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軍紅
(航宇救生裝備有限公司,湖北 襄陽 441003)
2006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發布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對中央企業如何開展全面風險管理工作提出了總體原則,為企業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和市場經濟條件拿下的內外風險,提供了指南。盡管我國企業在全面風險方面已經邁出了一大步,已經從最初的意識教育階段上升到具體策劃實施的實質性階段。但是,在企業實際管理過程中,依然存在風險意識不強,經驗缺乏,風險管理手段相對匱乏等狀況。
企業為完成收入考核指標或為了能夠成功的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通常會采用一下方式作為企業收入構成的主要元素,即收入“多元化”構成因素。
是指企業在日?;顒舆^程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這里所說的“貿易”收入并不是大家所理解的企業正常外貿行為形成的收入,而是企業通過與自身經濟業務毫不相干的經濟實體協商后,將他們開展的經濟業務在企業毫無價值的空轉一下,完成所謂的采購和銷售流程。這些業務主要涉及鋼鐵、煤炭等大宗貨物。
指關聯方之間轉移資源、勞務或義務的行為形成的收入。
通過虛擬的交易方式形成的收入。
收入的暫時完成雖然會給企業帶來短期的利益,但不同收入形成過程中都會給企業帶來不容忽視的潛在風險,潛在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對于企業開展的真實的經濟業務形成的收入主要的風險主要是銷售業務發生后資金回籠的風險。產品銷售收入的資金回款作為制造企業重要的流動資金來源,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企業的血脈,是企業實現自負盈虧、參與市場競爭的必備條件。若企業大部分資金的回款出現了嚴重滯后或出現了壞賬,那給企業帶來的危害是致命的。它除了直接影響企業正常的經營生產外,還制約著企業持續良性的發展,風險不容忽視。企業在確認產品銷售業務后,在沒有收到貨款之前,都在“應收賬款”科目下體現。上述風險其實也可以認為是應收賬款存在的風險。
對于所謂的“貿易”收入行為,除了給企業自身增加了資金成本和稅費支出外,存在的最大風險主要體現在資金風險上。眾所周知,這種“貿易”業務實際上是完全沒有實物流轉的,雙方之間簽訂的購銷合同也只是讓這種“貿易”行為看似合理化而已,并無實質上的價值意義。能夠讓這項業務運轉下去的前提就是企業必須提供一定的資金量來進行頻繁的出入,整個過程就是企業將資金先預付給所謂的供應商,然后再從所謂的銷售商那里收回等同的資金量。這種資金上的來往一般涉及的金額都較大,而業務的往來多半基于雙方誠信的基礎上實施的,簽訂的合同本身并無實質上的約束力。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對所謂的供應商和銷售商缺乏必要的信用評價,企業內部監控力度不到位,以及相應的應對措施未及時跟上,勢必會造成企業資金遭受損失的風險。
大多數關聯交易是在真實公允的基礎上進行的。但是在某些情況下,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存在關聯方之間非公允交易達到粉飾財務報表和經營成果,在這些粉飾的財務報表和經營成果中,不乏對收入數據的粉飾,粉飾的危害性不容忽視,同時也會給企業帶來潛在風險,體現在因企業提供不真實的數據導致投資者進行了錯誤判斷造成損失,進而向企業提起賠償或訴訟風險;同時也會使企業受到稅收方面的風險。
為了使虛假銷售業務看起來與真實的經濟業務無太大區別,企業從原材料采購源頭開始、到成本費用核算過程、最后到產成品出入庫等流程,都有一套所謂的完整“原始資料”來支持虛假業務。這種虛假收入帶來的風險極大,除了會增加企業相關的稅費外,最直接風險就是由于企業提供了虛假信息,導致管理層及相關投資者做出錯誤的選擇,從而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也是最終會受到法律訴訟風險。
對于這些不同的經濟業務存在的潛在風險,企業管理層應引起高度重視。為了將這些潛在風險降低到最低、或徹底消除,管理層必須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規避風險。
首先,針對真實的經濟業務存在的應收賬款風險,企業應定期對所有賒銷的客戶進行信用狀況評價,并對不同的客戶明確信用額度、匯款期限、折扣標準以及違約情況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建立客戶信用檔案或者數據庫。同時對于客戶提出的賒銷購貨訂單,都應檢查是否符合企業信用規定。信用的批準必須有經信用部門領導或其他授權人復核、簽字同意的書面證明。另外,企業還應定期與客戶進行應收賬款余額核對,對前款客戶回函上的金額與對賬單上的金額若有差異,及時查找原因,并采取相應的防范改進措施,確保企業的債權得以收回。對催收無效的逾期應收賬款應及時追加法律保全程序,最大限度的保護企業的利益。
由于非公允關聯交易具有隱蔽性強、危害大等特點,特別是關聯交易有非關聯化的趨勢,常規監管很難發現。企業除常規監管外,需要加強對審計機構,評估機構和律師等中介機構監管力度,實現借力規范,可考慮將資產評估機構及出具的報告納入監管范圍,對其執業質量與其資質掛鉤,形成強有力的監管威懾,督促中介機構勤勉盡責,提高執業質量。同時要強化事后處罰機制,對于顯失公允的關聯交易,特別是交易金額巨大、影響惡劣的案例,應追究直接責任人的責任,并與公司其他行政審批事項掛鉤,將處罰落到實處,形成全面有效的監管機制,進一步壓縮關聯方操縱牟利的空間。
最后,對于“貿易”收入和虛假收入的事項存在的風險,做法相對來說就簡單些,企業只要將其相關業務予以停止,加以杜絕,潛在的風險也隨之不復存在。
當下,收入的大小不僅對企業的經濟效益產生較大的影響,也是企業經營規模的數據體現,對于投資者來說也是其進行投資決策所關注的重要數據。所以企業應嚴格按照國家政策及相關制度的規定,正確核算經濟業務事項,真實、完整的反映收入。盡管風險無處不再,但企業不要因為業績考核、企業盈利能力困難或者為了達到融資等多多面的短期效益,鋌而走險的采用一些不利于企業發展的方式,避免企業面臨不必要的風險,確保企業健康、良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