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狄
掌上故宮
納狄
數字化是博物館的必經之路,故宮的導覽也是如此

由故宮推出的App《韓熙載夜宴圖》、《每日故宮》、《皇帝的一天》等在蘋果的應用商店里下載量不斷攀升,今年上半年《故宮陶瓷館》當選了“最佳應用”,故宮博物館館長單霽翔表示:“第七款App即將面世,主題是紫禁城里的皇族衣冠?!?/p>
和過去相比,這是個巨大的進步。比方說十年前去巴黎盧浮宮,想要在走斷腿前盡量不迷路,就得托人捎來厚厚的《盧浮宮指南》,售價17歐元。當智能手機普及,App成為生活必備品時,只需花18元人民幣,在應用商店里買下盧浮宮的導覽App即可。故宮的導覽也是如此,講解器和導游千篇一律的解說詞已經可以隨時在網上搜索到,人們需要更多元化的信息。
數字化是博物館的必經之路,在這條路上,智能手機的普及為博物館與公眾之間搭起了一座從未有過的橋梁。“買一張票,逛幾個小時”的相處模式被改變,購買大部頭藝術類書籍的美育模式也可能會被改變,像大都會博物館一樣,故宮也許會將自己180萬余件藏品和它最值得推介的建筑本身,變成數十個不同主題、不同風格的App,任人下載。
iPad上的《韓熙載夜宴圖》,用手指不斷向左劃開,恰恰能讓人們感受到此畫自卷首起展開的觀賞樂趣。
美觀的App對文字量都是精準控制的,但對于傳世名作來說,數十萬字的資料都不算多,App需要做到向人們傳遞更多的信息且保持畫卷的潔凈?!俄n熙載夜宴圖》將信息分層,手指縮放間,各取所需。
長卷鋪滿整個iPad屏幕,是“探索層”。長按住畫卷中某一點,就如同夜里秉燭觀畫,四圍逐漸暗淡,唯有指下有淡淡燭光,照亮夜宴中某位大人或家伎的臉,名字隨即就出現,點開,可以得知其人是中書省的紫微郎,或是多次在畫卷中出現、韓熙載最寵愛的妾伎王屋山。當劃到“擊鼓伴舞”的篇章時,王屋山再次出現,跳起了“六幺”舞——真人扮演的舞者扭動腰肢,與四周站立不動的畫中人毫無違和感。著名的電影美術指導葉錦添與臺北的“漢唐樂府”曾經制作過歌舞劇《韓熙載夜宴圖》,App主創邀請了歌舞劇團隊完成了這次的視頻拍攝和音樂編輯。
閱完長卷細節,可以縮小,回到“鑒賞層”,這一層有大量信息——構圖、色彩的語音講解、故宮專家講人物身份、繪畫技法的視頻、南宋文人自娛自樂的搬演視頻,如“點茶”、“李姬彈唱”等。
再縮小就是“總覽層”,長卷被壓縮成一個橫剖面,從引首、前隔水到“宴罷聆音”、“擊鼓伴舞”、“畫屏小憩”、“玉人清吹”、“夜闌余興”五個章節后的后隔水、拖尾,適合觀完整幅圖后的單點閱讀,不需要再滑動數次才能到達想看的部分。
《韓熙載夜宴圖》的風格、形式實際上是沿襲了故宮2013年試水之作《胤禛美人圖》,同樣都是用新的設計語言陪伴用戶去探索古畫,將單件藝術精品的美和其中涉及的人文風貌普及給大眾。
人們對它贊不絕口。首先是驚艷,每一次點擊都帶來嶄新的視覺感受,每一處字體都仔細斟酌。再之后,發現居然是免費,這比18塊錢的盧浮宮導覽要精細多了。


上述這些明顯不適合小朋友——沉緩的古樂一起,估計他們的興趣就失去了大半。但《皇帝的一天》、《紫禁城祥瑞》卻像是專屬于他們的。
《皇帝的一天》畫風和配音全變了,開篇視頻簡直是動畫片:乾清宮外的小石獅子帶著一個少年進了紫禁城,如果少年在一天內學會了皇帝該做的事兒,小皇帝就可以溜出宮去玩了。于是在小獅子的帶領下,少年拿著一本手冊進宮了。
主界面是一個日晷狀的時鐘,上面是“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分別對應這小皇帝一天的早起、騎射、早讀、早膳、常朝、休閑、娛樂幾個環節,簡單點說這個App就像是一個打怪通關的游戲,只不過每一關要學會的是皇帝衣食住行的禮儀,雖然畫風很萌,游戲也非常簡單,但其中的信息量卻不小。
卯時起床(早晨五點),皇帝的一天就是從養心殿這個小院子開始的。第一個問答就皇帝睡哪間屋?據坊間統計,成年人的正確率也很低——四間房里有和師傅下棋的休息室,玩蛐蛐的娛樂室,其他兩間都是臥室,都可以睡,答案隨機——看到這里你會認為這個App太無厘頭了,不適合成年人。
但隨后,我們將會遭遇為皇帝搭配代表日月天地的四套朝服、上鬧鐘等任務,西洋座鐘不是人人都會用,要轉動中間的軸來調整表盤上的數字。這時會彈出開篇少年的那本手冊,進入故宮的“鐘表館”——這里有最好玩的2米高銅鍍金寫字人鐘,將機器人手里的毛筆蘸好墨汁,啟動開關,寫字的人就會搖頭晃腦地寫下“八方向化、九土來王”;除了西洋鐘,還有古代最早的計時器滴漏的工作原理。
這本手冊包括了速成手冊、文物、典故、地圖等部分,其實是系統地講了這款App里的知識點,算是這門課的教材,附帶衍生閱讀,生僻字都標注了拼音,很適合小學生閱讀。
但我們同樣可以向更多優秀的App那樣尋找方向。比如同樣是針對兒童,紐約的MoMA開發的 《MoMAArt Lab》,側重于對孩子藝術感覺的開發和互動,在畫圖板上創作作品,同時引申介紹MoMA的藏品。而故宮針對兒童的美育教育,目前依然停留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上,沒有上升到開發孩子們對美、對藝術的探索上,好在形式已經存在,未來開發之路漫漫,有太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