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馨予 孫宏波
郁郁蔥蔥的院落、光潔如洗的水泥路面、設施完善的教學樓、一眼望不到頭的樹莓和芝豇種植地……很難想象,眼前的這片景象就出現在有名的貧困村———遼寧省彰武縣二道河子鄉二道河子村。
曾經是全縣最臟、亂、差的村莊,在14個月里展現出全新的面貌,與之對應的,是于錫明不計代價、全心全意的辛勤付出。
于錫明是審計署駐沈陽特派員辦事處機關工會主席,2008年起,從具體負責定點幫扶彰武縣二道河子鄉工作,到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他為鄉里協調籌措扶貧資金2000多萬元。多年來,這位人們口中的“老于”叩百家門———用情進,詢百家苦———用心裝,解百家難———用力幫,是百姓眼里不折不扣的“好書記”。
知百姓所需一聲不響樹口碑
9月8日,陽光灼熱,于錫明在村里指揮修路。誰也想不到,59歲的他剛做完心臟搭橋手術,出院不到10天。
“咱村今年要修10公里長水泥路,這是大事兒。”于錫明心中掛念。這個“大事兒”讓他再三忽視身體的不適,檢查被一拖再拖。直到8月15日,老于回沈休息,突發心梗……
那是村干部頭一次打不通老于的手機,大家感到不對勁兒。打探到他在住院,剛要去探望,卻在第三天看到了由老伴陪同回到村里的老于。“沒事兒,不是啥大手術。”于錫明微笑著一擺手,“這事兒別聲張。”
于錫明定點幫扶彰武縣二道河子鄉的工作始于7年前。那時,人們并沒拿他當回事———“來走過場的……”這是當初許多人給老于的定義。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老于的這個“過場”走得貼心、踏實又充滿溫情。
鄉里教育條件差,于錫明30余次跑市進省,先后爭取300萬元為鄉里新建了滿足九年一貫制辦學要求的教學樓;鄉里沒有像樣的幼兒園,他協調來56萬元建起了全縣第一所公立幼兒園;鄉里醫療設施有待完善,他積極建言,協調了80萬元建設鄉衛生院住院樓和醫護人員宿舍……
在老于的積極呼吁下,社會各界也都伸出援手。沈陽特派辦先后籌措20萬元為19戶困難戶維修和新建了住房;沈陽特派辦全體人員捐資25萬元維修了鄉敬老院;協調220萬元修建了長7.4公里的水泥路,協調150萬元扶持750戶低收入家庭種植芝豇,協調231萬元幫助1540戶貧困戶發展養豬項目……
漸漸地,人們發現,這個老于能耐大,沒架子,“干起活來從不‘瘸子打圍———坐著喊”;這個老于懂民心,辦事兒實,“不像一些干部———‘長個黑嘴巴子就會迷人兒”。(老黃鼠狼嘴巴變黑,老百姓認為成精了)
老于的形象樹立起來了,在鄉干部的心中,在百姓的口口相傳里。
精準扶貧把水澆到缺水的苗上去年7月,遼寧省委組織部和省扶貧辦向全省1790個貧困村選派駐村工作隊,于錫明主動請纓,攜帶黨組織關系到二道河子村任黨支部第一書記。
初到村部,空無一人。院內雜草叢生,房間里布滿灰塵。村民說,沒人到這里找村干部,都直接上家里……
于錫明二話沒說,拿起掃帚,借了個水盆就開始打掃。聽說省城來的領導自己干活兒,在家“辦公”的村干部們坐不住了,自動“歸位”,除草、安門、修玻璃、清灰塵、掛牌匾……村部“重新開張”了。
扶貧開發要有的放矢。于錫明在駐村工作日記中這樣寫道:“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對農戶的情感。既然來到了這里,就要為這里的村民實實在在地做點事。”
上任第一天起,于錫明就開始挨家挨戶走訪。他拿著本子,記人口,記收入,記困難,甚至連每一家養什么家畜、有沒有交通工具都記得一清二楚。全村6個自然屯的463戶農家,老于一走就是三個月。
盤清家底是為了精準扶貧。于錫明發現,之前村委兩任班子上報的貧困戶名單中,一些建檔的“貧困戶”實際算不上真正的貧困戶。下一步,村里要給每個貧困戶送兩頭扶貧豬,老于表示,這次要提前公示,讓村民有知情權。
一聽公示,有的班子成員緊張起來。原來,此前的貧困戶名單完全是拍腦門拍出來的。“都是親戚鄰里的,貧困戶給誰不是給?”這個班子成員承認,他把自己也放在了名單中。
在于錫明的提議下,村里重新按照“四議一審兩公開”工作法逐一調查核實,最終,確定了全村符合省扶貧標準的貧困戶,共217戶412人。
這次公示,讓廣大村民心服口服。“這個干部信得過。”老于再走上村頭時,開始有百姓熱情跟他打招呼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于錫明向鄉黨委提出對班子成員進行調整,并幫助村里制定了村黨支部書記職責、村委會主任職責及其他各項規章制度共39項。同時,他定期組織村干部業務學習,村班子的整體戰斗力明顯提升。
修路致富攻堅克難拔窮根
對二道河子村村民來說,最頭疼的問題之一就是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處坑坑洼洼,垃圾遍地。村民王麗華抱怨說:“同樣是收苞米,我們村兒就得比別的村便宜至少二分錢———車容易陷泥里,沒人愿意來。”
為盡快消除道路不暢這一阻礙村里脫貧致富的首要“瓶頸”,于錫明第一時間聘請了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現場勘查,經多方協調,籌集了建橋修路資金180萬元。
工程質量馬虎不得。于錫明起早貪黑,一米一米“監工”。從去年9月起,短短3個月的時間,全村6個自然屯37條村屯道路進行了集中維修。清除各類垃圾900多噸,修建了5座橋,鋪設了寬6米的砂石路22.7公里。
路順暢了,村里“臟亂差”的環境集中整治了,老百姓的心里亮堂了,老于又琢磨起幫村民賺錢了。
一直以來,二道河子村村民都過著緊巴巴的日子,“種糧吃飯,養雞稱鹽,喂豬過年”是多年的生活常態。如何挖掘地域資源,實現農業增產增效,擺脫貧窮“頑疾”,于錫明多方“把脈”。
經調查,他發現全村貧困的主要原因是:基礎設施差、產業結構單一、集體經濟空殼。為此,于錫明大膽提出,以高效農業為重點,大力發展種養業。
芝豇種植在當地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為了扶持該產業發展,于錫明四處奔走,研究對策,尋找銷路。目前,全村已有100余戶農戶從事芝豇種植,種植面積達360多畝,實現人均增收2500元。
去年,于錫明又把目光放在了引進海爾特茲樹莓上。他協調貸款75萬元,扶持全村30余戶貧困家庭搞起了樹莓種植;又籌措資金178萬元,支持鄉里新建了占地4000畝的樹莓生產基地。現在,全鄉已累計種植樹莓近7000畝,使1200余戶農民受益。
心系百家一心一意解民憂
遇事有處找,說話有人聽,困難有人管,老于的到來讓二道河子村的百姓對生活有了奔頭。
55歲的習長海光棍兒一條,幾場大病,花掉了他所有積蓄,所住的房屋東北角大面積坍塌,常年漏風漏雨,習長海不敢住。老于得知后,協調了1.5萬元資金,幫他重蓋了一處70平方米左右的新房,同時,給他找了份在鄉里燒鍋爐的工作,以維持生活所需。
房子建起來了,人也立起來了。習長海樂得合不攏嘴:“今后努力干活兒,爭取把人也招進來。”(指娶媳婦)
劉佳是村里一名品學兼優的孩子,有次不小心從樓梯上摔了下來,加之家境貧困,動了輟學的念頭。于錫明第一時間趕赴劉佳家中,鼓勵她把學業完成。望著身患腦血栓、心臟病的劉佳父母,老于當即保證:“于爺爺幫你!”
除了自掏腰包,于錫明還發動沈陽特派辦的同志們為劉佳籌集了6500元學費,并為其申請了每月500元的扶貧助學金,直到大學畢業。
再苦不能苦孩子。為了幫助更多的困難家庭解決孩子上學問題,在老于的積極倡導下,沈陽特派辦17名中層以上領導干部與二道河子鄉的17名家庭貧困的孩子結成了幫扶對子。幾年來,沈陽特派辦已資助當地貧困學生99人,讓困難家庭的孩子順利完成了高中學業,幫考入大學的孩子圓了成才夢。
都說扶貧工作難,因為沒有決心不行,沒有擔當不行,沒有情懷不行,但于錫明用他的“下得去,看得遠,做得實”贏得了當地百姓的集體點贊。
明年3月,于錫明就要退休了,鄉親們請求:“別走行嗎?”老于的回答情深意重:“我愛這里的一草一木,我的心已經和整個村子的發展連在了一起,和大家融為了一體。無論我在哪里,只要有需要,我愿意把有限的精力全部奉獻給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