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沃林++袁嘉蔚++鄭榮寶



摘 要:本文根據城鎮綜合發展水平的本質及構建指標的一般原則,建立以反映經濟實力、教育及文化建設水平為目標的第一因子、以反映城鎮人口、科技建設狀況為目標的第二因子及以反映生態環境狀況為目標的第三因子,利用因子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對廣東省21個城鎮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城鎮化發展綜合機制與行政區域分區的關聯性不強;珠三角城鎮的第一因子分值普遍比其他區域城鎮的第一因子分值高;實證區域的21個城鎮的城鎮化發展綜合機制普遍以某一個因子為重點發展對象。
關鍵詞:因子分析;廣東省;城鎮;綜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15)05-0034-05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主要的特征是以“土地城鎮化”為主[1],而預計至2020年,我國的實際城鎮化率將超過60%,過去以經濟產值為第一目標的城鎮化發展綜合機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因此,構建合理、科學的城鎮化發展綜合機制是衡量各城鎮發展現狀的重要指標,也是全面推動我國城鎮化進程的關鍵依據。城鎮化發展綜合機制是一個作用與反作用的因素集,包括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人口、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因素,不同的學者對其界定及認識均有所差異[2-5]。已有的觀點認為人口城市化率是城市化水平的數理反映[6-7],并以此為基礎,重點研究城鎮化與經濟產值[8]、農業現代化[9-10]、土地利用[11]等因素間的相互關系,或者以城鎮化為背景,研究諸如“三農”[12]、生態環境[13]、農村低效用地[14]、土地制度[15]及保障性住房問題[16]等社會熱點問題。但是,針對某一因素在城鎮化發展綜合機制的權重并進行研究往往不能全面反映城鎮化的實質內容,也容易造成政府部門在制定城鎮化戰略時有所偏頗,導致城鎮的整體發展失衡,不利于社會的協調發展。因此,本文嘗試從以下方面進行拓展:一是以物質文明層面(人口、經濟、環境生態)及精神文明層面(文化建設、教育成效、科學技術)兩大主要方面進行構建評價機制;二是在評價機制的基礎上,以經濟快速發展地區的廣東省各城鎮為研究區域,采用因子分析法模擬各城鎮主要因子的得分情況,并進行深入分析;三是根據上述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以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地區城鎮化建設的進程。
二、研究區概況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區概況
作為經濟快速發展的省份,廣東省位于南嶺之南,南海之濱,下轄21個地級市,劃分為珠三角、粵東、粵西和粵北四個區域。珠三角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肇慶、惠州、江門、中山、珠海;粵東包括:汕頭、潮州、揭陽、汕尾、梅州、河源;粵西包括:湛江、茂名、陽江、云浮;粵北包括:韶關、清遠。其中廣州和深圳為副省級城市,深圳、珠海和汕頭為經濟特區,廣州和湛江為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
分析現有文獻和閱讀相關文獻中關于城鎮化發展綜合機制的資料,掌握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成果及有益成分,為研究做好理論準備。
2.因子分析法
對于效度檢驗問題則通過對指標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并通過巴特利球度檢驗和KMO條件判斷;計算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提取公共因子,分析題項與潛在變量之間關聯性強弱。一般來說,提取主成分的累積貢獻率達到80%以上比較滿意;計算因子載荷矩陣和方差最大化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計算各公共因子的得分;計算綜合得分值。
因子分析模型描述見下式:
…
其中,Xi是指標,Fj是公共因子,彼此兩兩正交,ei是特殊因子,只對相應的Xi起作用,aij為因子載荷,是第i變量與第j因子的相關系數,反映了第i變量在第j因子上的重要性。矩陣(aij)是因子負荷矩陣。
三、城鎮綜合發展驅動機制的構建與測算
(一)數據來源
以廣東省21個城鎮的指標數據作為觀察樣本進行分析,所用數據主要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廣東統計年鑒》及各?。ㄊ?、區)統計年鑒等。
(二)體系指標的選取及說明
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17-18],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本質突出性原則、普遍性原則、現實性原則、簡明性原則、可比性原則等原則,以突出城鎮化的實質為出發點,即一個地區的城鎮化是否健康、可持續地發展,關鍵在于城鎮內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否發展充分,擬通過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兩大層面歸納以下六大方面(見表1)。
四、結果與分析
為深入了解城鎮化發展綜合機制的指標層情況,運用SPSS20.0統計軟件中的factor模塊進行分析。其中,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多數大于0.3,并且KMO值為0.683大于0.5,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中的Sig=0.000,可以考慮進行因素分析,也具有較高的相關性,適合采用因子分析法。隨后,利用SPSS20.0分析,以信息量的80%為提取公共因子個數的標準,并通過因子載荷矩陣采用正交旋轉(Varimax)方法進行方差最大化旋轉。表2列出6個變量的特征值,前三個變量的方差累積貢獻率已經到達82.608%,均對每個分析變量的解釋達到70%以上,即已經滿足研究對信息量的要求,足以作為原始數據的代表(見表1)。
從表2和表3結果看出,第一主因子F1在經濟實力、教育建設和文化建設的載荷最大;第二主因子F2在城鎮人口和科技建設的載荷最大;第三主因子F3在生態環境的載荷最大。由此可見,第一主因子F1主要反映城鎮的經濟、文化及教育實力的問題,屬于城鎮綜合發展的現有實力和未來發展潛力的領域;第二因子F2主要體現的問題是城鎮人口和科技建設,屬于城鎮綜合發展的基礎支柱;第三因子F3主要涵蓋的問題是城市的生態環境,屬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價值體現。這3個因子分別解釋了城鎮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層面,并且它們的組合又能充分反映城市發展的整體狀態,所以選用這3個公共因子是科學合理的。
從表4可以得出,深圳在21個城鎮中的第一因子F1得分中排名最高,為2.31分。可見,深圳在21個城鎮的經濟實力、文化及教育建設的投入度和產出值都相對較高。廣州在21個城鎮中的第二因子F2得分中排名最高,為1.8分。第二因子F2主要反映城鎮人口和科技建設。這和事實也符合,廣州城鎮人口占比例較大,城鎮化水平相對較高。另外,廣州在科技研究的人員和經費的投入上也比其他城鎮大。茂名在21個城鎮中的第三因子F3得分中排名最高,為3.13分。這可能源于茂名本身的生態環境較優,在城鎮化進程中,重視對生態環境的合理保護或以生態環境為勁力推動城鎮化的建設。
(一)為了探索城鎮化發展綜合機制與行政區域的關系,將廣東省各城鎮按照行政區域分區的3個因子上的得分如表5-8所示(結果已經作絕對值處理)。其中,珠三角城鎮(深圳、東莞、中山)、粵東城鎮(揭陽、汕尾)、粵西城鎮(湛江、陽江)在第一主因子F1(經濟實力、教育建設和文化建設)得分較高,即相對于第二因子F2(城鎮人口和科技建設)和第三因子F3(生態環境),這7個城鎮在經濟、教育及文化建設上較為重視,政府在這兩方面投入的力度相對較大。珠三角城鎮(廣州、佛山、肇慶、惠州、珠海)、粵東城鎮(梅州、河源)、粵北城鎮(清遠)在第二主因子F2得分較高,即這八大城鎮在城鎮人口(城鎮化建設)、科技建設上較為重視。珠三角城鎮(江門)、粵東城鎮(汕頭、潮州、汕尾)、粵西城鎮(湛江、茂名、云浮)在第三主因子F3得分較高,即這七大城鎮在生態環境的建設上取得不錯的成績,這可能源于這些區域本身優質的生態環境??梢?,城鎮綜合發展水平機制和行政區域分區并沒有明顯的關聯趨勢。
(二)通過比較表5-8,可以得出:珠三角城鎮的第一因子F1(經濟實力、教育建設及文化建設)得分明顯比粵東、粵西及粵北城鎮的第一因子F1得分高。這可能源于地域的差異在第一因子F1上的反映。珠三角城鎮天然的區位優勢(臨近港澳臺、瀕臨珠江出??诘龋┖拖嚓P歷史原因(自古的對外貿易口岸、改革開放的政策傾斜、商業氛圍及意識濃厚等),是珠三角城鎮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不錯成績的重要原因,這是其他地區的城鎮無法媲美的優勢。經濟建設需要教育的支持,經濟發展區域的教育投入往往比經濟落后區域大,可以看出:廣東省的高等院校群基本上集中于珠三角城鎮,如廣州大學城、廣州第二大學城、佛山大學城、東莞高等院校集群等。文化建設也是經濟建設作用的結果,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文化屬于一種精神的需求,是建立在滿足生理和安全需求的基礎上。換言之,城鎮的經濟實力上去了,城鎮人們普遍有多余的錢和閑情去追求自己的文化需求。從而促進城鎮的文化建設,諸如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圖書館的建設。
(三)通過比較下表,可以看出:珠海和惠州的三個因子(F1、F2及F3)得分相對接近,并沒有出現某一因子得分特別突出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表明珠海和惠州的城鎮化發展相對協調。相比之下,茂名三個因子得分差異較大,其中,第三因子F3得分遠遠高于第一因子F1和第二因子F2的分值。其他城鎮都是以某一個因子占優勢地位。各大城鎮在城鎮化建設初期,都不可避免地著重于某一個因子的發展,也會受限于各種客觀條件導致發展偏離初期的目標。如韶關的第一因子F1得分為0分,茂名的第三因子得分是其他兩大因子的三倍,揭陽的第一因子F1得分是其他兩大因子的兩倍等。必須肯定的是,城鎮的三大因子有所側重地發展,在城鎮化的初期和中期確實能有效地推動各大城鎮的城鎮化建設,并成為其城鎮化突出成就的體現。但是,從整個城鎮化過程看,三個因子協調發展才是各大城鎮綜合發展的根本之策。因為在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后期,某一因子單獨推動城鎮發展不如三大因子協調推動城鎮發展的勁力強大。同時,如果在城鎮化建設后期,某一因子遠遠拋離其他因子,也會造成相應的社會問題。這是值得城鎮決策者思考的關鍵問題之一。
五、建議
通過構建經濟快速發展地區的城鎮化發展綜合機制,并以廣東省21個城鎮為實證研究,可知:三大因子協調地推動城鎮化建設的情況并不普遍,各大城鎮都根據自身的情況,以某一個因子作為城鎮化建設的發展勁力。誠然,在城鎮化建設的初期,以某一因子(往往第一因子和第二因子為首選的因子)作為發展勁力確實能夠有效地推動城鎮的發展,反映在統計數理上便是三大因子在因子分析結果上的得分差異。但是,城鎮化建設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僅依靠某一因子的作用并不能持續地推動城鎮的發展。因此,在某一因子(Fx)分值均超過其他因子(Fx+1和Fx+2)分值的數倍時,決策者應該結合自身城鎮的實際情況冷靜思考未來城鎮的戰略方向。情況一,城鎮屬于城鎮化建設的初期階段,Fx分值遠超過Fx+1和Fx+2分值數倍,仍屬于正常情況,也充分表明Fx在發揮推動城鎮化建設的勁力作用,決策者可以繼續在Fx因子上加大投入或調整城鎮戰略,將投入的重點偏向于Fx+1和Fx+2因子。情況二,城鎮屬于城鎮化建設的中期階段,Fx分值和Fx+1和Fx+2分值還是成倍數關系。這很可能表明城鎮的Fx+1和Fx+2兩大因子并沒有發揮其在城鎮化建設中應有的作用,也很有可能會對未來城鎮化建設造成不平衡。決策者可以此作為有效的提示信號,從而合理地制定日后的城鎮戰略。
參考文獻:
[1]新華社.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EB/OL].http://
www.gov.cn/zhengce/2014-03/16/content_2640075.htm,
2014-03-16.
[2]Michael Biddulph,Bridget Franklin,Malcolm Tait.
From concept to completion: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urban Village[J].Town Planning Review,2003(2).
[3]胡際權.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研究[D].重慶:西南農業大
學,2005.
[4]牛文元.中國新型城市化戰略的設計要點[J].中國科學院
院刊,2009(2).
[5]趙永平,徐盈之.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測度與驅動機制
研究——基于我國省際2000-2011年的經驗分析[J].中國
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1):116-124.
[6]曹桂英,任強.未來全國和不同區域人口城鎮化水平預測[J].
人口與經濟,2005(4):51-56,67.
[7]果臻,吳正,李樹茁等.中國城鎮化發展對生育水平的影響
研究[J].人口與經濟,2013(4):53-62.
[8]陳甬軍,陳愛貞.城鎮化與產業區域轉移[J].當代經濟研
究,2004(12):52-57.
[9]楊愛君.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互動發展研究[J].
學術論壇,2012(6):110-114.
[10]陳志峰,劉榮章,鄭百龍,等.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
化“三化同步”發展的內在機制和相互關系研究[J].農
業現代化研究,2012,33(2):155-160.
[11]李杰,張光宏.農村土地制度與城鎮化進程:制度變遷下的
歷史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3(2):104-111.
[12]王克文.基于城鎮化視角的“三農”問題再思考[J].生產
力研究,2015(4):50-53,112.
[13]趙寧.中部地區生態型城鎮化發展戰略研究——基于城鎮
化與生態環境的實證分析[J].理論月刊,2014(11):117-120.
[14]鄭沃林,黎彥君.廣州市農村低效用地二次開發策略研
究[J].城市,2014(2):55-60.
[15]趙崔莉,劉新衛.基于城鎮化視角的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
革[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1):121-126.
[16]鄭沃林.基于“共有產權”理念的“夾心層”群體保障性
住房機制探討[J].城市,2014(6):58-60.
[17]徐建中,畢琳.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化發展水平評價[J].
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2006,27(2):313-318.
[18]謝福泉,胡銹騰,趙銀銀,等.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與房
地產業協調發展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5(3):67-72.
(責任編輯:肖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