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機
(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肇慶四會供電局,廣東 肇慶 526200)
配網自動化的基礎建設與實踐分析
陸 機
(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肇慶四會供電局,廣東 肇慶 526200)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整體對電力的需求不斷增大。然而長久以來,重發、輕供、配電設備老化,智能水平低是我國電力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如何在新的經濟環境背景下滿足社會對電力的巨大需求成為電力行業面臨的首要問題。近些年來,電網整體上朝著配網自動化的方向發展 ,智能電網相對于傳統電網具有獨特的優勢,完成智能電網配網的自動化變革能夠有效推動電網發展。
配網自動化;基礎建設;實踐
大規模的兩網改造優化了配電網的布局,但配電網可靠性的提高必須依靠高水平配網自動化的實現。事實上,中國的一些地區已經進行了不同層次、不同規模的配網自動化的嘗試工作,并收獲一定的成效。對配網自動化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將有力地推動我國電網的健康發展,使其滿足不斷增長和提高的用電需求。
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歐美發達國家在本國的電力配網系統中引入了電子自動控制技術,因為當時科技水平較為落后,自動化技術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但一些簡單的配網自動化技術已經實現,例如遠程監控、電壓調控等。到了20世紀九十年代,科技的進步使得配網監控和管理取得了深入的發展,在個別國家還出現了配網自動化商品。在我國,智能電網配網自動化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而且配網自動化技術在我國發展迅速,饋線終端裝置和通信技術方面更處在國際領先行列。但是,受推廣時間的不長的影響,與外國配網自動化的發展狀況相比,中國的配網自動化建設還處在初級階段,需要大量資金注入和先進技術的應用。面對用戶不斷提高的供電要求,中國電網只有朝著配網自動化的方向發展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的需要。
傳統的配網方式有較多缺點,例如其無法對供電網絡進行實時監控,反應遲緩,難以進行可配置、可重組的操作。并且傳統的配網方式對人工的依賴性強、沒有信息共享,同時難以自愈,只能對客戶提供單一的服務。目前傳統的配網方式已經得到了一些改善,但信息片面和信息共享程度低等關鍵問題無法得到根本解決,所以無法形成動態統一的整體,智能化層度無法滿足當前要求。
同傳統的配網方式比,智能電網配網自動化具有四個突出特點:第一,良好的安全保障。由于電子、計算機、通訊等相關技術在配網自動化中的應用,智能電網能夠有效地對抗外界的干擾,保障安全使用。第二,自我修復能力。對電網系統進行實時監測是配網自動化技術的重要特點之一,因此,它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排除故障,完善操作,確保用戶的正常使用。第三,資源利用充分。智能電網通過對電網系統的實時監控,能夠及時控制電網中電力的配給,充分利用資源,促進智能電網中電流的高效利用,提升經濟效益。反饋配電設備的情況,調節控制電力設備也是配網自動化的特點之一,它能夠讓設備高效運轉,并且快速檢修發生故障的電力設備,進一步延長配網設備的使用壽命。第四,高速暢通的信息流通。智能電網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能夠高度整合配電網的運行和管理數據,優化電力信息的通路,實現檢修、控電管理的信息化。
(一)配網自動化系統的優化
第一,完善配網的結構。改進單一的輻射型網絡,使其朝著混合型網絡的方向發展。擴大配電網的供電半徑和供電路徑,科學的分配電力負荷,城網尤甚。
第二,合理設計配網管理系統。設計配網管理系統時應兼顧開放性、安全可靠性、可維護拓展性。自動繪圖通過矢量化操作,利用數字化儀,將地圖手工錄入并轉變為矢量圖。還可將基于合適比例尺的電子地圖轉化成矢量圖或借助光柵矢量化功能,由單色光柵地理圖得到矢量圖。
智能電網中的設備管理包含管理技術檔案和管理運行狀況兩部分,使用變電所、用戶作為設備管理的參數,同時具有錄入設備技術檔案和查詢設備技術檔案與設備運行狀況的功能。
電網SCADA的幾個重要功能有采集發送數據;對數據進行處理和轉發;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報警操作等。智能電網配網突破傳統之處還在于它能夠自動定位故障,進行故障隔離和自主恢復電力供給,平衡電荷。它還實現了多樣性的通信手段,主要的通信手段有電話通信和擴頻電臺通信,還有配電載波、光線、衛星等輔助通信手段。
處理用戶故障電話,診斷、定位故障是故障電話管理的主要過程,是通過電話實現故障的快速處理。故障電話管理應同時運用人工接聽、自動接聽兩種方式,這樣能夠保障停電咨詢的實現和故障電話的自動處理。定位和判斷故障,統計停電信息,搶修、恢復供電是停電管理中的重要步驟。
智能電網中的客戶信息服務包含對電表、用電的管理、申請服務和自主結算。配電工作管理包括巡視設備、檢修設備、移動管理、管理和統計檔案、管理工程計劃和施工計劃、管理操作票和工作票等,它是在圖紙管理系統的基礎上完成配電網的運行管理工作。
(二)配網自動化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實施配網自動化不僅涉及較多的部門,還需進行大量的投入,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因此,在實施前應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從當地配電網的發展情況出發,詳細制定實施計劃,考慮全局,逐步實施,并協調供電企業內部信息化建設。其次,必須考慮低溫和高溫、雷雨、風沙、振動、電磁干擾等因素的影響,慎重選用開關的外絕緣材料、元器件,使其符合戶外運行環境要求。另外,配電自動化系統中的站端設備應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再次,正常情況下配電終端設備中的電源從線路中獲得,用于控制開關,線路失電后應保障控制開關電源的供給。
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對配電網的要求日益提高,配網自動化是電力行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技術在提升,需求在擴大,我國應積極學習發達國家的經驗,結合自身情況,兼顧全局與局部,分清主次關系,設計建立先進、高效、通用的配網自動化系統,促進電力行業健康發展。
[1]王海燕,曾江,劉剛,等.國外配網自動化建設模式對我國配網建設的啟示[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09,37(11):125-134.
[2]王宗耀,蘇浩益.配網自動化系統可靠性成本效益分析[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4(06):98-103.
[3]李文偉,邱利斌.配網自動化及通信系統的規劃建設[J].電力系統通信,2009,30(02):5-7.
TM7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