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贊
(重慶旅游職業學院,中國 重慶 409000)
在高等職業院校汽修類汽車機械基礎教學中,多數教師在教授鉸鏈四桿機構章節時,常常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法,導致了學生興趣和積極性很難調動起來。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學生感覺內容空洞、含糊不清,聯想不到生活當中的實例。二是學生多數是來自傳統教學環境下的普通高中,他們的空間思維能力普遍較差,故多數同學在專業課的學習上比較費力,思維品質和感性認識能力較差,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雖然教材中的“鉸鏈四桿機構”基本類型的判別方法已經做了詳細講解,且推到出的結果和過程也非常的淺顯易懂,但學生在學習時還是較為吃力,很難跟聯想到生活當中的實際例子,難以理解各構件之間的相互運動關系。故筆者對此部分內容教法級學法做了重新設計[1]。
掌握“鉸鏈四桿機構”基本類型的判別方法。
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觀察能力,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協作學習興趣。
通過教學實例的的制作,使學生對鉸鏈四桿機構產生感性的認知,熟悉了各構件之間的相互運動關系。教師通過教學實例分析,汽車零件的引入,及理論知識的講解,讓學生對此部分知識有了系統全面的掌握[5]。
通過習理論—現制作—再抽查—后總結—引實例六個步驟,讓學生掌握對鉸鏈四桿機構類型判別方法的理解與運用,完成此部分知識的教學內容[4]。
在鉸鏈四桿機構的類型判別理論知識的教學過程中,通常老師是將此部分所有的理論知識全部一股腦拋給學生,顯然這樣的做法是極其不合理的,而筆者認為在此部分理論知識的教授時,只需要交待以下兩點:

圖1
(1)如圖1 中AB 所示,在機架確定的情況下,一端固定能做360°整周旋轉的桿件即為“曲柄”。
(2)如圖1 中CD 所示,一端固定不能做360°整周旋轉的桿件即為“搖桿”[2]。
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制作出規定的四桿機構。
(1)將長分別為45mm、100mm、70mm、120mm 的兩端有孔的木條,參照圖1 尾相連。讓學生分別以各桿為機架,觀察所能得到的四桿機構類型,并做好記錄。
(2)將長分別為40mm、40mm、70mm、70mm 的兩端有孔的木條,參照圖2 和圖3 尾相連。讓學生分別以各桿為機架,觀察所能得到的四桿機構類型,并做好記錄。

圖2

圖3
待制作完成,隨機抽幾位同學公布自己的小組參照圖1 和圖2 所得到的四桿機構類型,聽取各四桿機構形成方法。
通過前三步的教學,教師可由此教會鉸鏈四桿機構的類型判別,其關鍵要素由圖1 和圖2 具體說明:
圖1:
①AD 桿為機架時,會出現“曲柄AB”和“搖桿CD”,曲柄+搖桿=曲柄搖桿機構。
②AB 桿為機架時,會出現“曲柄BC”和“曲柄AD”,曲柄+曲柄=雙曲柄機構。
③BC 桿為機架時,會出現“曲柄AB”和“搖桿CD”,曲柄+搖桿=曲柄搖桿機構。
④DC 桿為機架時,會出現“搖桿BC”和“搖桿AD”,搖桿+搖桿=雙搖桿機構。
圖2:此四桿機構為平行四邊形,所以無論以哪桿為機架,都將得到“雙曲柄機構”。
圖3:此四桿機構較為特殊,無論以哪桿為機架都將得到“反向雙曲柄機構”
在探索實例的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理解這些日常生活中實例的工作原理,這樣就能將理論與生活很好的結合起來[3]。

圖4
本課堂的一個亮點是在教學圖形的制作這一環節,這樣可以給學生一個非常直觀的效果,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中采用圍繞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的學習興趣落到實處,學以致用是最終的目的,這也為今后面對實際工作培養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李孔戎.鉸鏈四桿機構的性質及判別方法課程教學設計[J].教學探索,2014,11.
[2]寧煜.鉸鏈四桿機構類型判定的教學實踐[J].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5,6.
[3]夏咸紅.淺談提高鉸鏈四桿機構的組成與分類的教學方法[J].新課程,2012,12.
[4]張美.淺析鉸鏈四桿機構的課堂教學思路[J].職業,2009,12.
[5]顏芳娟.鉸鏈四桿機構基本性質優化教學之我見[J].職業,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