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5-12-24/ 第15版面/國際論壇 /作者:劉仰
《環球時報》12月22日刊登了一篇名為《“義和團心態”浮現于世值得警惕》的文章。作者周少來認為中國底層民眾有“義和團心態”,并將其歸納為四個“隱性基因”:一是單向歸因,二是極化思維,三是盲目盲從,四是暴戾暴力。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這篇文章以“中國人不行”為立論基礎,對事實分析不夠全面深入。
有一點宗教常識就會知道,“單向歸因”“極化思維”在西方社會的一神教體系中更為突出。中國有著多神教、泛神教文化的肥沃土壤,民眾心理層面其實不容易單一化或走極端。再如“盲目盲從”“暴戾暴力”,描述中國人性格有一個知名度很高的定性,叫做“一盤散沙”,這與“盲目盲從”是相互矛盾的。再比如說“暴戾暴力”,在描述中國人性格時,人們常常會說中國人逆來順受、委曲求全,以至于有人會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似乎與“暴戾暴力”也是矛盾的。
事實上,“隱性基因”在古往今來的人類歷史中,并非中國人獨有,所有民族都有這種傾向,就其程度來說,也絕非中國人最強。義和團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件大事,的確有各種教訓值得總結。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關鍵在于領導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而義和團的失敗在于,它只反對“帝國主義”這一座大山,對于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則沒有那么堅決地反對。
由此我們才會理解,義和團運動的當時及以后,最痛恨“義和團心態”的就是帝國主義。他們將義和團貼上“排外”的簡單標簽,一筆抹殺了帝國主義對于中國的野蠻剝削和殘酷壓榨。作為中國人,我們沒必要學著帝國主義的口吻,對義和團和一些底層民眾樸素的愛國行為接連發出“排外”的討伐。況且,有些“外”的確該“排”,新舊帝國主義都不是天使,把它們“排”出去理所應當。
義和團運動是一個社會底層運動,雖然短暫地得到了清政府的扶持,但在痛批清朝時,人們從來都不會忘記慈禧太后說過的“寧與洋人、不與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可見,中國底層民眾從自身利益出發要求抗御外侮,與社會上層為了自身利益而諂媚洋人從來都是同時存在的。今天,當一些人以精英的身份痛批“當今中國底層”的“義和團心態”時,我們不得不懷疑:他們是否懷著與慈禧太后同樣的心態?
的確,“洋大人”依然是當今世界的重要力量,暫時無法被替代。因此,當“洋大人”逐漸力衰,面對一切挑戰時,用莫須有的“義和團心態”加以丑化,幾乎已經是最后的招數。最近,美國總統候選人之一特朗普呼吁全面禁止穆斯林入境,這難道不是一種“洋排外”?在痛罵中國人的“義和團心態”時,不應對洋人日益高漲的“洋義和團心態”視而不見。▲(作者是北京知名學者)
環球時報2015-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