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5-12-24/ 第14版面/國際論壇 /作者:王新奎
就在幾天前,中韓中澳自貿協定正式生效,國人對“自貿熱”的關注迎來新高峰。放眼全球,“自貿談判熱”其實已經成為國際潮流。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談判、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由東盟十國加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談判以及今年10月獲得突破性進展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人們驚嘆自貿區談判重演了當年WTO談判熱。
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通過快速融入經濟全球化,深度參與全球價值鏈,已經崛起為經濟全球化中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隨著這些新興經濟體在全球貿易和投資中地位的上升,不但改變了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全球供應鏈的組建模式、改變了價值鏈的全球版圖,而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融入全球價值鏈,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以貨物貿易自由化為主要目標,以削減和簡化邊境措施為主要談判對象的WTO多邊貿易規則體系顯然已經難以適應當前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現狀和今后發展的趨勢。因此,各類雙邊、多邊和區域性自由貿易區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就變得難以避免,它們是全球范圍內經濟基礎演變推動上層建筑變革的典型表現。
最近一輪以自由貿易區為載體的全球貿易和投資規則的重構浪潮,一方面反映了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和投資規則重構要求,這主要表現在由發達國家主導的所謂“超級”自由貿易區談判議題中,如TPP和TTIP。從已經達成的談判成果來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目前全球價值鏈條件下,發達經濟體對貿易和投資一體化、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融合、邊境措施向境內措施延伸的規則要求。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在快速融入經濟全球化、深度參與全球價值鏈、價值鏈全球版圖的變化后,發展中國家對全球貿易和投資規則重構的自身利益訴求。這主要表現在以中國為主導的中韓自貿區,東盟與中國自貿區,以及RCEP談判中。
不久前公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的若干意見》是首次從戰略的高度確定了我國對外開展自貿區談判的總體要求、建設布局、建設標準、保障體系和支持機制、以及組織實施方式。
我國自由貿易區戰略能否成功實施,最終取決于以下三個因素:首先從微觀層面上來看,是能否培育出一大批有能力在全球范圍內布局供應鏈的本土跨國公司;其次從中觀層面來看,是能否出現相當數量的在全球產業鏈中具有引領性競爭力地位的行業;最后從宏觀層面來看,能否通過持續地以開放促進改革,提高我國在全球貿易和投資規則重構的過程中的話語權和主導力,形成一個能推動我國企業不斷向全球價值鏈高端位移的國際、國內貿易和投資體制、機制環境。▲(作者是上海WTO事務咨詢中心總裁、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
環球時報2015-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