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母很容易對子女產生債主心理,認為付出了大半輩子就有權操控子女的人生,大多生活被過度干涉的子女也因此無法從心理上跟父母斷奶,兩輩人界限不清由此導致了家庭關系的種種痛苦。
因歷史、文化、宗教等性質的不同,中西方對于孩子所屬權的認識截然不同。西方認為孩子是上帝的杰作,父母只是上帝指派的管家,而中國認為孩子是香火的繼承,所屬權是父母。
這造成了孩子截然不同的命運。
在西方的家庭中,成員間界限十分明確:夫妻是主軸,子女是配軸,夫妻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獨立和平等的。當子女長大后則必須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父母不會干涉子女對人生的任何選擇。
而在中國,即使到了現代社會,家仍是一個延續性的事業社群,孩子被看作是氏族的延續。家的主軸不是夫婦,而是父親這個個體,母親則扮演從屬關系,父母與子女之間,關系是縱的,不是橫的。在這樣一種家庭文化下,父母很難不對子女產生債主心理。
這便是事業社群的特色:親子間講究的是負責和服從。于是,父母與子女間界限模糊,子女的生活被父母過度干涉,則成為中國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
在某網站的一項調查中顯示,4879人中,有80.2%的人表示自己或身邊人的生活都過多地受到了父母的干涉,其中94.7%的人表示父母跨越界限地干涉使得自己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壓力。
父母最容易在哪些方面干涉子女?
調查中,排在首位的是“談戀愛結婚”(78.2%);其次是“找工作和職業發展方向”(60.2%);其他依次是:選擇學校(59.3%)、選擇專業(54.1%)、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42.5%)、培養下一代(37.7%)等。
父母對日常生活的干涉
講述人:冠平 年齡:30歲
我的生活完全被父母用電話操控著。父母從小管我就管得嚴,每天回家還會翻我的書包。
我2006年大學畢業后來北京發展,因為計算機專業學得還不錯,很輕松地找到了工作。當時我都計劃好了自己的人生,30歲之前都待在北京,30歲之后回家鄉買個小房子,一個人生活。但這個計劃被父母知道后,他們堅決反對,說年輕人出門打工,父母都會給買一套房子,不然會被周圍的人看不起。
我并不想讓父母買房子,但自從2006工作開始,父母天天電話不斷,尤其是我爸,每天跟沒事一樣,打電話就是三句話:趕快買房;吃了嗎;自己做著吃,省錢!打電話還不算,每次回老家,父母會和親戚輪番轟炸。父母說我,我就認了,可我不明白,買不買房關親戚什么事!
我最終沒能逃脫父母的安排。2009年,父母專門請假來了北京,一門心思要給我買房。無奈之下,我帶他們去看房,最終買了一套小戶型。房子買了不算完,依然是天天電話不斷。其實根本沒什么事,無非就是:吃了嗎;自己做著吃;趕緊結婚。
或者是告訴我,有個親戚在北京住院,我必須每周去看望,每次去必須帶禮物。還有每逢節日,我媽會打電話告訴我,給各個親戚打電話或發短信祝福;每次回老家之前,要給老家所有親戚打電話,告訴他們我要回家了;回家后還要給每個親戚打電話,告訴他們我回來了。
——事實上,根本沒人關心我回不回來。每次這樣,我苦不堪言。
當然,最大的痛苦,依然是他們的電話操控,真的是天天打電話,一天可以打七八個電話,有時候我正在忙工作上的事,或者是在洗澡、上廁所、過馬路……
我很煩他們這樣,但我知道自己懦弱,30歲了還被父母如此操控,沒有勇氣跟他們對抗。
父母對子女工作的干涉
講述人:王明 年齡:26歲
2012年大學畢業時,家里讓我去雪花啤酒,因為家父在雪花啤酒東北那邊的工廠上班,而我在南方某一線二線之間的城市上學,恰好這個城市也有一家雪花啤酒的工廠,又恰好家父一個朋友在那里工作,于是家母就跟瘋了一樣要我去,美其名曰“在那里有人指點”。
我拒絕了父母的安排。那兒的工資比應屆畢業生的平均工資低了一千元(我爸在那里工作了一輩子,漲工資的次數少之又少),而且工廠偏僻到坐公交車進城要三個多鐘頭。
我堅決沒去,因此和家里的關系鬧得很僵。家里幾乎每天打電話,告訴我雪花啤酒有多好,而我自己去面試的單位有多不靠譜。直到我面試了一家外企,也順利拿到了offer。本來我還在猶豫是否要去,結果爸媽這時竟說要來找我,要我千萬等他們過來后再決定!他們這個舉動促使我毅然和外企簽約了。
等他們來了,知道我簽約后,我媽大哭了一場,各種控訴我不聽話,控訴到讓我覺得自己好不孝順啊……
然后,我在外企干了兩年,辭職了,因為那個工作的接觸面實在太窄。結果,父母不知從哪兒得知我辭職,又開始強烈要求我去雪花啤酒。我爸還用面子綁架我,說他豁出老臉找他的朋友給我安排了在雪花啤酒的工作,我要是不去,以后他很難做人什么的。然后,他們這次成功綁架了我,我去了他們夢寐以求的雪花啤酒。
收入縮水已是顯而易見了,住得偏也是在所難免。我搬去宿舍時都傻眼了,屋子就是一個毛坯房,只有一張床、一個電燈和一個吊扇,連桌子椅子柜子都沒有,白墻上的涂料一碰就掉。進入工作后,我也沒感覺到所謂的“有人指點”。辦公室里,大家熱熱鬧鬧地講當地的方言,我卻一句都聽不懂,甚至他們開會也說方言……
我真的不快樂到了極點。更可怕的是,父母還不遺余力地否定我。和父母打電話的時候,我透露出一丁點對工作、住宿的不滿,他們就會說:“你自己找的工作都不是像樣的工作,如果是像樣的工作為什么要辭職,這說明你現在一點能耐都沒有。”“如果你離開雪花,連跟現在差不多的工作都找不到。”“要不是我們給你安排工作,你是什么工作也找不到的廢人。”
這種否定的暗示,一次兩次我能頂住,可我被說了差不多整整一年。更可怕的是,他們還會說,他們當初沒有逼我來雪花,是我自己選擇的!這種否定,真的很可怕,會讓人懷疑自己。我現在都不怎么往家里打電話了,社交網站上親戚全部屏蔽,什么都不透露給家里,暗自準備跳槽。
父母輩對界限感缺乏感知
大多數父母對子女的付出沒有底限,比如子女成年之后應該經濟獨立,父母卻給予太多經濟、物質上的支持;子女應該學會對自己的情感生活負責,父母卻常常越位替子女做主。分寸感和界限感的缺失,是媽媽boy、婆媳矛盾產生的根本原因。父母用付出裹挾子女,子女一邊享受父母給予的物質支持,一邊又掙扎著想要人生自由,都是畸形的思想。
父母對子女都存在這樣的看法:
1.父母養了子女,所以子女要聽父母的話;
2.子女不成為父母期望的樣子,就是不孝;
3.對子女的戀愛、婚姻,父母有絕對的發言權;
4.不管子女是否結婚,與父母都是一家人,子女的事就是父母的事,父母的事就是子女的事。
父母難以接受以下觀點:
1.父母養育孩子,是應該做的事,并不是恩情;
2.成年子女有獨立生活的自由,與父母同不同住都只是一種選擇,無關孝順;
3.子女與父母生活習慣不同,并不意味著子女一定是錯的;
4.父母可以不管子女的生活,可以不帶孫輩,而且不必因此感到自責;
5.父母可以不在經濟上幫助孩子,而且不必因此感到自責。