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貞 張忠
槲寄生又名飛來草、北寄生、柳寄生,由于侵染槲樹后半寄生生長故稱之槲寄生。槲寄生為桑寄生科槲寄生屬常綠半寄生小灌木。在《神農本草經》等傳統中藥藥典中明確記載,槲寄生有強筋骨、祛風濕、補肝腎、養血安胎等功效,主治腰膝酸軟、風濕痹痛、下肢麻木、胎動不安等癥。目前槲寄生藥用原料主要依靠自然野生資源,產量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筆者總結了槲寄生栽培技術,以期為推進槲寄生栽培種植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幫助。
1.寄生樹種的選擇
寄生樹種可選用槲、柳、桑、榆、柿、楓、樺、楊、梨、麻櫟等,要求寄生樹長勢旺盛,最好選用彎曲不成材的大樹,這樣可以減少對優質樹木的破壞。不宜選擇矮小樹木進行槲寄生接種。
2.接種時間
一般于槲寄生果實成熟后(11月)開始接種效果較好。此時接種的果實飽滿,營養物質豐富,能提供種子發育所需養分,有利于春季萌芽。
3.接種方法
接種所選用的槲寄生果實呈半透明狀,直徑6~8毫米,果肉飽滿、黃綠色、有黏質物。用鐵鉆在寄生樹的樹干或粗枝上鉆若干個接種口,接種口寬1.5~2.5厘米,長2.5~5.0厘米,深度達到木質部,即接種樹樹皮的厚度。接種時將新鮮的槲寄生果實按在接種口處,使果皮脫落,利用果肉內的黏質物將種子粘貼在接種口處,再將整個接種口涂抹一層果肉黏質物,使種子更加牢固地附著在寄生樹體上。槲寄生每年接種量要根據寄生樹的根徑大小來決定,通常根徑大于30厘米的,在樹干上每隔45厘米接種1處,每株接種20處左右;根徑小于30厘米的,每株接種10處左右。
4.接種后管理
槲寄生在接種后的第二年春季就可發芽,生長季要對寄生樹增加水肥供給。夏季生長旺盛期對寄生樹和槲寄生噴施0.02%磷酸二氫鉀溶液,共噴3次,每隔15天對寄生樹澆1次水。槲寄生常見病害是葉斑病,在發病初期要及時防治,常用藥劑有4%氟硅唑1000倍液、80%代森錳鋅400~600倍液、50%托布津1000倍液、50%克菌丹500倍液、70%代森錳500倍液,幾種藥劑交替使用,防治效果更好。
5.采收和加工
經過一年的生長,槲寄生即可在當年冬季至次年春季采收。采收時從槲寄生根部以上4厘米處鋸下全株,保留的根部還可繼續發新株,培養多年生槲寄生,滿足不同的藥用需求。槲寄生采收后,先去除下部粗大的枝梗,然后將剩余部分切段后扎成小把自然曬干或蒸后干燥,晾曬好的槲寄生可整段保存也可切片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