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傳媒產業規制研究的學術圖譜*——基于文獻關鍵詞的共現分析

2015-12-27 15:36:14冉華李杉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研究

■冉華 李杉

中國傳媒產業規制研究的學術圖譜*
——基于文獻關鍵詞的共現分析

■冉華 李杉

十年來,我國新聞傳播研究者在規制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下展開傳媒產業規制研究,對規制手段的討論多于對規制原因和效果的分析,對經濟性規制的思考較之社會性規制更為清晰。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對激勵性規制的關注不夠,對社會性規制的討論相對分散。未來的研究趨向,既需要對傳媒產業經濟性規制進行實證分析,也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的互動跳出行業的局限,建構社會性規制的規制模式。

傳媒產業規制;學術圖譜;共詞分析;核心議題;熱點變遷;研究取向

一、研究目標

規制是為了應對與克服市場失靈帶來的種種社會與經濟的弊端,政府采用法律、行政規章等手段,按照市場經濟有效運作的要求,對行業主體的具體活動的規范制約與管理監督。對傳媒產業規制的思考,是對傳媒市場化進程中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市場、政府、社會之間權力關系重構的回應。

中國傳媒業外部環境正發生著深刻變化:市場經濟日趨成熟,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和深化,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并帶來傳播觀念的變革。傳媒業內部也經歷著變革:從作為宣傳工具的媒介,逐步實現著“公益型文化事業”與“經營型文化產業”的分開;從新聞出版、電信、廣播電視等分業規制到產業融合發展趨勢對融合規制的需求逐步形成。傳統政治領域的制度控制慣性、市場領域的資本擴張動力、技術變革對傳統傳播觀念的挑戰,都成為推動中國傳媒產業規制變遷的動力,也為傳媒產業規制的研究帶來更多研究課題。

伴隨中國傳媒產業化十數年的發展,傳媒產業規制的研究也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定期對研究領域的發展現狀進行評價,是反省研究成熟度的一種表現。目前,傳媒產業規制的研究已具規模,但研究的梳理與反省尚未出現。本文即試圖通過描繪中國傳媒產業規制的學術圖譜,梳理我國傳媒產業規制研究的研究問題群、核心議題、熱點變遷,在規制經濟學理論的分析框架下反思我國的傳媒產業規制研究現狀,并探索未來的研究取向。

二、數據采集與研究方法

1.數據采集

人類科研活動與成果主要以文獻的方式記錄和儲存,學術期刊文獻是能反映學科領域最為前沿的標準化文獻。傳媒規制是傳媒經濟學的重要研究領域,為了能更為客觀和清晰地呈現這一領域的研究主題與趨勢,本研究傾向于選擇傳媒經濟學領域中高質量的學術論文。由于我國大陸的傳媒經濟學暫時還沒有專業期刊,本次研究的來源文獻數據庫為中國知網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①中“新聞與傳媒”和“出版”兩大數據庫中的全部子庫。為了在查全率的基礎上盡可能提升樣本的質量,筆者在上述被選擇的數據庫中篩選出主題為“規制”、被引頻次在1以上的學術文獻共計396篇。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基于詞匯的文獻計量與內容分析相結合的方法——詞頻分析與共詞分析,以期盡量克服研究者的個人經驗和主觀偏好,客觀、準確、系統地深入揭示學界研究的深層次內容與結構。

詞頻分析方法是文獻計量學的傳統分析方法之一,文獻中不同詞匯的使用和出現頻率是有一定規律的。詞頻分析以數量為評價視角,通過某一類學術文獻的詞頻波動來判斷該學術領域的研究熱點、知識結構與發展趨勢。共詞分析方法是一種內容分析技術,其通過對一組詞兩兩統計它們在同一篇文獻中出現的次數,以此為基礎對這些詞進行聚類分析,從而反映出這些詞之間的親疏關系,進而分析這些詞所代表的學科和主題的結構變化,發現學科的研究熱點,橫向和縱向分析學科領域的動態發展和靜態結構②。

本研究抽取這396篇學術文獻中的關鍵詞進行共詞聚類分析,來確定這些文獻所代表的傳媒產業規制研究中各個主題之間的關系。共詞聚類分析法常用的統計對象為具有較高語義概括能力的關鍵詞或主題詞。主題詞通常由相對固定的標引專家所標引,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和權威性,并且重視語義之間的邏輯組配,更符合共詞聚類分析的性質特點,表達研究點的有效度較高。關鍵詞通常由作者標引,語義組織間的邏輯配合不及主題詞嚴謹。由于CNKI未能提供專家標引的主題詞,并且有研究者統計CNKI中共詞聚類分析法的具體應用方面的文獻,發現選擇關鍵詞或主題詞的文獻各占一半,在詞匯處理上二者并無區別③。考慮到我國社會科學研究的客觀因素,本次研究選擇關鍵詞作為詞頻分析和共詞分析的統計對象,需要注意的是在研究分析過程中對關鍵詞的處理應注意學科的規范標準。

三、傳媒產業規制研究的問題群

筆者將396篇文獻樣本的基本信息從CNKI中導出,統計本研究涉及的文獻關鍵詞共計755組。文獻計量學一般認為詞頻分析中對高頻詞的統計界分應采用齊普夫公式,由于規制研究在傳媒經濟學學科領域中只是一個核心研究議題,不具備學科文獻分布的一般規律,并且由于我國社科類期刊大多對文獻關鍵詞標引的要求是3—5個,又不建議與標題重復,這樣會帶來關鍵詞的詞頻數相對平均。因此,本研究統計出現頻次5次以上關鍵詞(如表1所示)。

表1 傳媒規制高頻關鍵詞

從總體上看,這一領域的研究圍繞著傳媒產業的政府規制展開,廣電產業、媒介融合、市場是出現頻數較高的議題。但頻數并不能明晰地說明傳媒產業規制的研究框架,而且在高頻詞匯中出現諸多表面意義相似、實際意味不同的詞匯,如傳媒業與傳媒產業、廣電業與廣電產業。因此還需要進一步對高頻關鍵詞做中心聚類分析,以呈現研究者不同的思考路徑。

1.研究議題的關系結構

將上述高頻詞基于共現關系構建80*80的共現矩陣并輸入Ucinet6.0。基于中間中心度確定節點大小,用NETDRAW生成傳媒規制研究高頻詞的共現關系網絡圖譜。圖中結點代表的是關鍵詞,結點大小代表中介中心性的大小。結點越大意味著它與別的結點之間的聯系度越高,在網絡中的地位越重要。每兩個結點之間的線條連接表示二者有關聯,線條的長短表示關系強度(見圖1)。

我國傳媒產業規制研究以“廣播電視”的“規制”為中心,形成兩大研究核心:政府規制與法律規制。對政府規制展開的研究包括媒介產業(廣電產業、傳媒產業)、市場結構、公共規制、傳播政策、傳媒體制等;對法律規制的討論則圍繞以自媒體為代表的網絡平臺上產生的網絡言論、網絡輿情等。

圖1 關鍵詞高頻詞共現關系社會網絡圖

從議題關聯來看,我國傳媒產業規制研究的理論資源來自于規制經濟學。規制經濟學主要研究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上世紀70年代以來,該理論主要經歷了規制公共利益理論、規制俘虜理論、規制經濟理論三大階段④,形成經濟學、法學以及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三種研究范式。經濟學范式集中于考察特殊產業(公用事業、通訊交通、金融等)的價格與進入的控制,探討在規模報酬遞增情況下的定價與費率結構問題;法學范式主要討論行政管理程序以及對規制機構行為的司法控制;政治學范式則強調公共利益,也強調利益集團的討價還價以及集團沖突對公共利益的決定⑤。

上述關鍵詞共現關系網絡呈現的研究議題,基本可以反映出我國研究者吸納了這三大研究范式。當然,三種范式的引入與吸納并不均等,經濟學范式與政治學范式相對豐富且互相交融;法學范式的引入相對較弱。

2.研究的問題群

高頻詞共現只能從整體上籠統反映規制研究的關鍵節點,為了進一步呈現該研究的發展態勢,筆者選取歷年關鍵詞詞頻的前50%,利用CiteSpace軟件生成可視化的關鍵詞類團圖譜。

從關鍵節點的分散規模來看,形成了4個研究領域:出版產業規制研究、媒介主體具體行為研究、網絡媒體的法律規制、廣播電視的政府規制。問題群以規制客體的不同而形成區隔。針對不同的規制客體,研究討論的規制手段也相應發生變化(見圖2)。

圖2 傳媒規制研究問題群

出版業產業化進程較早,在文化體制改革首批35家試點文化單位中,新聞出版系統最多。因此出版業規制的研究主要圍繞出版發行的市場行為展開。對出版市場的資源配置、市場準入、市場結構、法律規制、利益集團的平衡等問題的討論都比較深入。規制的目標是“規范和保護市場主體資格,創造公開、公正、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⑥,規制手段的討論既有經濟性規制,也有社會性規制。

媒介主體的具體行為研究與網絡媒體的法律規制所討論的都是如何消解媒介的具體行為對社會產生的負面效應。本質上,這二者同屬于社會規制的范疇,但在圖譜顯示中并未凝聚成團。究其原因,是因為報紙媒體、廣電媒體與網絡媒體的屬性在我國并不相同,規制主體、規制手段都存在區別,因此未能形成社會性規制討論的凝聚點。

對廣播電視的規制是傳媒規制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國傳媒產業規制研究的核心議題,其討論內容的豐富性與議題頻次明顯高于其他三個研究領域,我們在下文將重點分析這一核心議題的研究取向。

四、傳媒產業規制研究的核心議題

為了更為清晰地呈現傳媒產業規制研究的核心議題,筆者選取歷年關鍵詞詞頻的前30%生成傳媒產業規制研究核心議題的高頻詞圖譜,顯示出三個重要節點:政府規制、廣播電視、媒介融合。

1.規制主、客體:政府規制與傳媒產業

植草益將規制主體分為私人和社會公共機構兩種形式⑦,我國的規制研究多受植草益《微觀規制經濟學》的影響,普遍把政府作為唯一的規制主體來加以研究⑧,傳媒規制研究顯然也是一脈相承。規制客體是傳媒產業,與之關系緊密的是經濟性規制,如自然壟斷、傳媒市場、媒介產業、產業政策等關鍵議題。充分體現研究者關注傳媒、市場、政府三者之間的關系,與規制經濟學的研究框架一致。

2.廣播電視

廣播電視之所以成為一個較大的節點,從它與周圍關鍵詞的遠近關系來看,它是研究者們對經濟性規制研究和社會性規制研究的共同的關照點。說明廣播電視在這10年依然是我國社會的主流大眾媒介,政府既要解決市場領域的壟斷、信息不對稱、信息服務與質量的問題,也要解決其對社會與外部環境造成的負面效應。對廣播電視的社會性規制的討論集中于內容規制、電視節目、低俗化等議題。

圖3 傳媒產業規制研究核心議題

3.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成為一個重要節點,因為它觸動了現有的傳媒市場結構,也給傳媒規制帶來許多新的思考。

傳統傳媒市場的單一市場結構下的縱向壟斷市場逐漸被雙邊市場結構下的產業內橫向壟斷所替代⑨。新的市場結構該如何完善,市場中的各個主體如何實現利益的均衡,是政府規制無法回避的問題,也是傳媒產業規制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

傳統的傳媒產業規制實行縱向的分業規制,具體的規制政策,總是可以貼上一定的行業標簽。但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幾大傳媒產業具有層級技術結構,形成橫向一體化的產業構架就會產生一些問題。一方面,將產生規制不一致、規制不確定的問題;另一方面,當橫向產業架構形成后,基于傳統產業架構的一些規制,其具體方法在橫向市場能否實現規制目標。⑩這些都是我國傳媒產業規制研究者不斷探討的重要問題。

五、傳媒產業規制研究的歷時性變遷

圖3對傳媒產業規制的核心議題的呈現較為平面化,為了能動態顯示傳媒產業規制研究的變化,筆者選取歷年關鍵詞詞頻的前15%,將切片標準設為1年,生成傳媒產業規制研究的關鍵詞時區圖譜(為了較清晰的顯示,筆者對節點位置做了少許調整)。

圖4 傳媒產業規制研究關鍵詞時區圖譜

圖中的節點表示關鍵詞出現的頻次,頻次越高節點越大,說明該關鍵詞代表的議題在當年出現頻次較高,曲線表示時間上的延續性。時區圖譜反映出傳媒產業規制研究的真正起點為2003年,2007年成為傳媒產業規制研究的一個重要節點,2014年有出現的新的研究方向。

1.傳媒產業屬性的確立是規制研究的重要起點

2002年以前的研究熱點是信息技術帶來的倫理問題,屬于社會性規制的范疇,在隨后的5年內幾乎沒有太大的延續性,直到2007年以后才有相關的研究回應。

研究熱點的第一個突變是2003年,傳媒產業是這一年的核心話題,是中國傳媒體制改革與產業化過程的結果。中國傳媒體制變革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次變革是事業型單位企業化管理;第二次變革是采編和經營相分離;第三次變革是文化體制改革背景下的“事業與企業兩分開”(11)。始于 2003年的“兩分開”突出了傳媒的產業屬性,傳媒規制的規制客體得以存在,傳媒規制研究得以真正開始。2003—2006年間傳媒產業、產業規制、公共利益是研究的焦點,經濟性規制成為傳媒產業規制研究的主要研究視角。

2.媒介融合是影響產業規制的重要背景

第二個突變是2007年,媒介融合成為核心話題,影響一直延續到隨后的五、六年。媒介融合擴充了傳媒業的邊緣,觸動了現有的傳媒規制的根基,凸顯了現有傳媒規制的不足(12),傳媒規制面臨迫切的變革。這已是國內外傳媒規制研究者形成的共識。與前5年的規制研究以經濟性規制為主的研究視角不同的是,2007—2013年經濟性規制與社會性規制成為并行的研究視角。特別是2011—2013年,社會性規制的研究相對居多。出現這一轉向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日益占領大眾媒介的主流地位,新媒體發展中的負外部性促成研究者對傳媒產業社會性規制的思考增多。另一方面,是傳媒體制改革與傳媒產業發展進入瓶頸期,前兩次傳媒體制變革屬于誘致性制度變遷,文化體制改革則是一次由政府推動的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這一次體制改革的核心和關鍵是建立在“兩分開”的基礎上明晰傳媒產業的產權界限、引入資本運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傳媒市場化、規模化。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既期待傳媒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獲得更大發展,又憂心體制改革后的傳媒失去控制,因而顯得顧慮重重,充滿猶疑,缺乏明確的制度安排,甚至時有矛盾(13)。文化體制改革期間,出版業率先邁出“轉企改制”的步伐,報業也積極制定改制路線圖。作為前兩次改革的獲益者,廣電業遲遲不愿進入改制的核心制度層面,以“制播分離”來曲線應對“公益性事業與經營性產業”兩分開,傳媒產業進入發展困境。傳媒產業自身的市場化未得到進一步發展,政府對傳媒產業的社會性規制時有增強,帶來這一段時間研究者們的雙線并行但都不深入的研究路線。

3.規制體系是新的研究取向

對于傳媒產業規制研究時區呈現的一個不太完善之處,是對最新熱點的顯示不可能充分。因為本文研究一開始期望保證文獻的學術質量,文獻的選擇標準之一是被引頻次達到1次及以上,2014年產出的學術文獻因為時間的關系,被引用的幾率小于前10年生產的文獻,新的關鍵詞因為出現頻數較低,也容易被排斥在高頻詞之外,與以往的研究難以形成有效的連接點,因此在圖譜上幾乎難以顯示。

2014年的高頻關鍵詞為規制模式(8)、規制框架(2),顯示出傳媒產業規制研究從規制手段研究視角進入到規制體制的研究,也體現出對2007年以后傳媒產業規制研究的反思:即規制改革的取向是既能營造自由競爭的市場,又能實現對公共利益的保護。

六、結論與討論

通過描繪我國傳媒產業規制研究的學術圖譜,我們認為傳媒產業規制研究是在規制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下展開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微觀偏向。

1.對規制手段的研究關注充分,對規制原因和規制效果的討論并不充分

規制理論發展的三大階段都體現了對規制原因的分析。規制公共利益的起點是市場失靈,規制俘虜理論的起點是政府失靈。規制經濟理論的誕生也源自為什么要規制的討論,認為規制是經濟系統的一個內生變量,由規制需求和規制供給聯合來決定,利益集團直接影響規制政策,而規制決策過程又十分復雜,利益均衡的取向影響了規制原因的取向。三種規制理論都不是唯一理解規制活動的正確答案,對規制效果的反思推進了規制理論不斷發展。

我國的傳媒產業規制研究框架顯示出對規制手段的分析明顯得重視,對規制原因尤其是效果的分析未形成較大的研究聚焦。究其原因,應與我國作為傳媒產業規制主體的政府角色的雙重性相關:一種角色是以公共服務為使命的政治性政府,一種角色是以國有資產所有權管理者身份出現的經濟性政府。規制者的制度安排既有正式制度,也有非正式制度,甚至“潛規則”的影響力更為巨大(14)。對規制者或機構來說,雖然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規制以期產生一種靈活機動的規制方式,但這種變動不居的非正式約束會不具備制度的恒定性的特征,易于產生隨意性和制造動蕩局面。研究者也難以實現用成本——收益的理念分析和應對現實的規制實踐。

2.經濟性規制的討論相對清晰,社會性規制的討論未能形成較好的研究聚焦

規制理論討論的規制手段包括經濟性規制和社會性規制。經濟性規制解決資源配置的公平與效率問題。政府機關采用法律權限,通過許可和認可等手段,對企業的進入和退出、價格、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投資、財務會計等有關行為加以限制(15)。社會性規制則偏重于處理行為主體活動可能給消費者、生產者和社會帶來的不健康或不安全問題。經濟性規制是縱向制約機制,社會性規制是橫向制約規制。

我國傳媒產業規制研究中,涉及經濟性規制的研究顯示出較高的集中度,涉及社會性規制的討論則相對分散。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西方國家規制中社會性規制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并成為規制經濟學研究的熱點(16)。經過建國以來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已初步建立了以內容規制為基礎的社會性規制。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逐步規范、傳媒產業化進程的深入,我國的社會性規制日益顯露出它亟待完善的一面:法律規范相對滯后,且未成體系。

同時,在與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政府、社會和市場三要素中,社會始終處于最為弱勢的地位:政府自建國以來始終以全能型姿態存在,在整體社會的各個領域扮演著最為重要的角色;市場的合法性地位只是在意識形態領域取得,并受到政府的“看不見的手”的強力管制和“看得見的手”的直接行政干預;社會力量雖然開始發展,卻受到政府與市場的雙重侵蝕,社會的自治化和獨立化發展面臨著政府權力和市場利益的雙重沖擊。這造成了傳媒的結構性缺陷和制度性問題,即社會公眾利益的缺失。規制理論核心議題之一便是討論如何更好地代表和維護公共利益。

我國傳媒產業社會性規制現有的研究,傾向于分析政府相關部門的規制手段的合理性,但還未上升到討論如何更好代表和維護公共利益的層面。而且,這一討論理應超越具體行業分析,上升到整體模式研究的維度。

3.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對傳媒產業激勵性規制的關注不夠

關鍵詞時區圖譜中顯示2007年媒介融合成為重要的核心議題,自此之后,傳媒產業規制研究出現了關注經濟性規制和關注社會性規制并行的兩條路徑。對經濟性規制的討論雖然比社會性規制清晰,但未能深入把握住媒介融合與規制改革之間的關系,對激勵性規制的關注不夠。

媒介融合觸動了傳媒業的市場格局,促使規制改革迫在眉睫,這是不爭的事實。研究者們紛紛引介歐美國家的規制改革經驗:放松經濟性規制、強化社會性規制的趨向(17)。但放松與強化并非表面那么簡單,其前提是引入合理的競爭機制、構筑公平的市場環境。

傳播技術的革新促成了新興的互聯網企業在電子媒體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進。當它們將自己的技術優勢轉化為經濟利益進入到大眾傳媒的行列里分享市場份額之時,傳統的媒體在向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還充滿著制度性的約束。

政府的制度選擇與制度安排是促進傳媒市場的生產力和保護消費者利益的關鍵因素。簡單地放松經濟性規制,對于原本市場化并不充分的傳媒產業而言,無異于是讓其以羸弱的身軀抗擊互聯網企業強大的資本與技術優勢;粗放地強化社會性規制,不僅增加高額的規制成本造成超額負擔,還會因為規制主體缺乏監管環節而傷害公共利益。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規制改革不是放松經濟性規制,而是重構規制,建立完善的規制內容體系。包括:自然壟斷領域的激勵性規制、過渡時期的不對稱規制、充分競爭條件下的反壟斷規制、經濟性以外的社會性規制、對規制者的規制(18)。

由于傳媒產業規制研究者的知識背景大多為新聞傳播學,對傳播技術力量的過于樂觀的估計和對現實制度供給關注的不足,在現階段的研究中呈現出對傳媒產業經濟性規制的探討未能深入。

4.理論與實踐的互動局限于本行業、局限于“中國經驗”

1989年,國內學者潘振民翻譯了美國學者喬治·施蒂格勒的著作《產業組織和政府規制》,開啟了我國的規制研究。隨后,經濟學、行政學及法學等領域的學者紛紛介入其中。20年來,規制理論研究層面既有國外理論的導入,亦有本土學者的理論貢獻;實踐層面則不斷擴大研究范圍,從自然壟斷行業到公用事業再到文化傳媒產業,分析我國政府規制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革建議。

傳媒產業的規制研究還未能形成理論或方法上貢獻。研究者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也局限于本行業,特別是在社會性規制的研究領域,未曾意識到無論具體到哪一個行業,社會性規制行為的組成要素和根本性質都是一致的,應有超越行業的眼光與思維,建構一個整體的規制模式(19)。過于局限于本行業的原因:一是由于傳媒業的市場化程度還不及自然壟斷行業和公用事業,還未引起經濟學、行政學、法學領域學者的關注;二是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研究的框架過多局限于“中國經驗”,即在研究中不斷強化中國傳媒體制的特殊性。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規制主體政府角色的雙重性,政治性與經濟性政府角色并存。其次是規制客體傳媒組織性質的雙重性,事業性與產業性共生。再次是規制性質的雙重性,事業邏輯與產業邏輯同在。“中國經驗”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與傳媒并無充分的獨立性,政府與傳媒之間不僅是監管與被監管的關系,還存在上下級的管理與從屬關系。

市場經濟中傳媒產業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因此政府規制的一個根本邏輯是對規制和市場之間邊界的持續調整,以期實現傳媒產業成長效率和公共福利之間的相對均衡的目標(20)。無論在何種傳媒體制背景下,這一目標都是相同的。而且,傳媒產品具有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二元屬性,物質產品帶來經濟效益,精神產品帶來社會效益。政府在市場失靈的空間中保護競爭的公平有序,維護公共利益。這些原則與研究領域同樣也是相通的。

政府規制、傳媒政策并非一成不變、固定僵化的條款,它始終處于調適、變遷之中。我國的傳媒產業規制也在市場經濟改革的背景下,不斷尋求與傳媒體制改革、傳媒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有效手段。

作為研究者,理應實現理論框架與社會實踐的互動,在充分尊重理論的普適性的前提下,密切關注社會現實,以理論完善現實的不足,以社會實踐推進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本研究的缺陷之處在于僅采用文獻關鍵詞進行分析,偏重于顯示研究主題,未對研究方法進行進一步的內容分析,因此本研究只能描繪我國傳媒產業規制研究共同的分析框架,難以描繪研究方法。

規制經濟學分析規制的現象,解釋規制的標準和效果,采用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中國傳媒產業規制研究,無論是基于經濟性規制的實證分析,還是基于社會性規制的模式建構,都還存在進一步深入開拓的空間。

注釋:

①選擇該數據庫是為了統一文獻的學術屬性,將會議論文、碩博論文、簡訊等文獻排除在外。

②秦長江:《知識圖譜的構建與理論實踐》,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頁。

③鐘偉金:《共詞分析法應用的規范化研究——主題詞和關鍵詞的聚類效果對比分析》,《圖書情報工作》,2011年第3期。

④于立、肖興志:《規制理論發展綜述》,《財經問題研究》,2001年第1期,第17-24頁。

⑤陳富良:《放松規制與強化規制》,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2-4頁。

⑥姚德權、徐超富:《新聞出版市場準入放松:前提、原則與思路》,《財經理論與實踐》2004年第9期。

⑦(15)植草益:《微觀規制經濟學》,朱紹文等譯,中國發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1-3、27-28頁。

⑧曲振濤、楊愷鈞:《規制經濟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頁。

⑨張利平:《雙邊網絡型市場結構下政府傳媒規制及其優化》,《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第75-80頁。

⑩肖贊軍:《媒介融合引致的四類規制問題》,《當代傳播》,2014年第1期。

(11)張金海、余曉莉:《媒介發展政策導向與制度變遷》,《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2005年卷)》,第123-141頁。

(12)鄒軍:《媒介融合與中國傳媒產業規制變革》,《閱江學刊》,2010年第6期。

(13)冉華、梅明麗:《中國傳媒產業發展的現實困境——兼論文化體制改革背景下的傳媒體制改革》,《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年第11期。

(14)關于傳媒制度中的潛規則、非正式制度議題,強月新、黃玉波、劉軍茹等研究者均有討論。

(16)曲振濤、楊愷鈞:《規制經濟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7)金雪濤:《英國廣播電視業規制之借鑒》,《華東經濟管理》,2004年第4期。

(18)王平:《政府規制與放松規制——公共事業改革政策工具的優化選擇》,《決策與信息》,2008年第6期。

(19)尹欒玉:《中國社會性規制模式探析》,《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20)張亮宇、朱春陽:《當前傳媒產業規制體系變革與中國面向的問題反思》,《新聞大學》,2013年第3期。

(作者冉華系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杉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北科技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潘可武】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中國傳媒產業發展與制度演進研究”(項目編號:12FXW00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重大項目“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框架下中國傳媒經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12JJD86000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网在线国产|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91在线视频福利|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一级毛片网| 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播放|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91亚洲免费|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不卡av中文在线|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aⅴ|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国产99视频在线|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亚洲第一色网站|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1区| 婷婷色狠狠干|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97国产在线观看| 蝌蚪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日本激情|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 国产美女免费网站|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中文|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综合色亚洲|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91视频| 久久黄色一级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 99国产精品国产|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毛片在线播放a| 五月综合色婷婷|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久久毛片免费基地|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av网站| 青青青草国产|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自拍偷拍一区|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无码免费视频| 97成人在线视频|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