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
“它的利息將每年以獎金的形式,分配給那些在前一年里曾賦予人類最大利益的人。”這是諾貝爾設置諾貝爾獎的初衷。諾貝爾獎設立百余年來,全球科學家、官員、學者為獲得這項殊榮孜孜以求、不倦努力。
有人說,世界,不僅是富人的世界,也是窮人的世界,人類的發展史,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一部擺脫貧困的歷史。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包括屠呦呦在內的科學家,他們發現了對抗一些世界最嚴重寄生蟲感染病新型療法的科學家。這些疾病包括盤尾絲蟲病、淋巴絲蟲病和瘧疾。而經濟學獎則授予了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安格斯·迪頓,以表彰他在消費、貧困與福利方面的研究貢獻。
我們梳理近年來諾貝爾獎發現,諾貝爾獎并不青睞功利主義者,只有具備科學精神和濟世情懷的人才有可能獲此殊榮。世界金融危機之后,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尤其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貧富差距明顯加劇。社會兩極分化,貧困的人口越來越多,中產階級趨于貧困化,放在這樣的國際大視野下,關注貧困和貧困人口的科學獎更顯得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