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麗
摘要: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如何改善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教學策略,已成為廣大小學數學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確實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新的課程理念下,學生的數學學習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在困惑中不斷反思,在實踐中不斷思考,新一輪課程理念下我該如何進行教學創新,下面我就結合多年的實踐經驗談談我在教學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關鍵詞:新課程 小學數學 教學策略
1、新課程理念
新課程理念的含義主要包括三點。(1)每個學生都是獨立且有尊嚴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關注和尊重學生;(2)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知識,同時還要了解學生的情緒情感,給予及時引導;(3)學校并不單是豐富學生知識的場所,最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師在教授學科知識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道德素養,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同情心理。
2、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策略
2.1靈活增設課堂活動,引入小組探究教學,增加課堂趣味
性教師應明確,趣味性教學重點在引導學生體會學習樂趣、增加學生自主自愿學習投入度,以促使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數學魅力,因此,教師在推進趣味化教學的同時,應該實現趣味性與啟發性高效融合,使數學課堂發揮本身教學職能之時,更增加課堂趣味性、吸引力。然而,傳統數學教學中,課堂形式過于枯燥,教師往往扮演著學生學習發展“決策者”角色,忽略了學生發展主觀因素,將學生置于被動地位,難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積極投入課堂學習。對此,教師應積極轉變課堂模式,合理發揮學生主動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教師應明確,教學活動是促進新課程教學積極推進的有效輔助,合理有效課堂活動不僅能夠增加數學趣味性,而且能夠鍛煉學生綜合能力,因此,教師應靈活增設課堂活動,豐富教學過程。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基礎能力,合理引入小組探究教學,以增加課堂趣味性,推進趣味化教學。
2.2巧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教學過程
近年來,我國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信息技術逐漸成熟,成為現代社會生活不可缺少因素,也成為高質量教學的組成部分與評判標準,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有效融合能夠高效拓展課堂教學深度與廣度,為教學增加豐富樂趣。傳統教學中由于缺乏信息技術,教師依賴于板書進行輔助教學,對于小學數學而言,教師更需要通過推理展示、演練展示等向學生講解知識過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數學定理概念等,然而,這種板書形式容易造成視覺混亂,不利于學生系統化學習,難以維持學生專注精神。因此,教師應大膽改革線下教學模式,摒棄傳統教學中單一板書化教學,巧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運用視頻、音頻、PPT等豐富教學素材、優化教學過程。
2.3創設數學情境
小學生最大的特點在于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創設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情境,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主動進行探索。以《升與毫升》這節內容的學習為例,為了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容量單位的含義,教師可設置這樣的情境:爸爸和叔叔比賽提水,在相同時間內爸爸提了三桶水,而叔叔只提了兩桶水,那誰提得水多?這時學生自然能夠說出正確答案,之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入實際操作的環節,即為學生提供容量相同的水壺,之后再分別將水倒入大小不同的杯子中。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能夠對容量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時,這樣的教學方式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2.4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
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標準》所提倡的數學教學應是從簡單的傳授知識轉變為學生主動的從事數學活動,學生從單獨的接受者轉變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呢?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會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學習策略。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從而在自主探索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中,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例如在教學“體積單位”時,我是這樣引入“體積單位”的。課件出示兩個形狀不同,大小接近的長方體,讓學生比較出它們的大小。有的學生說一樣大,有的學生說不一樣大,爭論非常激烈。學生不能直接比較出它們的大小,怎么辦呢?我讓學生小組合作,互相交流,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同學們通過激烈的討論,并經歷了觀察、類比、歸納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得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把它們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就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了(課件演示),所以要比較物體的大小,需要一個統一的單位,從而引出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另一個內容一體積單位。學生在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2.5轉變數學講評模式,豐富學生學習體驗
講評是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影響著教學質量與實際效果,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傾向于采用教師主導這一單一化講評模式,學生難以高效參與進講評環節,不利于豐富提高學生數學學習體驗。鑒于此,教師應結合教學實際,合理轉變數學講評模式,靈活開展學生主導講評、多元化講評,為學生提供學習新鮮感,增加學生對數學學習期待。例如,在講解數學題目過程中,教師可以先不給學生正確答案,將學生分組,引導各組學生合作討論探究題目答案,教師請各組將其探究答案寫于黑板上,并著重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各組不統一答案,之后,教師給出正確答案,并引導各小組根據其探究情況、結合正確答案深入題目之中研究,教師可以任意選定題目并請小組學生上臺講解,臺下學生仔細聽,并在發言學生回答完之后進行評價補充,最后,教師根據學生表現進行補充細化教學。這樣,通過多元化講評教學,教師高效改革傳統單一枯燥講評模式,給予學生豐富自主探究樂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數學思維能力提升。
結語
總之,《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已為我們指出了開展生活化教學可以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小學數學教學須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引,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著力點,創新教學方法,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教學有效性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熊覓.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2]金秀梅,淺談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施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4(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