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元
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要求“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積極發揮我國互聯網已經形成的比較優勢,把握機遇,增強信心,加快推進“互聯網+”發展,有利于重塑創新體系、激發創新活力、培育新興業態和創新公共服務模式,對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一、“互聯網+”戰略是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的一種新業態。“互聯網+”戰略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就是構建互聯網化組織,創造性地使用互聯網工具,以推動企業和產業更有效率的商務活動。
互聯網是20世紀下半葉最重大、最具影響、最受歡迎的技術發明之一。互聯網匯聚電子信息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軟件技術、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等于一體,全面重塑了信息的感知、生成、生產、處理、存儲、交換、傳播和利用等方式和模式,成為網際間相互鏈接、緊密交融、實時互動的全球網絡,成為人們日常生產和生活的關鍵基礎設施,成為孵化和孕育新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的源泉。自1969年被人類發明以來,互聯網經歷了阿帕網、TCP/IP交換協議、萬維網和智能手機開啟的移動互聯網等四個階段。互聯網已經在我們的身邊無所不在,正在逐步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經濟活動方式,甚至是思維習慣方式。互聯網已不再是簡單的工具,從提供方法、提高效率、建立平臺到打造生態,它已經演化為人類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
近年來,隨著“寬帶中國”戰略的深入推進,我國互聯網寬帶建設進一步普及,互聯網應用市場發展迅速。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比2013年上升了2.1個百分點;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我國農村網民達到了1.78億,占整體網民的比例達到了27.5%。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3.61億,增長率為19.7%,我國網民使用網絡購物的比例從48.9%提升至55.7%。
截至2015年一季度,我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通信器材消費同比增長38%;全國網上商品和服務零售額達7607億元,同比增長41.3%。經過20多年發展,互聯網已經悄然滲透至各行各業,并誕生出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互聯網金融等諸多新興業態。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互聯網+”將互聯網作為一種生活工具,是與大眾發生最多交集的新業態,逐漸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居民消費的主力之一。
二、“互聯網+”的跨界與融合,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互聯網+”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了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具有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正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著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
一些資深的互聯網業界人士認為,“互聯網+”應該是我們目前所在行業的產品和服務在與未來多屏全網跨平臺用戶場景結合之后產生的一種化學反應公式。例如,傳統的廣告加上互聯網成就了百度;傳統集市加上互聯網成就了淘寶;傳統百貨賣場加上互聯網成就了京東;傳統銀行加互聯網成就了支付寶;傳統的安保服務加上互聯網成就了360。
也有人認為,“互聯網+”是一個趨勢,“互聯網+”,加的是各種傳統行業。當互聯網加上媒體后,產生了網絡媒體,對傳統媒體影響很大;加上零售后,產生了電子商務,對實體商業影響很大;加上金融后,產生了互聯網金融。傳統行業每一個細分領域的力量仍然是無比強大的,互聯網仍然是一個工具。當前的“互聯網+”時代,各個行業的信息孤島被互聯網連接起來,行業間信息交互融合形成新的行業生態。互聯網通過打破信息不對稱,為用戶提供精準、個性化的服務,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產業的新機遇、新生命。
當前,互聯網應用進入了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多模式的階段。從廣度看,已由服務業全面拓展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從深度看,已從單一的信息服務和營商平臺等水平化應用向縱深推進。
三、加快互聯網應用與國民經濟各行業融合發展,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互聯網+”,使互聯網成為重要的基礎設施,使互聯網可以與現實世界中的任何產業相連,從而使得互聯網從消費互聯網時代進入產業互聯網時代。在這個時代里,互聯網正在用連接一切的方式改造傳統產業。“互聯網+”就如同催化劑,一旦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諸領域融合就會產生化學反應和放大效應。推動“互聯網+”要在11個領域開展,實現有效結合。這些領域分別是:“互聯網+”創業創新;“互聯網+”協同制造;“互聯網+”現代農業;“互聯網+”智慧能源;“互聯網+”普惠金融;“互聯網+”益民服務;“互聯網+”高效物流;“互聯網+”電子商務;“互聯網+”便捷交通;“互聯網+”綠色生態;“互聯網+”人工智能。
推進我國“互聯網+”要順應世界“互聯網+”發展趨勢,充分發揮我國互聯網的規模優勢和應用優勢,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要大力拓展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釋放發展潛力和活力,著力做大增量,培育新興業態,打造新的增長點。要堅持開放共享。營造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將互聯網作為生產、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臺,最大限度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形成以開放、共享為特征的經濟社會運行新模式。要堅持融合創新。鼓勵傳統產業樹立互聯網思維,積極與“互聯網+”相結合。推動互聯網向經濟社會各領域加速滲透,以融合促創新,最大程度匯聚各類市場要素的創新力量,推動融合性新興產業成為經濟發展新動力和新支柱。要堅持變革轉型。充分發揮互聯網在促進產業升級以及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中的平臺作用,引導要素資源向實體經濟集聚,推動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變革。創新網絡化公共服務模式,大幅提升公共服務能力。要堅持引領跨越。鞏固提升我國互聯網發展優勢,加強重點領域前瞻性布局,以互聯網融合創新為突破口,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實現跨越式發展。要堅持安全有序。完善互聯網融合標準規范和法律法規,增強安全意識,強化安全管理和防護,保障網絡安全。建立科學有效的市場監管方式,促進市場有序地發展,保護公平競爭,防止形成行業壟斷和市場壁壘。
“互聯網+”的核心是融合,絕對不是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進行簡單的機械相加,而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方法和思維去改造和優化傳統產業銷售、研發、生產、物流、信息、人力等各方面存在的效率低下問題,打破信息不對稱的局面。“互聯網+”的關鍵是連接,通過在人、物、商品、信息之間建立銜接與關聯,關聯后將產生開放、協作、參與和共贏,產生大數據,通過聚合形成巨大的力量。“互聯網+”也不是簡單地把傳統產業電子商務化、支付手機化。“互聯網+”,加的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戰略思維,加的是創新驅動發展方式,加的是商業模式創新,加的是價值鏈重組,是對傳統行業的升級換代,推動網絡和產業之間的融合,形成新的價值鏈、產業鏈、新的服務模式和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