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5-12-24/ 第01版面/要聞 /作者:●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本報記者 崔杰通
距離臺灣“總統”選舉只剩下3周之際,民進黨的蔡英文與親民黨的宋楚瑜兩名候選人終于拿出了各自的兩岸政策。此次臺灣選舉中,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的兩岸政策被認為與馬英九當局區別不大,蔡宋兩人則被視為未來兩岸關系的變量。蔡英文提出的是兩岸交往“三原則”,即“溝通、不挑釁、無意外”,宋楚瑜則主張支持“九二共識”,以“習馬會”精神推動兩岸合作交流。根據島內當前民調,蔡英文最有可能贏得選舉,但她遞交的兩岸政策答卷飽受批評,最核心的就是她仍拖延、回避“九二共識”,“九二共識”被普遍視為兩岸關系的基礎。朱立倫23日回應蔡英文的“三原則”時表示,“你不承認‘九二共識’就是一個很大的挑釁”。2012年,蔡英文在與馬英九的競爭中落敗,她自己總結稱輸在了兩岸政策的“最后一里路”,這一次,她能真正吸取教訓嗎?
“面試”
“兩岸沒有對撞的本錢。”被稱為“參加總統選舉次數最多”的親民黨候選人宋楚瑜23日提出他的兩岸政策。宋楚瑜參加的是臺灣七大工商團體主辦的“臺灣經濟發展論壇”,島內稱之為工商界對“3名總統候選人”的面試,讓他們闡述對臺灣經濟的愿景和布局。香港《東方日報》稱,島內選戰已經進入“短兵相接”階段。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宋楚瑜表示,他向來就支持九二共識,如當選他會以馬習會精神在兩岸分治的前提下務實推動兩岸未來合作交流”。宋楚瑜還稱,兩岸關系最重要的是信任,要善加利用“政治杠桿”,把對岸“一帶一路”等政策化為臺灣的商機。宋楚瑜的政策被認為講究務實。
在宋楚瑜之前接受“面試”的是蔡英文。《聯合報》23日在頭版刊登題為“蔡英文兩岸原則:溝通、不挑釁、不會有意外”的報道。報道說,蔡英文22日稱,臺灣現在需要的是穩定的兩岸關系,她將以維持現狀作為最重要的主軸。她稱,兩岸關系中,雖然北京態度很重要,但不要忘記臺灣是民主社會,臺灣民意跟北京的壓力之間要取得平衡。她說,一旦有執政機會,跟國際也好、跟對岸也好,期待有好的溝通,她提出“溝通,不挑釁、不會有意外”三原則,來持續維持兩岸關系的穩定。
香港“中評社”評論說,表面上看,蔡英文已對其兩岸政策做了比過去更為具體的說明,似乎展現了更多理性、務實和善意,但她始終沒真正響應大陸的關切,即如何對待“九二共識”,如何對待一個中國的問題;同時,蔡英文所謂的要維持的“現狀”,與外界所認知的、大陸想要的很不一樣,沒了兩岸交流、交往的“現狀”。評論認為,“九二共識”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沒有這個基礎,蔡英文所謂的“溝通、不挑釁、無意外”都只會是空話。
臺灣東森新聞23日刊文稱,蔡英文目前被認為是最有機會贏得2016“總統大選”的候選人,但是,直到距離投票日只剩20多天的現在,面對外界擔憂與質疑,如果她順利入主“總統府”,該如何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話題時,還是有意無意地閃避了“是否接受九二共識”這道最敏感、也最關鍵問題的答案。報道說,大陸領導人先前已釋放出“九二共識基礎消失,兩岸關系將地動山搖”的警告信息。這表明“九二共識”被視為兩岸繼續交流的唯一前提,這也是民進黨在處理與響應兩岸關系問題時的最大罩門。蔡英文被媒體與工商界逼了不知道多少次,最大的讓步只是呼應馬英九的“維持現狀”說法。此次說出三原則,同時宣示堅定不移維持兩岸和平現狀的立場,可以感受到她急于擺脫困境。
“你不承認‘九二共識’就是一個很大的挑釁”,朱立倫23日回應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時表示,蔡英文的最大特點都是“不”。他說,國民黨能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和平發展,兩岸要合作雙贏,從這個世代和平發展走向下個世代合作雙贏。他警告說,在挑釁狀況下,兩岸可能出現倒退。《聯合晚報》23日說,蔡英文表面上涂了一層兩岸和平的偽裝,底下卻安放了“反中民意”的不定時炸彈。文章說,她所說的“基礎”是指一些談判的“成果”,里頭沒有任何共識,因此基礎是“空的”。蔡英文想要繞來繞去地“溝通”,卻不愿談“九二共識”,結局可想而知。
“蔡英文在回避‘九二共識’的情況下提‘兩岸三原則’,沒什么意義。”臺灣淡江大學學者陳一新23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蔡英文主張在沒有前提條件下維持兩岸現狀,但現實是兩岸關系是一種特殊關系,兩岸穩定不可能什么條件都沒有。他認為,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沒有過關”,不光是在島內,蔡英文今年6月訪美,朱立倫11月訪美,美國一名國安會官員就兩人訪問成果評論說,與朱立倫進行了“有成果的交談對話”,與蔡英文則進行了“建設性對話”。他認為,兩個評語差了一大截,美國對蔡英文是不放心的。
兩岸政策討論最冷的一次選舉?
“此次總統大選兩岸政策討論熱度堪稱歷來最冷。”臺灣《聯合報》22日稱,兩岸學者對臺灣此次選舉得出這樣的結論。同一天的《中國時報》刊登社論分析“兩岸牌”為什么在這次選舉中失靈?社論認為,首先,“在政治、經濟、社會、環保與食安等內部議題上,這幾年民怨沸騰,政黨輪替大環境已經形成。國民黨固然在兩岸關系上經營有術,無奈正因為兩岸關系風平浪靜,這個議題反而靠邊站了”。其次,民進黨調整了策略,在民間,特別是年輕人中成功煽動起了“反中”情緒,兩岸因素逐漸負面化。含混的維持現狀倒是左右逢源,得到選舉市場的青睞。最后則是國民黨“不爭氣”“自毀長城”。
“吵房、吵地、沒吵政策的大選。”英國廣播公司上周曾在“臺灣來鴻”欄目以此為題刊文描述臺灣此次選舉。文章說,打開臺灣媒體的報紙或者瀏覽新聞網站,有關“總統大選”的新聞,圍繞的都是藍營指責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買賣炒作土地和蔡英文與綠營方面的反擊。雙方在房產和土地問題上來往交鋒,看起來似乎還蠻刺激、蠻過癮的,電視臺的政論節目天天播、報紙和網站天天報,真是熱鬧。但他們都沒有搬出政見給選民檢查,難怪也會有人質疑是不是藍綠都很樂于讓選民糾纏在炒房地產、炒地皮這些問題上,因為自己的政見不是端不出來就是上不了臺面。
臺灣世新大學民調研究中心主任梁世武22日接受香港中評社采訪時認為,臺灣民眾現在有一種心理,就是明知兩岸問題很重要但處理權不在臺灣,所以干脆做選擇性遺忘。但他認為,兩岸議題會隨時間愈來愈凸顯。臺灣“國立空中大學”學者朱言貴23日投書《旺報》,呼吁“兩岸政策需要實質辯論”。他說,兩岸關系走到今天,完全沒有回頭路,縱使蔡英文在辯論中繼續對維持現狀諱莫如深,不肯對其內涵有所著墨,然而一旦當選,還是必須表明維持現狀的具體做法。
臺灣《旺報》16日報道說,大陸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在當天的記者會上表示,包括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局面不能換,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不能換,兩岸追求互利雙贏的共同目標不能換,兩岸同胞攜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不能換。報道稱,民進黨前“中國事務部”主任顏建發認為,這是為明年政黨輪替后的兩岸關系先劃下紅線。
“如果蔡英文勝選,兩岸關系很可能將遭受沖擊。”陳一新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沖擊可能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國民黨與民進黨都拉攏美日,但兩者出發點不同,前者是“保臺”,后者是“制中”“反中”。另外,在南海問題上,國民黨的態度是尊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精神,民進黨則是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并采取行動,“尊重”與“遵守”一字之別,但有很大的不同。
臺灣繁榮,繞不過大陸
22日,國民黨公布最新民調,蔡英文以40.4%支持度暫時領先,朱立倫的支持度為30.9%,親民黨候選人宋楚瑜支持度為8.7%。國民黨認為,朱立倫近日來頻頻釋出各項具體政策,并多管齊下針對不同族群、社團、網絡、青年誠懇對話,因此目前民調支持度突破3成,認為蔡英文民調支持度明顯下降,原因則是在土地炒作案上未能清楚說明,讓雙方差距進入個位數。臺灣“副總統”吳敦義23日談及國民黨選情時表示,國民黨執政政績,論財經、治安、政風、兩岸、“外交”,都比民進黨過去8年執政時好很多,只是營銷、溝通、傳達方式力道不夠;只要團結,競選就會更入佳境。
陳一新認為,目前蔡英文氣勢很盛,但其實她也面臨很多問題,像她卷入的炒土地賺錢問題,“已經涉及法律問題”。他認為,本月末的辯論會很關鍵,就看朱立倫如何出牌了,如果國民黨策略得當,將縮小雙方差距。
“不論是當年首度的臺灣省長選舉、臺北市長歷年選舉,還是從1996年開始的‘總統’民選,凡明確或隱誨主張‘臺獨’的參選人均一再落選。”臺灣一名資深媒體人士23日對《環球時報》說,陳水扁2000年參選時,不但先在民進黨內部制定了“臺灣決議文”,以此“凍結臺獨黨綱”并“認同中華民國”,還在選舉中大喊“新中間路線”,絕口不提“臺獨”主張,這樣才獲勝選。他說,蔡英文2012年首度“參選總統”時,自以為馬英九第一任做得并不成功,因此大剌剌地鼓吹所謂“臺灣意識”這種隱誨的“臺獨”理念主張,但她沒想到臺灣民眾對“臺獨”早就有“畏如毒蛇猛獸”的觀念,因此馬英九第一任期民意支持度及滿意度雖然掉到只剩三四成,仍以高票連任。
臺灣《旺報》日前刊登社論對未來“晦暗不明”感到憂心。社論提醒各候選人說,臺灣的前途命運不應建立在20年前的基礎之上,彼時臺灣經濟騰飛,可以跟大陸一較高低,人均財力更是遠超大陸,如今情勢早已逆轉。不僅如此,兩岸關系歷經8年全面發展,也早已超越過去單純血緣和情感的連結,而是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上不斷推進全面融合。社論認為,塑造“反中”氛圍、躲避大陸,重啟南向政策等做法都不會成功。當年大陸很少海外投資,如今大陸無論國企、民企都紛紛走出國門,分赴世界各地尋找商機。陸商背后還有大陸政府的強力支持,特別是“一帶一路”下的全面合作體系。如果臺灣與大陸為敵,臺商被排除在這個體系之外,不難想象臺商南進的結局如何,即便轉向東南亞和印度,還是擺脫不了大陸因素。▲
環球時報2015-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