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從外訓基礎教學的特點出發,分析外訓基礎教學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實施教學方法改革的前提,提出在軍校外訓基礎課程計算機基礎教學中采取分級式教學模式,根據當前批次學員實際情況合理設置教學內容,指出這種教學模式可以使外訓學員的計算機水平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升,教學效果良好。
關鍵詞:外訓;分級式教學;教學方法
1 外訓教學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外訓工作是國家外交和軍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海軍院校教學工作的重要方面。如何提高外訓教學質量,已經成為我軍擔負外訓任務有關院校研究的重要課題。外訓教學主要依托內訓的師資力量,因此容易受到內訓教學模式的牽制和影響。外訓教學的主要特點有外訓任務的隨機性、受訓人員的差異性、外訓任務的模糊性和不均衡性及短期性等,這與通常的內訓教學有著明顯的不同。
從以往教學情況看,雖然已經注意在教學中弱化抽象理論知識,注重實踐,強化動手能力訓練,但是實際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其一是外訓學員來自不同的國家,教育背景不同,新學員知識層次多樣,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參差不齊;其二是教員不能做到了解學員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因此,教員必須探索適合外訓教學任務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 分級式教學法
分級式教學就是正視外訓學員的差異性,認真分析學員的特點,采用新思路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對基礎薄弱的學員,采用普及式的教學思路;而對基礎較好的學員,采用提高式的教學思路并選擇不同深度的內容進行教學。
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是否可行,關鍵在于正確處理好主、客體的關系。新的教學模式要求充分發揮學員的主觀能動性,以學員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員必須充分了解學員的情況,做好充足準備,以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在教學中,不僅要弱化抽象理論知識,強化實踐能力鍛煉,而且要了解學員層次的多樣性,正視學員的差異性,用適合的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授課思路與授課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3 確保分級式教學實施的前提
目前外訓基礎課程教學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與學員學習需求還有一定差距,需要進一步在實踐中改進和完善。為了使分級式教學方法得到正確有效的實施,教員要本著了解學員、分析學員、關心學員、服務學員的基本原則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認清差異,靈活教學。外訓學員之間的差異是由于他們來自不同國度,學歷水平、英語水平和專業基礎、宗教信仰等不同造成的,即使來自同一國家,學員個體間也存在差異。從學歷看,參加培訓的外訓學員中只有極少數有本科學歷,大部分是高中學歷,甚至有相當部分學員學歷更低。即便是本科學歷的學員,大部分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也不好,甚至根本沒有實踐經歷。由于外訓學員的這種現狀,要求教員必須認真摸底,以便靈活設置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2)加強教員與學員的溝通。溝通有兩方面,一是語言溝通,在參加培訓的外訓學員中,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非洲國家學員占60%~70%,這些國家的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既能較好地聽課,又能交流提問,然而還有超過30%的學員雖然有一定英語基礎,但是多數很不熟練,在聽課和交流方面多有障礙,學習效果受到限制。對于這部分學員,就要求教員與學員都能盡快適應各自的英語模式,減少教與學之間的溝通障礙。教員應加強自身英語能力的訓練,努力做到和學員間的無障礙交流。溝通的另一方面是知識溝通,課件是主要的溝通媒介,制作英文的課件一切以學員能夠理解為前提,讓學員更直觀地了解所學內容;教員的英文教案可供學員在課下作為復習、加深理解的參考;在授課中采用板書、多媒體課件等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方式,盡量對照實物,邊講授,邊操作,邊分解,以提高教學效果。
4 分級式教學法的應用
計算機基礎是外訓學員在海軍大連艦艇學院參訓期間所學的首門課程,通過計算機基礎知識的講解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提高信息素養。經過多次的教學實踐,我們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逐步采用分級式教學,以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進行探討。
外訓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主要是基于學員的學習背景和學習興趣,訓練學員操作計算機的基本技能并培養計算機應用能力和數字化學習能力。基于上文已闡明的學員特點,為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需要采用分層次的教學思路。對于基礎薄弱或零基礎的學員,教員可采用普及式的教學思路:以計算機文化基礎為主,輔以一定的辦公軟件及多媒體應用技術;而對于基礎較好的學員,采用提高式的教學思路:以計算機應用技術為主,輔以計算機組成原理及計算機網絡管理技術,進一步提高學員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計算機的生命在于應用,而海軍大連艦艇學院的外訓學員大多來自亞洲、非洲的發展中國家,基礎普遍較弱,因此教員在組織教學內容時就不能照搬內訓所用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全部內容,而是要有所變化。外訓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更多地注重學員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讓學員更多地熟悉計算機,學以致用。根據外訓學員實際情況,教員可將課程內容按能力培養要求分級,具體的計劃教學內容如下,計算機基礎(基礎課程)主要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計算機的基礎組成;第二部分為操作系統;第三部分為流行的應用軟件。具體到第三部分,其又由6個分類知識模塊構成,分別為文字處理軟件、電子表格處理軟件、演示文稿處理軟件、圖形圖像處理軟件、視頻編輯與處理軟件、音頻編輯處理軟件。授課框架如圖l所示。
本級教學內容適用于計算機基礎薄弱的學員,采用普及式的教學思路,學員完成該部分內容學習后可以管理和維護自己的電腦,處理個人事務,真正感覺到學有所用。
計算機基礎(高級課程)也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計算機硬件基礎,從計算機硬件的組成人手,主要介紹微處理器與存儲器;第二部分為多媒體技術,由3個分類知識模塊構成,分別為圖形圖像處理軟件、視頻編輯與處理軟件、音頻編輯處理軟件;第三部分為計算機網絡技術,由3個分類知識模塊構成,分別為網絡基礎知識、網絡互聯與組建、網絡安全與管理。授課框架如圖2所示。
本級教學內容適用于計算機基礎較好的學員,采用提高式的教學思路,進一步提高學員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該級教學主要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進行深化,通過對本級知識的學習,學員一方面能夠系統掌握計算機硬件的組成結構和基本功能,了解相應的新技術和方法,掌握圖像及音、視頻文件的編輯與處理方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掌握制作多媒體應用系統的相關技術,提高多媒體技術的綜合運用能力;另一方面從理論和實踐上提高對計算機網絡的認識,掌握計算機網絡的軟硬件系統知識,增強組網能力及網絡管理能力,掌握網絡技術與網絡安全管理知識,進一步提高動手能力、信息化素質及信息綜合運用能力。
5 分級式教學效果的思考
根據以往的教學實踐經驗,筆者對于在外訓教學中開展分級式教學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1)積極采用“傳幫帶”的教學模式。由于外訓學員本身知識層次的差異和教員與學員之間語言交流上的障礙,授課中教員對某些難點不可能讓每個學員都能理解,在這種情況下,教員可以首先教會幾個接受能力強的學員,再讓他們用母語教自己的同學,充分發揮“領頭羊”的作用。另外,在同級別的教學中也可以采取分組的模式,基礎好的帶動基礎稍差的,接受能力強的幫助接受能力稍差的,大家互幫互助,營造一種輕松、和諧、溫馨的學習氛圍。
(2)區別內、外訓學員能力的培養方向。培養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內訓教學的主要方向,但與外訓教學不相適應。首先是外訓學員的學習時間非常有限,每期6個月左右,在這么短的時間內,主要任務是建立初步的理論基礎,提高實際操作能力,期待他們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和大膽創新不現實;其次,外訓學員絕大多數是職業軍人,回國之后的主要方向不是鉆研學術,而是操作先進設備。因此,外訓教學的主要側重點在實踐能力上,不必過分強調創新性。
(3)建立綜合考核系統。外訓考試應采用理論筆試、平時實作小測驗、實際操作以及綜合大作業等項目相結合的考核模式,降低期末考試所占的比重,擬定多種考核模式并確定出相應的比例,從考核方式上引導學員重視實踐技能的培養。
6 結語
教學是藝術,講臺是舞臺。要在外訓教學這個舞臺上進行出色的表演,首先必須認清它的“差異”,還要靈活運用恰當的教學方式和策略,因此,以掙脫內訓教學模式的牽引為根本,以重視學員差異為前提,以分級式教學為載體,進行的教學改革是適合外訓學員特點的。實踐表明,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員計算機知識的掌握程度在原有基礎之上得到了提升,達到了課程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