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忠
摘要:在國家實施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提高小學教學質量與效率已成為小學教學中“迫在眉睫”的問題。而小組合作學習作為課堂上數學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通過分析現有的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弊端,進行科學的研究性探索,以提高小學數學課的教學效果及教學效率。教師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建立小組、豐富討論內容、適當給予監督引導等方式,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 小組合作學習
文獻標識碼:G623
中圖分類號:A
引言
小組合作學習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學習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它不但包容學習氛圍,使小組成員相互激勵,相互促進,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習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1、分析關于小學數學課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現狀
1.1 形式主義
雖然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理論上更偏向于對接收“新鮮”事物的刺激,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當中來。但是就目前的教學現狀而言,該種教學模式卻大都停留在了“形式”上。首先,教師在最開始的分組時,很少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理有效的分組,造成小組內成員間的角色有時會產生“沖突”,在討論中很難學習對方的優點,或是很難將自己的觀點進行及時的表述,導致小組討論所產生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其次,在內容上,一方面,教師留給學生的討論時間過少,導致學生還沒來得及進行討論,小組討論時間就結束了;另一方面,是規定過于“呆板”,教師缺乏列學生的合理觀察,有的時候設置的討論內容較為復雜,所需要的討論時間會有所延長,但是由于教師缺乏細致的觀察,強行結束,導致討論結果不理想。
1.2 學生的合作不夠主動,參與不均衡
小組合作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但是好學生參與的機會更多,往往扮演了主角,學困生則成了聽眾,往往得不到獨立思考的機會而直接從好學生口中獲得信息.致使學困生在合作學習中學到的知識比班級常規教學獲得的更少,基于這種情況,在小組活動中經常會出現不和諧的聲音,這會影響合作學習的順利發展,我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合作探究時,經常會出現小組中基礎好的學生一手包辦的現象,學困生只是充當看客的角色,久而久之,他們已經對小組合作出現了厭倦的心理,完全依賴于好學生的思考,嚴重阻礙了他們思維能力的培養,現在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其中部分學生性格自私是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
1.3 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
學生在實施分組討論中,教師往往在布置了列應的任務后,會將重心放到學生討論的結果上,而缺乏對過程的有效監督管理措施,使得討論過程混亂。而小學生在自我約束方面及自學方面能力都不高,所以很容易在這種混亂的形勢下,討論與課堂無關的問題,或者是互相嬉戲打鬧,導致討論更多是在形式上。
2、具體措施與建議
2.1 科學合理的建立小組
在最初對學生進行分組時,要“因人而異”,通過每個學生的成長特點、學習成績、性格特點等等,教師要對每個學生進行逐一的詳細了解,根據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采取分組,且在分組后要明確每個成員所扮演的角色與起到的作用,提高成員的參與熱情及團隊合作效率。要讓小組成員在小組內,既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讓自己有所提高,又可以通過學習其他成員的優點,對自己的不足進行合理提高,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2 激發學生共同探索的合作欲望
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數學課堂的合作學習中應把質疑、釋疑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質疑難問題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從知識的探索與對比中提出問題,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課堂中也是充分地運用了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觀察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首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書上的年歷,觀察年歷中每個月的天數,讓各個小組把發現的問題匯總,共同發現一年有12個月,其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都有3l天,這樣的月份是大月。其中4月、6月、9月、11月都有30天,這樣的月份是小月。之后小組帶著第二個學習任務去合作學習:什么樣的年是平年?什么樣的年是閏年呢?請問學們打開書第49貞,小組合作自學,共同研究到底哪一年的二月是28天?哪一年的二月是29天呢?二月份的天數到底有沒有規律可循呢?還是讓年歷卡把規律告訴你吧!教師引導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去合作討論,激發了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合作解決問題的求知欲望。
2.3 教師參與小組合作
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時候,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指導。如小組成員中有的學生參與的不夠積極,有的學生合作不夠友好,有的學生膽小不敢發言,還有的學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觀點就和別人爭吵。這時我就給以具體指導,教育他們如何與別人溝通:“和同學說話態度要友好,遇見和自己的觀點不同,你可以這樣說,我是這樣想的……或者說我幫你補充下……”為了培養學生友好合作,在活動中,我有意安排一些有針性的題型訓練,如在人教版課標教材一年級“口算加法計算”時,用小棒合在一起,每組準備一份小木棒,操作時我注意觀察每個學生的表現,發現有些小組表現得好,任務完成得很好,給予表揚,通過這樣的教育,培養學生與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質。
2.4 鼓勵與評價
鼓勵勝過任何一種獎勵,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而教師要不斷加強和完善獎勵機制,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既是學習的過程,又是腱現自我的過程;既是論證的過程,又是傾聽的過程。因而學生在此過程中,既要學會如何提高學習成績,又要學會如何表達和展現自我。數學學習本身是枯燥、乏味、單調的,而小組討論卻為學習數學知識賦予了更多的“色彩”,讓數學學習變得富有趣味性。除了適當的鼓勵,還要給予對應的評價,不斷完善評價機制。評價可以包括小組內成員間,也可以是小組之間,還可以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等等,而無論哪種形式,都將建立在合理的鼓勵機制之上,以鼓勵機制為基礎,這樣才能夠保障評價的真實有效。同時,教師的適當表揚,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不斷激勵學生敢于突破自我,從而更好的發展。
結束語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種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力式,這是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這種學習方式并不是自我獨立、互不相關的,而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它們是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渾然一體的關系。合作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因此,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合作中有所“作為”。那種只注重學生形式上的“合作”是不可取的,毫無效益可言。要讓學生真正的互幫互學、共同探索、掌握知識,把素質數育落到實處,這才是我們教學的日的所在。
參考文獻
[1]隋洪星,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5(30):70—71
[2]張樸,提高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技巧[J].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5(04):95-96
[3]金玲玲,探究分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4(28):57
[4]季秋霞,關于小學數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03)61
[5]董世云,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合作教學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3(07):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