們的層次應該咋突破更難的、更綜合的題型。學習不好的學生適合做基礎題,提高自己的基礎知識,但并不適合做高難度的題,因為自己連基礎知識都不了解,就沒有辦法形成一個數學思維,進而解決綜合性強的數學題。而對于學習中等的學生來說,除了掌握基礎,應該做一些適合自己的題,比如能力提高題、鍛煉思維能力的題等等。分層設計作業,正是順應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讓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作業的訓練,有效地提高自己學習能力。
2、分層設計遵循的原則,落實到每一類學生
不是只有學習好的學生才有上進心,許多學習差的學生自己本身也有很強的自尊心與上進心。教師不應只抓重學習好的學生與學習中的學生,忽略了學習差的學生。教師在分層設計作業的時候,一定要落實到每一類學生,尤其是學習差的學生。2 1貼近生活、容易理解作業的設計要有很大的趣味性,貼近生活,易于學生對題目的理解,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解決數學。2.2創造與實踐相互聯系,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在設計分層作業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避免以往的機械化作業模式,意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主動學習能力并將其加以提高。
3、數學作業分層設計方法
3.1作業設計要體現差異性。以往的作業大都是老師布置多少,學生完成多少。學生較少有自主選擇的余地而且面對不同水平、不同基礎的學生實施的是無差異的作業練習。從而導致部分學生“吃不飽”與“吃不了”現象的發生,抑制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限制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到對自己有價值的數學,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師就必須改變“一刀切”的作業布置施行彈性作業策略。教師要根據不同數學能力的學生布置不同作業,增加作業的針對性和層次性,供學生選擇讓每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3.2作業設計要體現多樣性。作業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師生交流信息的一個窗口。據調查表明大多數數學教師在數學作業設計與批改中存在了許多矛盾和問題,嚴重阻礙了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所以,我校教師從素質教育的高度認真研究三個層次學生的現狀,針對各層次學生在認知與情感等方面不同的需求,在布置作業作業時應遵循:對低層次學生;低起點、補臺階、拉著走、多鼓勵。對中層次學生:有變化、多思考、小步走、多反饋。對高層次學生:多變化、有綜合、主動走、促能力。
3.3作業設計要體現實踐性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谝陨系慕虒W理念,教師要把作業練習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層面和生活經驗基礎之上,多設計一些富有生活情趣、能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學以致用的數學問題。不局限于那種白紙黑字的書面作業模式,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習空間,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4作業設計要體現研究性。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等。這就要求教師在訓練學生對知識理解,運用同時鼓勵學生對知識“在創造”“再發現”。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和創造出來,使學生從傳統的模仿中轉化到對知識研究上來。
3.5作業設計要體現趣味性。教育學家烏中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比の缎宰鳂I應該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緊密,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作業的形式是多樣的,不局限于書面作業,可以是一項活動或一項制作。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潛在、功能、恰當地對教材知識進行延伸、演變、補充,使學生思維處于興奮積極狀態。
4、結語
作為數學教師,應根據學生數學認知結構和學生的個體差異及智能結構的獨特性,對學生進行分層;并在設計作業時,依據學生分層情況匹配每一層的作業,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讓不同的學生能獲得不同的需要,使不同個體活力得以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