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霞
摘要:在新式素質教育推廣的時代,我們應該更多的關注互動能力極強的語文課堂,尤其是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法的應用,這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它能夠提高學生們的閱讀積累能力與寫作能力,奠定了同學們的語文學習基礎,更能成為學生整體文化素養提高的關鍵。但是,閱讀與寫作亦是語文教學中的兩大難題,不僅需要教師優秀的文化素質,而且需要成熟老道的教學技術,在此,我根據多年的經驗,闡述如何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合理運用讀寫結合教學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 讀寫結合 教育教學
一、激發學生的讀寫興趣
小學生入學以來,在學校的管理下時常感到拘束,在語文課堂上機械枯燥的閱讀中昏昏欲睡,這是小學生對語文課堂失去興趣,對閱讀產生反感,更不談語文課堂的效率。要想培養他們的閱讀意識,我們教師需要把語文閱讀課程變換成一個全面完整的課堂系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孩子們來說,小學時代正是開朗好動、好奇心重、探知欲望強的—個階段,我們更要注重培養孩子們對閱讀和寫作的興趣,激發其語文學習的潛能,而是更積極的在閱讀的海洋里徜徉、探索,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他們對于寫作的興趣。
科技進步、網絡發達的如今,學生可以接觸和學習的媒體越來越多,因此,老師和家長應給學生樹立榜樣,為學生布置良好的學習氛圍,不僅是在學校還有在家里,使其都能感受濃厚的興趣,老師多推薦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書籍,甚至是“親子書籍”幫助增進家庭感情。在教室呢,設立讀書角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是很有效的方法,同學們之間可以互相推薦書單,互相傳看書本,互相講解故事,互相探討真理。通過結合生活這樣的訓練途徑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讀寫和語文表達能力,還有利于其養成寫作的好習慣。
二、快去瀏覽與深層賞析
小學語文學習中,隨著年級的增長,我們開始教導孩子們進行造句,其中仿寫造句、縮寫句子、擴寫句子、續寫文章、改寫段落練習,這是最有效的、最簡單的寫作練習。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語文課本中我們曾學過這首詩《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辛棄疾本來就是一個隨性散人,他的詩詞風格多數從景,最后“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看似寫景,實則抒情。前文“路轉”,后文“忽見”,詩人初時不見熟悉的茅店的疑惑,到茅店突然出現在眼前的驚喜,心情轉變之快,僅僅在轉過溪邊石橋這一瞬,你是否聯想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去年今日此門中”完全不能理解的歡喜。而且我們從字詞進行閱讀賞析,一字“見”(通“現”),我們嘗試著讓同學們換詞,“看”、“露”通通不能體現出路途之彎曲,坐著思考之嚴肅,鄉間小路之怡然。
有些老師備課喜歡把閱讀和寫作分成兩個獨立的部分,要么一節課都是讀文章、看文章、賞析文章,要么單獨留出一節課,給定一個題目來寫作文。這種備課方案是不對的,我們應該把閱讀和寫作完美的銜接起來。俗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放松心情的賞析課文的課堂上,我們就不能用這種快速瀏覽的方式來閱讀文章,例如在課前就提醒同學們準備好筆記本,賞析到某段好詞好句是,學生可以一邊讀書,一邊積累名言佳句并且做出自己的批注,不僅要讀寫結合,甚至是讀思結合、寫畫結合等等,啟發并且鼓勵用嶄新的方式來及時將自己的感悟內化成外在的語言文字。作為任課老師我們可以因勢利導,充分利用實物、圖畫、投影等多種直觀、形象化的教學媒體帶領同學們觀察與思考,提高其想象力,對圖像的觀察甚至有利于物理、數學等邏輯思維教程的學習。
教導學生文章批注的內容一定要隨個人本心而寫,課后課下再與同學、伙伴、老師一起探究。在這里一定要提醒任課教師,不要在課堂上孩子還未獨立思考問題的關鍵時就大肆的講解文章深處含義,孩子的批注也許并不完美,甚至顯得幼稚,但是這樣更能深入孩子內心。
例如在《雞毛信》一文中,我們都看到了一個勇敢與鬼子對峙,身受挨打卻機智藏信并且成功傳遞情報信息的小英雄海娃。文章中的語言描寫與景物描寫甚多,閱讀時應該要思考為什么“一片蘆葦蕩”被反復提及?前文的槍聲與后文的伏擊是否構成了前后對應?結尾處的“一支槍”又有什么作用呢?問題簡單,卻要仔細閱讀文章。我相信每個同學都有寫出答案的能力,而不是靠老師來講解答案,這樣無法鍛煉思維能力,對語文課堂效率的提升毫無作用。
三、重中之重一課外閱讀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僅僅通過小學課堂的來鉆研閱讀并想以此來提升閱讀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大多數的提升源于課外閱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這是孟子評論墨家的“兼愛非攻”時說的,還有論語中孔子所回答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關于“撫養”與“教育”兩大重點,我們由文章推及到生活,并且以此教導孩子尊老愛幼,做事要推己及人的生活道理。小學五年級的課后閱讀中讀到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令人聯想到《后出師表》中諸葛亮一面聯吳討伐曹操勢力,向南征孟獲,積極準備第二次北伐時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的千鈞一發,是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決心。另外,流傳至今的童話故事、諺語故事、神話故事數不勝數,都可以推薦給孩子們進行課外閱讀。
閱讀要遵從嚴謹合理的步驟,當做閱讀理解的時候我們應該先閱讀問題,一定要抓住問題的關鍵詞,帶著問題來瀏覽全文。
(1)關注文章中任何可能標識主話題的題目、副標題和圖表;
(2)快速瀏覽第一段落、最后一段落從而概括綜合的、大體的文章主題;
(3)抓住關鍵詞以尋找貫穿文章的線索;
(4)尋找可以探討出上下文關聯的銜接詞從而完整文章結構;
基于以上認識,我積極致力于拓展學生讀書領域,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總結
“文似看山不喜平”,合理的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讀寫結合教學,我們要打破學生學習語文“了解、領悟、思考”三個層次上的障礙,引起其情感的共鳴,讓孩子沉浸在閱讀的喜悅中,享受著精神食糧,我們在閱讀中啟發同學們許多心靈雞湯,受益匪淺。在日積月累中,學生的語文素養自然會得到很大提高。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一師范生讀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吳忠豪,丁煒,杜弘.新世紀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熱點概述(上篇)[J].課程·教材·教法,2014.09:23 - 32.
[3]劉叔新.現代漢語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