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2015年12月,新年的鐘聲將在不久后敲響,此時距離2016年高考還剩半年的時間。
放下心靈雞湯,放下青春文學,讓我們和自己坦誠相對吧!
從現在起,做一個“功利主義”者
讀書、做題,自我總結
從現在起,關心時間和分數
我有一套卷子,面朝高考,春暖花開
“功利主義”1
你知道自己的位置嗎?
高三一輪復習即將收官,現在的你能夠清晰地說出自己在年級里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嗎?而給自己定位又有哪些方法呢?在這之前,讓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人物故事】
我一個同學的綽號叫花花,在高三時,花花一直在沖擊難題。我問她為什么要這樣做,她說她要考上最牛的大學,必須爭取全部題目都拿滿分。結果她一直在糾結類似于“地上有個坑,坑深20米,一頭熊掉下去用了2秒,問熊是什么顏色?”的問題。最后,她的高考平均每科少了10分,總分少了60分。
同時,我還有一個同學也走上了這條不歸路。他給自己定的目標是二本大學,所以他在高三沖刺時期只針對自己的弱勢科目進行復習,把自己的強勢科目完全放下了,結果是高考的時候,他的弱勢科目考得一般,他認為強勢的科目考得一塌糊涂。
看了以上兩位同學的事例,可能會有同學說:“定位高了不好,低了也不好,我不定位還不成嗎?”當然不成!距離高考僅剩半年時間,我們必須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定位,必須知道自己學了什么,學到了什么程度,以這個程度去參加高考大概能取得什么樣的成績,然后預估自己的成長空間和個人的能力。
【“功利”法則之一】
排名對比法
方法:通過比較,得出客觀的定位。
對比:與群體比
你的成績在年級里排多少名?弄清楚了這個問題就問自己,這次考試是否超常發揮?如果是的話,就按之前的成績來計算自己的實際年級排名。
對比:與自己比
分析所有的試卷,看看哪些失分是因為粗心造成的,哪些是因為基礎不牢造成的,哪些是因為緊張造成的。在這三個情況下丟的分是可以挽回的,需要自己進行針對性訓練。然后,看看哪些失分是因為思維局限造成的,要從丟分的知識板塊著手分析。
對比:與同學比
要和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做對比。比如,看自己哪個科目的分數比別人的高,哪個科目的分數比別人的低,高在哪里,低在哪里。分析出結果后,抓住自己的強項不放松,同時對自己的弱項進行彌補!比如,某次英語考試,大部分同學得了高分,但你卻考得不好,一看原來是完形填空題丟分較多,那么趕緊去做完形填空題的專題訓練吧。值得一提的是,不是你拿不到高分的科目就是你的弱項,有可能是因為題目難度太大讓你考得不好,所以,還是得和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甚至是水平比你高的同學比。
【“功利”法則之二】
預估法
方法:正確估計自己的成長空間與學習能力,選擇與自己的實際水平相對應的學習方法和目標。
預估:成長空間
在一模考試后,根據成績給自己定位在二本以下的同學因為起點低,所以成長空間最大。據觀察,這個層次的同學通過三個月的努力學習,最多能提高100分。定位在二本的同學通過三個月的努力學習,能沖上一本線。定位在一本的同學只需要繼續努力,就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其中,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每天都能堅持完成超過預期目標一點點的學習任務,愿意聽老師教授學習方法的同學,往往能有更多的收獲。而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每天不能堅持完成學習任務,也不管別人是怎樣學習,只是悶頭背書的同學,要么逆流而上,要么退步千里。
預估:學習能力
現在的你一定在想,我的學習究竟該達到什么樣的程度?筆者的建議是以自己原來每天的學習量為基礎,給自己定一個稍微高一點的目標。例如,原來每天背10個單詞,今天就背12個,明天就背14個,等增加到20個的時候,穩定幾天,如果吃得消就繼續加,吃不消就再多適應一段時間。
大家要記住兩個原則:(1)不要貪心;(2)當你能完成的學習任務變成了原來的兩倍,并且你感覺無法再繼續加壓,那就停下,繼續保持就夠了。只要能堅持不放松,就能夠取得巨大的進步,可以往前狠狠地邁出一步哦!
“功利主義”2
把時間變成實力
【“功利”法則之一】
做最重要的事
要想利用好時間,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要試圖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
有很多人談到時間計劃的時候,總是把它和一張排列整齊的時間計劃表聯系起來。但我們要做的事情是無限的,即使你的計劃完美無缺,也有可能會被突發狀況打亂。
當有很多事情面臨選擇的時候,當有些任務實在無法完成的時候,我們該怎么辦?只有回答好了這個問題,我們才能真正了解該如何管理時間。
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真正懂得利用時間的高手,一定是確保自己的時間一直在被高效利用的人。如果你今天計劃做5張試卷,語文、英語、數學、物理、化學各一張,那么,請先做你覺得你最需要提高分數的那門科目的試卷。
【“功利”法則之二】
做最有個性的計劃
每一個小時都是獨特的,我們不能簡單地把24個小時劃分成一個一個的小格子,然后往里面填充內容,就把這叫時間管理。我們必須學會讓不同的學習內容和不同的時間相契合,只有這樣才能叫作時間管理。
對于看書、背誦,最好選擇精力旺盛、不容易受干擾的較長時間段來做。而那些精力不太旺盛、比較容易受干擾的時間,則用來做題。因為做題的時候需要動筆演算,可以強迫你集中注意力。即使周圍環境比較吵鬧,即使你精力不太好,仍然可以達到練習的效果。
比如課間十分鐘,你規定自己做10道英語選擇題,你剛做了5道,突然有同學找你聊天,你的思路被打斷了,聊了一會兒又提起筆做第6道,到上課的時候只做了8道,你就收獲了8道題目的知識。如果你用來看書,除非你有超人的定力,否則恐怕還沒有看清書上講的是什么就上課了。
【“功利”法則之三】
做力所能及的事
找最重要的事情來做是明智的,然而我們也要學會放棄那些看起來很有價值,但是超過自己能力范圍的事。
在平時的學習中,做符合自己能力的題目是最劃算的。
我們要保證自己的學習效率,就要多做和自己水平相適應的題目,既有成就感,又能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讓高手去做12道難題吧,我們只做12道中等難度的題目就行了。等我們把中等難度的題目做熟練之后,你自然會發現,原來很難的題目已經不那么難了。
用做題的思想來制訂時間計劃,對我們大有益處。
對于那些剛開始制訂計劃的人來說,計劃應該適度地低于自己所能完成的水平。比如你預計自己復習某一部分的內容需要1小時,那么你可以計劃用80分鐘來做,讓時間寬裕一些,但一定要保證每天給自己規定的任務都能完成。
在一天結束的時候,前一天所計劃的事情都完成了的感覺是非常爽的,可以提供給你繼續制訂和執行計劃的信心和動力。這樣循序漸進,再慢慢地提高標準,就可以做到真正高效地利用時間。
【“功利”法則之四】
記住,你不是超人
美軍的陸軍守則里面有這么一句話:“記住,你不是超人。”意在警告那些年輕的陸軍士兵們不要上好萊塢大片的當,以為“孤膽英雄”真的那么好當,隨便冒著生命危險去做一些非人力所能為的“奇跡”。在學習中,每個人也都要記住“你不是超人”,只有休息好,才能學習好,長時間超限度的學習會將你擊倒。
一個人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強行多擠出來5個小時學習的效率,是不可能與休息好后的5個小時的學習效率相提并論的。在高三階段要想把時間利用好,除了要擠時間學習,還要學會擠時間休息。
浙江省理科狀元陸文曾經在演講中說過這么一句話:“不是抓緊每一分鐘學習,而是抓緊學習的每一分鐘。”這句話的意思很明確,不是你每天學習24個小時你就一定能學好,而是就算你每天只學習10個小時,甚至8個小時,但你能保證在這學習的10個或者8個小時中,你是精力充沛的、專心致志的、富有效率的,就能真正學好。
【“功利”法則之五】
變計劃為現實
正如我們學習需要預習和復習一樣,計劃既需要在每天執行之前記得牢牢的,又需要在每天執行之后進行檢查,只有如此才能不停地督促自己,持之以恒。
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一位古人,總覺得自己每天都會做一些錯事,為了少犯錯誤,他就想出了一個主意:拿出一個碗、一包黃豆、一包綠豆,每天做了一件好事就把黃豆放進碗里,做了一件錯事就把綠豆放進碗里。每天晚上睡覺之前,他都會數一數碗里面有多少顆黃豆、綠豆,然后想一想自己當天做了哪些好事、錯事。就這樣日復一日,黃豆逐漸增多,而綠豆漸漸減少。
從這個小故事可以看出每天監督自己的好處。無論做了什么事情,每天睡覺前都回想一下,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該做的事情又有哪些做得不好,該怎樣改進。這樣才能不停地進步,而不至于停滯不前。我們制訂了計劃,就需要每天都檢查自己執行計劃的情況,這樣才能督促自己不斷改進,真正做到制訂好計劃,執行好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