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軟件企業更熱衷于招聘經過培訓機構培訓的開發人員,而放棄受過高等教育大學生的現象,分析培訓機構與高校教育模式的區別,提出高校軟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一些思路,為高校軟件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軟件人才;高校教育;培訓機構;培養模式
0 引 言
軟件產業作為國家信息化戰略的核心,是促進國民生活信息化的基礎。隨著軟件行業的發展,國內軟件企業面臨技術老化、創新能力不足、市場份額被國外軟件巨頭搶占等問題。2013年(實際引用2012年數據),我國前100強軟件企業的收入總額為366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而2012年IBM、微軟的軟件業務收入分別為848億美元和600億美元,也就是說我國前100強軟件企業的收入總和不及IBM和微軟其中一家。雖然這一數據有所突破,但是當前國內軟件企業的經營規模和效益與國際水平還有較大差距。
國內軟件行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還一直處在規模較小、利潤較低的水平,其中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就是軟件行業高級人才短缺以及行業內部人才結構不合理。目前,國內很多企業沒有專業的項目架構師、軟件質量控制人員、項目風險評估師、軟件自動化測試工程師等,也只有極少數的企業獲得了CMMI體系認證。
企業沒有合適的人選,究其根源是因為高校不能培養出符合企業要求的人才,所以才會出現每年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就業難,而企業招聘名額用不完的現象。與計算機專業本科生相比,更多的企業選擇聘用參加過某些教育機構編程培訓的學生,這也是軟件培訓班火爆的原因。
1 高校教育與軟件培訓機構教學模式比較
1.1 培訓機構以項目為驅動;學校教師的項目實踐經歷少
國內培訓機構在招生時強調“項目驅動”的教學模式,通過某個完整的軟件項目貫穿課程培訓始終,培訓師在講課的過程中,重視與學生的交互,當學生在實際操作、完成項目中遇到困難時,培訓師給予自己的見解以及較為合適的解決方案。每節課程,除了培訓師講解及指導以外,還會配備培訓助理,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為更多的學生解答問題。
目前,高校的軟件課程指導教師主要是畢業后直接進入教師隊伍的博士等高學歷人才,只有極少數教師是來自軟件企業的工程師、架構師。不可否認,高校教師的理論水平較高,但是他們通常缺乏實際的軟件開發經驗,不了解最新的軟件開發模型、框架以及最新工具的使用,再加上每個教師一般教授多門課程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為學生搭建一個完整的軟件項目進行教學實踐,不可避免地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雖掌握了足夠的理論知識,但是不知道這些理論如何轉化為實際的軟件開發過程。
1.2 培訓機構課程靈活多變;學校課程體系跟不上技術變化
以Java為例,打開國內某著名培訓班的課表,Struts2.1.6、Hibemate3.2.1、Spring2.5等知名框架最新版本的課程已經融入Java的培訓課程中,另外還有Android最新版本從基礎到高級的開發講解。培訓機構之所以講授這些內容,是因為其聘請的培訓師大多是軟件企業的一線工作人員,小身已經具備了這些框架的開發能力,所以講解得心應手,甚至經常會提及一些自己在軟件開發過程中的心得或一些異于其他人的思維方式。
高校的Java課程目前大多停留在只講解基礎知識的階段,如果涉及Java的高級課程,由于教師實踐水平有限,再加上長期不從事軟件開發工作,無法透徹地了解新技術。
1.3 培訓機構“教”“練”結合;高校以“講”“聽”為主
培訓機構中,學生和培訓師在課堂上都配備電腦,授課的方式為“教一練一解答”的循環過程,學牛在聽課的過程中可以及時就培訓師講解的內容進行實際操作。
高校中的軟件課程仍采用傳統的文科教學模式。教師把授課內容通過投影儀投放到屏幕上,以講為主,學生無法即時實踐教師所講的內容,甚至對教師所講內容完全不理解。課堂上形成了“講一聽”的循環,缺乏互動和實踐環節。
1.4 培訓機構課程連貫、一氣呵成;高校多門課程同時進行,學生知識容易混淆
培訓班的課程安排通常是圍繞一門編程語言,比如Java,從初級開始培訓,然后是中級,最終到高級,中間不會穿插其他課程,從而保證學牛有充分的時間學習Java。如果多門課程同時開設,學牛往往在接觸新的編程語言時,出現語法混淆、知識點梳理不清等現象。
高校在授課的過程中,學生通常是多門課程同時進行,每周可能只有兩次Java授課。以目前人多數高校學生情況來看,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強,課后也不會及時復習教師所講的內容,導致下次上課時,對于上一次課堂知識的記憶已經模糊不清,甚至有的學牛已經完全不記得之前所講過的知識點。
2 高校軟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意見
2.1 以市場為導向,改變軟件課程體系,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人才
軟件行業雖然經過了幾十年的發腱,似足軟件技術并不像其他行業技術一樣趨于穩定,而是不斷變化、推陳出新。“技術變化快,花樣繁多”是軟件行業技術的一個重要特點。為了滿足企業對軟件人才的需求,高校應該響應市場的變化,積極調研市場人才需求的變化,制定相應的授課方案,比如適當增加當前主流編程語言的課程,與企業進行聯合人才培養,采取“1+1+2”的辦學方案,讓學生第一年在學校學習,第二年去企業實習,了解企業對員工的要求,接下來帶著更加明確的目標回到學校中,完成后續課程的學習
2.2 加強校企合作
軟件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改革中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校企聯合的培養模式既能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實踐環境,也可以讓學生盡早地熟悉企業環境,了解自己以后就業的方向以及工作內容。另外,高??山梃b培訓機構模式,組織企業中有經驗的軟件工程師和軟件架構師進入學校課堂,為學生講授一些新技術和新框架的使用方法,“以項目為驅動”,讓學生通過接觸項目提高學習興趣。
學校與企業應該采取較傳統的合作和更為親密的交流,為學生在企業和學校之問架起一座橋梁,讓學生自由進出企業和學校,了解學校學到的知識在企業中如何應用,了解企業對于員工的要求
2.3 提高教師隊伍實踐水平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只有優秀的教師才能教育出優秀的學生。高校在建立自己的企業合作伙伴時,應該經常組織教師與軟件工程師進行交流,多溝通探討當前軟件技術發展的方向;同時鼓勵優秀的、高學歷的年輕教師參與和承擔企業的項目或深入企業中鍛煉,提高高校教師的動手能力。
2.4 改進軟件工程專業學生的考核方式
對于文科專業來講,傳統的筆試能夠檢查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但是對于某些理科專業,特別是軟件工程專業,筆試僅僅能衡量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無法反映學生的實踐水平。因此,采取筆試加機試結合的考試方式[能夠全方位地檢測學生的真實水平,這也符合軟件企業招聘的流程。
在筆試加機試的基礎上,學校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優勢,讓企業人員參加學生的專業課考核,采取招聘面試的方式,讓企業出題,企業高工+教師組成面試團隊,不僅能檢驗學生的真實水平,還能讓學生更早地熟悉應聘流程。
3 結語
作為現代化人才重要培訓基地的高等學府,應該充分調查社會的需求,掌握軟件行業發展的軌跡,逐步建立并完善“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指導方針,重視培養學生在日后實際的工作生活中處理問題的能力,而不應僅僅停留在理論教育的階段。我們相信,通過以上幾點改革意見,能夠培養出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同時兼備理論與實踐能力,同時具有創新精神的優秀軟件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